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集中国最新癌症创新药物!超50家中外头部企业申报“21CC”项目案例

21新健康朱萍,武瑛港 2021-10-29 09:24

最终评选结果将于11月5日在深圳举办的2021年(第五届)中国大健康产业峰会上发布。

展示最新癌症诊疗技术!“健康中国•21CC”优秀案例征选活动启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朱萍 武瑛港 北京报道 近日,2021“健康中国•21CC(癌症关注)”优秀案例征选活动申报收官,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已收到超过50家医疗健康企业的申报表,其中不乏全球Top10跨国药企、国内知名创新药企,包括默克雪兰诺、礼来中国、默沙东、百时美施贵宝、杨森中国、恒瑞医药、正大天晴、再鼎医药、基石药业、君实生物、复星凯特、亚盛医药、康方生物、天境生物、云顶新耀、加科思、阿里健康、和瑞基因等,奕凯达®(阿基仑赛注射液)、艾瑞卡®(注射用卡瑞利珠单抗)、唯择®(阿贝西利片)、欧狄沃®(纳武利尤单抗注射液)、普吉华®(普拉替尼)、擎乐®(瑞派替尼)、Tepmetko ®(tepotinib)、舒格利单抗(CS1001)等。

此次,最终评选结果将于11月5日在深圳举办的2021年(第五届)中国大健康产业峰会上发布。

为了保证评选活动的专业性、权威性和说服力,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邀请到多名业内知名专家担任本次优秀案例评选的评委(评委名单详见文末长图),包括中国临床肿瘤协会(CSCO)监事会监事长马军、北大肿瘤医院泌尿肿瘤主任杜鹏、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主任医师田艳涛、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主任医师教授林岩松、中日友好医院超声医学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张波等。

本次评选活动中的企业推荐人/评委也多有深厚医药背景,如礼来中国首席医学官迟海东博士,深耕临床科学多年,以一线临床医生的身份加入药企,历任GSK和礼来公司多个医学相关岗位,领导参与了多个新药的临床开发以及医学事务工作,在药物全生命周期管理方面拥有丰富经验。

再如亚盛医药董事长兼CEO杨大俊博士,专注肿瘤学、细胞凋亡机理与新药研发近30年,先承担国家“863”专项、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等重大科研攻关项目近10项;万春医药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黄岚博士,在中国和美国生物技术行业拥有超过15年创业经验,发明并拥有多项用于肿瘤和皮肤病适应症的生物技术产品专利。 

另外,根据本次案例征选活动中多家药企提供的申请表信息,21世纪新健康研究院发现国内癌症诊疗市场正在快速发展——肿瘤药物数量不断增加,品种越来越丰富,不断有国内企业开始冲刺first-in-class(FIC),而且随着互联网技术以及癌症诊疗观念的进步,治疗前移以及整体解决方案的重要性也愈来愈明显。

国内肿瘤药市场新变化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中国肿瘤市场虽然起步晚,但增长潜力巨大,中国肿瘤药物市场在2019年达到1827亿人民币,预计2024年达到3672亿人民币,2019年-2024年中国肿瘤药物市场复合年增长率将达到15.0%。 

从2015年到2019年,肿瘤药物占整体药物市场的份额从2015年的9.0%扩大到2019年的11.2%,到2024年,肿瘤药物市场份额将攀升至整体药物市场的16.5%。

据米内网数据,2017年全国Top20的畅销品牌中近一半是中成药,剩下绝大部分被跨国药企进口药占据,排名前三的分别是辉瑞的阿托伐他汀钙片、赛诺菲的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梧州制药的注射用血栓通,销售额分别为85亿元、79亿元、73亿元。

到2019年,全国Top20的畅销品牌中有两大肿瘤药物排进前10;到2020年,全国Top20的畅销品牌中中成药的身影几乎消失,跨国药企原研药较多,还有两款国产创新药挤进榜单:正大天晴的盐酸安罗替尼胶囊,销售额40亿元;恒瑞医药的卡瑞利珠单抗,销售额39亿元。另外,2020年Top20的畅销品牌榜单中有6款肿瘤用药。

除了肿瘤药物数量的变化,国内生物医药企业也在加大创新力度,冲刺first-in-class。

清华大学陈晓媛研究员团队和广东省人民医院终身主任吴一龙教授等在Nature Reviews Drug Discovery杂志合作发表的文章显示,截至2020年1月,我国共有821款处于不同临床开发阶段的抗癌候选药物,其中包括404款me-too/me-better和359款first-in-class药物。

在中国的first-in-class产品管线中,免疫肿瘤(immuno-oncology, IO)领域有大量的候选药物,细胞疗法尤为突出,在224个FIC IO药物中占67%(150个),且占据了FIC药物的Top 10靶标(例如BCMA、CD22、CD123和GPC3)中的主导地位。

