格拉斯哥COP26将至,中英又增7项气候合作项目
21世纪经济报道实习记者张然 广州报道 10月28日,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主办“英国-华南气候变化大会”,以“通往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及零碳未来”为主题,呼应将于10月31日将在英国格拉斯哥举办的第二十六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
本次大会云集超过150名政商代表,共商中英两国合作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中的战略,并探讨创新商业模式在两国达成碳中和目标中所扮演的角色。 同时,大会发布了英国及华南在科技创新、文化交流、绿色金融、能源转型、碳中和技术领域的七项气候相关合作项目,包括展览、研讨会以及企业签约仪式等。
英国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戴宁西(Nishi Dholakia)在开幕式上说,现在,全球气温比工业化之前上升了1.2度,生物多样性也已比70年代锐减了68%。英国已做好准备,通过与中国长久以来绿色金融、气候风险及清洁能源方面的合作,携手达成减碳目标。对于此次大会在广州举办,他说,华南地区一直在发展低碳经济中走在领先地位,他相信华南地区的成果能够鼓励中国的其他省市。
本次COP26将由英国和意大利共同主办。意大利驻广州总领事白露茜(Lucai Pasqualini)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她强调,面对越发严峻的气候挑战,需要国家之间的合作,尤其需要年轻一代的努力。
《巴黎协定》形势严峻 全球协作迫在眉睫
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上通过了《巴黎协定》,其主要目标是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10月26日发布的《2021排放差距报告》指出,各国上报的气候承诺,远远落后于实现《巴黎协定》温控目标所要求达到的水平,这将使气温在本世纪末上升至少2.7摄氏度。
对于这一现状,戴宁西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现实与目标之间确实存在差距,因此他们希望通过COP26大会,加强各国协作,也鼓励合作伙伴在应对气候危机上,做出更有野心的承诺。
中国周三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在此之前几天也公布了《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戴宁西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英国正持续研究学习这些文件,其中一些特定领域的目标非常振奋人心。英方对中国“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表示欢迎,也期望了解更多细节。
戴宁西说,为实现《巴黎协议》中,在本世纪末将温度上升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的承诺,中国扮演着无可取代的角色。在实现2030年碳达峰前,英方愿继续与中国合作伙伴分享经验,帮助中国加速这一转变过程。
戴宁西表示,英国的经验已经证明,“脱碳”与经济增长可以兼得,而中国在可再生能源方面有许多创新做法。他相信,未来两国还有很多机会开展合作,相互学习。
英国驻广州总领事贺颂雅(Jo Hawley)表示,每个人都要认识到全球气温上升造成的巨大影响,无论是生活在珠江边的广州市民,还是生活在岛上的英国人,都不希望看到海平面上升带来的严重后果。她期望两国能在遏制全球气温上升方面持续合作。
戴宁西强调,要应对气候危机,COP26大会至关重要,但并不能决定一切。时间紧迫,他期望看到更多协作与努力。要应对气候危机,不只需要政府的力量,还需要企业、政府及个人的努力。
应对气候变化 中英将延续合作
在应对气候变化议题上,中英的科技合作硕果累累:牛顿基金(Newton Fund)从创立至今,对中国的投资总额达1.8亿英镑,两国合作项目逾千个。大会现场就此举办了“英中科学创新合作项目展览”。
而在未来,英国气候变化委员会(UK CCC)与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GIEC)正在商议2022年度交流合作计划,拟在推进传统高耗能行业转型、交通领域电气化、近零/零碳建筑等方面展开学术交流。
此外,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还将在今年下半年举办“英国-广东 绿色可持续债券交流研讨会”,分享英国在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引导资金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实践经验,探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绿色金融机制创新。英国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路睿(Rahul Ahluwalia)在“绿色金融”分会场致辞表示,发展绿色金融,能够帮助应对气候危机,并创造工作岗位。
文化交流方面,大会同期展出了由中国儿童中心及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发起的 “千姿百态”儿童视觉艺术作品展览,该展览得到了英国驻华大使馆及意大利驻华大使馆的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大会推行“零碳会议”,不使用纸质材料及一次性餐具,并在午餐时间提供素食。根据生态环境部《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指南(试行)》以及国际通用核算标准PAS2060相关要求,完成了会议碳中和。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委会向贺颂雅颁发了碳中和证书。
贺颂雅表示:“很高兴本次大会能被授予碳中和证书,作为活动的主办方,我们有责任在方方面面身体力行减碳的目标,作为个人,我们在应对气候变化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作者:实习记者张然 编辑:李莹亮)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