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供应链危机持续,施耐德电气望实现产业链“传帮带”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江月 武汉报道
2021-10-29 08:19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江月 武汉报道 2021年全球供应链上,“黑天鹅”频频起飞,“短缺”、“断链”成为行业热点高频词汇。能源供应、生产制造是供应链紧张的典型行业,而一场生产线“重塑”正在悄然进行中。 

坐落于湖北武汉的法国施耐德电气(Schneider Electric)工厂,是重要的断路器、接触器、工业控制与信号元器件制造基地。10月27日,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参访该工厂,了解到当前制造业重塑产业链的部分环节。然而,推广工业物联网、引入人工智能自动化工序,并非先进大厂“独占一份”的优势。当前,协助供应链上下游的民企、中小企业实现整体自动化水平,是缓解“短缺”问题的当务之急。

“民企和中小企业是我们重要的供应商,我们将帮助他们提升自动化能力作为明年的首要战略,以期望实现更稳定的供应链。”施耐德电气全球供应链中国区数字化解决方案负责人冒飞飞向记者表示。施耐德电气制造(武汉)总经理李聪则向记者表示,今年全球供应链危机持续,制造业企业需要进行更好的预算管理、生产预期管理、供应商管理。

早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理事长刘迎秋也提出,在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建设中,民营企业需有更大作为,从而实现整个经济体上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流通链的顺畅。

人工智能改造产品检测产线

施耐德电气武汉工厂昼夜不歇地运转,工人实行每班8小时、每天轮流三班倒的流水线安排。模块检测产线上原本有15名工人负责全天候工作,自从“AI工业视觉检测平台”上线,人员缩减了66%。“不仅人工减少,误检率降低到0.5%以内,漏检率为零,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提升。”冒飞飞如是介绍。

AI(人工智能)正在推动工业智能制造向前进。AI本质上是大量运用传感器、视觉处理器将自然感知转换成数据的过程。在施耐德电气的模块检测产线上,AI代替了工人的眼睛和手去检查产品的外观缺陷,一个模块经过多个工业照相机从各个角度拍摄,在边缘设备上通过AI模型进行推理计算,将分析结果和标准图样进行对比。有十种缺陷是产品不合格的标志,包括漆包线不合格、多线头、骨架破损、线圈锡尖等,AI一旦识别出上述错误,将以序号标识不合格产品。

“这样的岗位原本容易因视觉疲劳而产生漏检、误检,如今可以把人调离这种岗位了。”施耐德电气工厂技术人员向记者介绍,这是制造业进行精益管理的一个例子。当前,这个新的AI检测平台可以媲美工人的速度,一个模块的整道检测环节,在800毫秒(8秒)以内就可以完成,与全人工工序的耗时相若。

将人工智能引入工业智能制造的概念提出已久,但往往因为“不够智能”而为人诟病,“症结”仍在技术水平上。“AI检测的效率、精确度,取决于GPU(图形处理器)服务器的读取速度,也取决于服务器的硬盘空间。”冒飞飞介绍。

不过,要实现高水平的人工智能,就要涉及到一笔“沉没成本”。以往,企业需要自行搭建服务器、聘请专业团队,在模型搭建和框架设计等方面往往需要进行研发投入,这一度阻碍人工智能在工业领域的推广。

近年来,这样一套AI人工智能检测平台的“沉没成本”正在逐步变得轻量化,这主要是通过“云服务”实现的。施耐德电气目前采用亚马逊云科技Amazon Sagemaker机器学习服务,实现检测模型的快速准备、构建、训练和部署,配合亚马逊云科技的云端数据存储以及数据库,这样就避免购置本地服务器,而模型训练和迭代实际上是在亚马逊云科技的平台上完成的,换言之,“沉没成本”从工厂使用方向外部第三方转移了。

供应链需“环环相助”

不过,面临需求端的强劲增长,供应链的“重塑”并不那么容易,也形成了贯穿2021年迄今的全球性供应链危机。记者了解到,在供应链上的龙头企业在这场危机中,事实上无法“独善其身”,必须对上下游施以援手,以达到互助和自救。 

“今年环球供应链上‘黑天鹅事件’频频发生,挑战很大,这就需要我们能进行更好的生产预期管理、库存管理,以及产业链上下游的管理。”李聪直指改善当前全球供应链危机的关键。

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下,市场对电子元器件、能源管理的需求居高不下,这给大型制造企业形成更大的供应链管理压力。10月27日,施耐德电气宣布,今年全年的收入按年增长率有望达到11%至13%,这意味着年收入将达到280亿至285亿欧元,远远优于该公司从2015年到2019年中任何一年的表现。换言之,在2021年全球的电气化需求十分强劲,无论在数据中心、石油天然气行业自动化还是住宅和工业建筑,都需要进行更多的电气管理。

李聪指出,今年迄今为止,中国区的产量、销售收入增长快于全球平均水平,达到双位数的按年增长率。因此,保障中国区产业链的顺畅对施耐德电气实现全球销售目标十分关键。

“明年,向供应商推广生产线高质量管理,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冒飞飞向记者指出这种“供应商关系管理”的全新概念。“我们更希望和他们结成partner(伙伴)的关系,我们可以对他们的生产线技术提升提供帮助。”

在制造业的多个环节里,民企、中小企业往往是主角,不过它们往往在“智能制造”浪潮中落后一步。“智能制造需要人才、基础设施、应用的建立。”冒飞飞指出,一方面,数智化转型观念需要培养,并非每个民企和中小企业都能快速接受,另一方面这些企业也对资本投入抱有诸多顾虑。面对当前的全球供应链危机,生产链条上上下游之间原本冰冷的供需关系,正由于当前的“供应链紧张”危机,获得更具有合作性的改变。

供应链危机“高烧不退”

进入10月以来,全球大型制造企业不断释放三季报或最新财务季度的运营业绩,其中也反映供应链危机“高烧不退”。“供应链紧张限制了产出进一步提升。”类似的表述出现在了包括施耐德电气在内的不少企业财报声明当中。

覆盖多元化制造、具有高度代表性的制造业企业通用电气,第三季度的收入甚至出现了按年倒退。该公司在截至9月底的前三个月中,收入为184亿美元,较饱受新冠疫情干扰的2020年同期甚至再下降0.5%。与此强烈对比的是,期内的订单量实际上达到221亿美元,按年大增44%之多,这说明航空业、医疗、可再生能源、电力领域对该公司产品的需求非常迫切。

包括电子产业也饱受供应链“断链”之苦。10月,有市场消息就传出,苹果公司在今年第四季度的iPhone 13系列销售量,将不得不因为供货短缺而削减1000万台。这家公司畅销的手机、平板电脑,在官方渠道的交付时间已经长达4个星期以上。

“今年,大宗商品普遍提价、劳动力短缺、航运能力紧张或者意外事故在内的不同因素,形成了供应链的紧张状况。”李聪解析称。他认为,通过AI人工智能对生产线实现更高程度的自动化,有助于缓解当前的供应链危机。

(作者: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江月 编辑:陈庆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