在此次案例征选中,也有包括加科思等创新药企布局的first-in-class药物案例。

如加科思的JAB-3068(SHP2抑制剂),治疗实体瘤的I期试验于美国正在办理收尾程序,治疗食管鳞状细胞癌、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及非小细胞肺癌的IIa期试验目前正在中国进行中,另外,2020年12月经国家药监局批准后,JAB-3068联合PD-1抗体治疗晚期实体瘤的I/IIa期试验在中国启动;再鼎医药的Adagrasib则是潜在的同类首创(first-in-class)和同类最优(best-in-class)的KRAS G12C抑制剂。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案例征选中,也有作为糖尿病标签比较明显的甘李药业推荐的肿瘤药物。GLR2007是甘李药业自主研发的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4/6(CDK4/6)抑制剂,用于治疗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GBM为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最高的第IV级,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为12至15个月且治疗方法有限并易复发。

从患教、早筛早诊到预后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

从案例征集情况看,除了癌症用药方面的案例外,也有很多企业展示了围绕患教、早筛早诊、预后管理等在内的整体解决方案。

实际上,目前在癌症治疗中,整体解决方案的声量也越来越高,药物联合,药物联合新的治疗手段,通过早诊早治将疾病端前移提高患者生存期,甚至“治愈”等。

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癌症高发的国家来说,显得尤为必要。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所需的相关医疗花费超过2200亿元,同时我国癌症整体5年生存率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明显差距,而早筛、早诊、早治对提高癌症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如我国发病率第一大癌症肺癌,Ⅰ期5年生存率为55.5%,而Ⅳ期仅为5.3%,相差10.5倍;第二大癌症结直肠癌,Ⅰ期的5年相对生存率为90%,而发生远处转移的Ⅳ期结直肠癌5年相对生存率仅为14%。

在国家政策支持与鼓励之下,具有较高临床和社会价值的高性能癌症早筛早诊产品不断涌现,如诺辉健康已上市的结直肠癌早筛产品、泛生子LDT模式肝癌早筛产品、燃石医学在研的泛癌早筛产品以及和瑞基因LDT模式肝癌早筛产品等。

另外从资本市场角度来看,2021年癌症早筛行业正在掀起融资热,企业整体发展速度或进一步提升,在2021年第三季度,国内有6家癌症早筛公司陆续完成融资,覆盖消化系统、妇科、呼吸系统等领域,总金额超过2.6亿美元。

从政策角度来看,北京、福建等地均开始将相关早筛项目纳入医保,如2021年8月25日,北京市医疗保障局等多部门发布《关于规范调整物理治疗类等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通知》,其中基因甲基化检测被作为实验室诊断项目纳入甲类医保服务项目及甲类工伤保险项目,价格为828元,全额纳入报销范围。

另外,互联网医疗的发展也让癌症患者的全周期管理成为可能。

据了解,目前癌症患者在持续治疗方面仍存在多方面问题,包括患者多医生少、医生患者管理效率有待提升、患者用药后如何应对不良反应以及居家期间如何获得及时、专业和个性化的诊疗及管理服务等。

疫情刺激下,互联网医疗进一步发展,线上诊疗、线上购药、线上慢病管理、线上医保等让癌症患者未来可能通过互联网得到全流程管理,进而提高整体生存率。

据梳理,目前已有企业开始在“互联网+癌症”方面进行实践,如泛生子与京东健康宣布战略合作,打造“癌症全周期管理互联网创新模式”;阿里健康探索以“患者为中心”的互联网医药健康服务模式;医联互联网医院通过线上随访管理、线上医生咨询、线上营养管理等,有效帮助癌症患者缓解皮疹、白细胞降低等术后不良反应等。

互联网医疗也是国家政策重点支持方向,如2021年6月17日,国务院发布《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1年重点工作任务》,强调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2020年3月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同样强调支持“互联网+医疗”等新服务模式发展等。

此外,患者教育也是癌症患者整体解决方案的重要环节,因为部分患者面临疾病治疗管理、身体功能认知、心理层面和社会层面等多重挑战,存在着巨大的未被满足需求。

对此,部分企业如杨森中国发起“健康中国肿瘤患者赋能公益行”项目,集结多领域权威专家成立智库团,建立一站式科普平台,目前此项目已覆盖全国多个省市区,预计举办50+场线下线上活动,集结医生70+名,惠及全国范围内血液肿瘤和前列腺癌患者。

 

 

(作者:朱萍,武瑛港 编辑:徐旭)

朱萍

高级记者

关注医药大健康领域(上市公司、创新企业), 机械制造、环保等领域。擅长深度调查,开得了挖机。欢迎联系爆料:zhuping@21jingji.com

武瑛港

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