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第十六届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金融科技论坛在北京举办,主题是“数字化改革再出发”。会上,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秘书长陆书春围绕“金融科技规范发展和行业自律”的话题,发表了主旨演讲。
近年来,金融科技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满足多样化金融服务需求、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助力疫情防控和经济复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陆书春表示,“下一步,协会将继续在金融管理部门指导下,携手行业会员,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以深化金融数据应用为基础,以强化金融科技监管、加快金融数字化转型为主线,不断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加强行业自律,共同促进金融科技规范健康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开放、共赢的产业融合态势逐步形成
陆书春表示,近年来,在有力的政策支持、有为的行业治理、积极的创新氛围、庞大的市场规模等一系列积极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在金融管理部门、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和从业机构共同努力下,我国金融科技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政策框架与监管体系不断完善。金融管理部门不断加强金融科技工作的研究规划和统筹协调,人民银行2017年成立金融科技委员会,2019年发布金融科技发展规划,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许多地区也陆续出台金融科技区域性支持政策。包容审慎、富有弹性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深入实施,系列标准规则不断出台,金融科技监管框架初步形成。据协会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各地已有130余项金融科技创新应用试点,超过60%的项目涉及小微企业融资、农村金融等场景,服务实体经济和发展普惠金融的政策导向非常明显;人民银行金融数据综合应用试点工作稳步开展,北京、江苏、浙江等试点省市有关从业机构有序推进金融数据高效治理、安全共享,探索跨层级、跨机构、跨行业数据融合应用;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网络安全、移动金融APP、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等一批金融科技标准规则加速出台,金融科技产品认证、证券基金业信息技术系统服务机构备案、移动金融APP和金融云自律备案等制度初步建立,行政监管和行业自律有机协调配合的金融科技治理机制日益成熟。
二是技术应用与场景创新不断丰富。在网络基础设施和数字技术加持下,移动支付、数字信贷、网络保险、数字理财等业务快速发展,科技助力金融业务以更加高效和方便的渠道服务覆盖到更广泛的金融消费者,截至2021年6月,网络支付用户规模增至8.72亿人,金融类APP下载总量超过900亿次。金融机构拥抱金融科技的态度更加积极,信息科技投入持续提升,据银保监会、证券业协会数据,2020年,我国银行、证券、保险机构的信息科技总投入分别为2078亿元、263亿元和351亿元,同比增长均超过20%。金融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成效持续显现,在人民银行等七部门指导下,江苏、安徽、福建等地启动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探索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因地制宜打造惠农利民金融产品与服务,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坚实金融保障。此外,金融科技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应用逐步深入,从业机构依托区块链、多方安全计算、联邦学习等技术,探索实现绿色识别精准化、评级定价智能化、预警处置自动化,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三是开放、共赢的产业融合态势逐步形成。金融科技行业经过几年探索发展,定位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确。金融科技更加立足金融本质,“守正创新、安全可控、普惠民生、开放共赢”理念更加深入。金融科技公司更加聚焦科技业务,各大平台向合作伙伴输出技术,助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金融机构相关业务的发展也正在加快数字化转型,积极拥抱金融科技,商业模式和服务方式得到极大创新,金融机构的金融科技子公司、研究院、实验室等在金融科技产品和服务创新方面,发挥出机制创新优势。与科技企业相比,金融机构在安全管理、合规经营等方面更具优势。同时,金融与科技的融合互动态势更趋明显。根据近期协会联合毕马威对全国范围内214家金融科技企业的问卷调查,83%的受访企业认为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的合作模式“非常紧密”和“较为紧密”,且“已有成熟的合作案例”。
关注金融科技伦理安全问题
我国金融科技已取得积极发展成效,国家推动数字化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更加有利。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相关制度逐步落地。陆书春表示,“在此背景下,金融科技高质量发展面临新的政策要求,仍需关注一些现实问题和挑战。”
一是技术挑战与数据安全问题。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隐私计算等数字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新技术带来新风险。新技术应用不成熟,测试评估不完善,技术路线选择不当都会引发新问题,带来资源浪费和重复投入。新技术应用对数据高度依赖,依靠数据建模决策,数据缺失及质量问题影响技术应用效果。而数据保护问题更不容忽视,金融数据资源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更多敏感信息暴露在开放网络环境,数据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同时,金融数据治理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
二是个人信息保护问题。随着《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正式实施,个人信息法律规范体系初步形成。个人信息保护是数字化时代各领域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推动金融数字化转型,保证金融科技可持续发展,需要金融机构和科技企业不断加强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主体责任意识,在内部控制、数据治理、消费者保护等方面进一步补短板、强弱项、堵漏洞。个人信息保护法落地实施的监管统筹、信息共享和工作联动有待持续加强,监管自律有机协调配合的治理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
三是金融科技伦理安全问题。随着科技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应用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技术排斥、算法歧视、诱导过度借贷、隐私保护欠缺等伦理道德问题已被高度关注。科技伦理建设已纳入“十四五”规划纲要,成为新时期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聚焦科技伦理突出问题,金融领域科技伦理标准规则、行动指南和自律公约,伦理审查、信息披露等常态化的工作机制亟待研究出台。加强金融科技伦理治理,确保从业机构负责任、有道德地开展金融科技创新,成为摆在业界各方面前的重要课题。
据陆书春介绍,面对金融科技发展的历史机遇和问题挑战,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作为顺应金融与科技融合创新趋势而成立的全国性行业自律组织,近年来,在金融管理部门关心指导和会员单位的支持配合下,设立了国家互联网金融监测中心和大数据中心,持续加强行业统计分析和风险监测体系建设;积极组织相关会员机构开展洗钱和恐怖融资风险评估;稳妥推进移动金融APP、金融云等备案自律管理工作;积极配合参与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有序推进网上银行服务、区块链金融应用等领域企业标准“领跑者”评估工作;推动建设区块链数字函证平台;金融科技发展与研究专委会、区块链研究工作组等平台,在加强相关领域交流合作方面发挥出积极作用;积极开展金融业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金融应用、金融数据安全合规等专题培训;针对虚拟货币投机炒作、非法集资、非法外汇保证金交易等情况,及时向社会进行风险提示,助力提升金融消费者风险意识。
(作者:边万莉 编辑:曾芳)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