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我国耕地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将用“一揽子”措施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目前的问题主要出在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的规则、节奏和管控上。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莎 北京报道 “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的成果,虽然我们守住了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也完成了2020年18.65亿亩耕地保有量的任务。但是从我们掌握的情况看,耕地保护的形势依然严峻。”10月29日,自然资源部部长、国家自然资源总督察陆昊在国新办举行的自然资源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陆昊指出,接下来,自然资源部将围绕完善耕地保护的法律制度,科学确定目标和强化责任考核,对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坚持完善占补平衡和强化执法监督,出台一揽子措施,强化耕地保护。
耕地“非粮化”问题较突出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关系着国家的粮食安全。目前,我国耕地保护形势依然严峻,包括耕地保护重要性认识不足、耕地“非粮化”管控问题较突出、违法占用耕地问题仍有发生,部分地区耕地占补平衡落实不到位、法律政策不够完善等问题。
陆昊指出,全社会有耕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但一碰到涉及自己的具体问题时,这个观念就不够强了,行动上就有差距”。
从第三次国土调查的数据看,耕地过去十年主要净流向了国土绿化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当前,耕地“非粮化”管控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陆昊表示,国土绿化、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肯定是有合理性的,但要有规则、有节奏、有管控、有明确的规划。“目前的问题主要出在耕地转为其他农用地的规则、节奏和管控上。”
另外,我国程序性、实质性违法占用耕地的问题仍然时有发生。2020年的土地例行督察发现各地存在违法违规建设占用破坏耕地的问题7371个,涉及耕地70.47万亩。
一些地方在耕地的占补平衡要求落实方面仍不到位。2018年以来,自然资源部连续4年组织开展了占补平衡的核查。涉及补充耕地项目15.8万个,查出存在问题的比例平均占5.2%。
除了实践中发现的耕地保护问题之外,陆昊指出,我国耕地保护的政策法律还不够完善。“我们过去的法律规定主要针对耕地向建设用地的转换管理,在农用地之间的转换管理规定是不够的。”
五大措施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陆昊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自然资源部准备出台一揽子措施,进一步强化耕地保护。
第一,不断完善耕地保护的法律制度。对过去空缺现在又急需的规则进行补充,对过去规则中只有原则性规定的要求要进行细化,对过去一些不适用、不符合当前实际的条文还要进行修正。“补充、细化和修正,使各项法律规定更加科学、简明、可操作。”陆昊说。在新的法律法规出台前的过渡期,自然资源部也准备及时出台针对性政策措施。
第二,科学确定目标,强化责任考核。当前,自然资源部已经选择了五个省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和三条控制线划定,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和耕地保护红线的划定试点工作。
陆昊指出,要实事求是并带位置下达各地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的保护任务。通过五级规划,上下贯通,使国家的“数”、省里的“数”与市、县的“图”和“线”能够吻合,真正做到保护目标科学,把责任真正强化起来。
第三,对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按照现行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耕地主要用于粮棉油糖菜等农产品生产,而且明确禁止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等,这些规定要严格认真地执行。
陆昊明确,下一步,自然资源部还要结合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在耕地转为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方面完善操作管理规定,也就是既要管“非农化”,也还要注意管理“非粮化”问题。
第四,坚持完善占补平衡。落实占补平衡任务,县域内确实无法补充耕地时,可以在省域内补充,同时严格跨省补充耕地。严格补充耕地核实的认定,要将所有通过验收的补充耕地项目逐地块的“上图入库”,在网上公开,接受全社会监督。目前,自然资源部网站公布了2.1万余个补充耕地项目的信息。
第五,强化执法监督。陆昊指出,当前在执法监督方面有两个要害:一是多用技术手段。要通过每半年一轮次的遥感监测发现问题线索;二是要动真的。在非法实质性占用耕地方面要毫不手软,严肃查处。
(作者:李莎 编辑:杜弘禹)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