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尹优平:推进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科创金融、供应链金融等深度融合

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家俊辉 2021-11-03 22:35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家俊辉  北京报道

11月3日,第十六届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主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

当天,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局副局长尹优平出席以“裕普惠 新金融”为主题的普惠金融创新发展论坛时指出,当前我国已基本构建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普惠金融体系,但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全面构建新发展格局,建立完善现代金融体制,以及促进共同富裕均对普惠金融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尹优平进一步表示,未来普惠金融发展要从过去的“有没有”向“好不好”直至“强不强”转变。

基于此,尹优平提出,未来要推进普惠金融与绿色、科创、供应链金融等深度融合,持续构建成本可负担、商业可持续的长效机制,积极推动“十四五”时期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具体而言,一是坚持普惠为民,注重顶层设计,进一步推动落实普惠金融与国家重大战略有机结合;二是坚持守正创新,注重科技向善,进一步提升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质效;三是坚持目标导向,注重深度融合,进一步推进绿色普惠金融协同发展;四是坚持结果导向,注重金融健康,进一步促进普惠金融发展升级换代;五是坚持全民共享,注重下沉下移,进一步发展普惠金融促进共同富裕。 

以下为发言全文:

坚持金融为民 注重守正创新 

推动新时代中国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在中国普惠金融创新发展主题论坛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领导、朋友们: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国务院《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已如期收官,我国基本建成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普惠金融体系。未来,普惠金融发展要从过去的“有没有”向“好不好”直至“强不强”转变。下面,结合本次论坛主题及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所处的新方位,我打算从普惠金融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取得的新进展,以及发展的新路径等方面跟大家汇报交流几点认识和体会。

第一、普惠金融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普惠金融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发展普惠金融”。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建设普惠金融体系”,会议强调的“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务都与普惠金融密切相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增强金融普惠性”,这对普惠金融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正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在新发展阶段,我国普惠金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既有多方面发展的优势和条件,但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这些不平衡不充分的领域与三农、小微企业等普惠群体密切相关。站在这一历史交汇点上,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任务更重、要求更高。一是全面构建新发展格局对普惠金融提出更高要求。我国领导人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生产要素的组合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需要有机衔接,才能实现经济循环畅通。三农、小微等普惠群体作为经济循环的重要主体,有的时候还难以获得所需的高质量的金融服务,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断点、堵点,如何服务好这些群体的金融需求,以及更进一步提供融商、融智服务等促进经济循环,是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二是建立现代金融体制对普惠金融提出更高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要求“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 “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提升金融科技水平,增强金融普惠性”,这都对普惠金融提出了更高要求。发展普惠金融是现代中央银行的一大重点任务,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一环,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和金融为民的重要体现,需要持续完善普惠金融的体制机制,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要,积极促进金融健康,有效防控普惠金融风险。三是促进共同富裕对普惠金融提出更高要求。近期,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作为最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的普惠金融,人民银行积极把促进共同富裕作为金融工作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在促进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不断增强金融的公平性,不仅仅要强调金融的广泛覆盖和可得可及,更重要的是要将金融的效用切实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使金融价值得到充分彰显。

第二、普惠金融发展取得的新进展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普惠金融发展,不断深化普惠金融改革,通过加大货币信贷政策支持力度、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普惠金融相关法规与制度建设、优化普惠金融相关监管措施、强化金融消费者保护和教育、有效开展普惠金融改革试点、积极参与普惠金融国际治理、深化普惠金融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式,多措并举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普惠金融发展模式。回顾过去五年,在金融管理部门、金融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普惠金融取得了显著成效,基本建成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普惠金融服务和保障体系。金融服务覆盖面持续拓展,基本实现乡乡有机构、村村有服务、家家有账户;截至2020年末,全国人均拥有账户8.8户,同比增长9.6%;人均持有6.3 张银行卡,同比增长5.5%;金融服务可得性明显提升,特别是普惠小微贷款持续实现量增、面扩、价降;截至2020年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5.1 万亿元,同比增长30.3%,全年增加3.5 万亿元,同比多增1.4 万亿元;支持小微经营主体3228 万户,同比增长19.4%,全年增加530 万户。金融服务满意度不断改善,金融服务更加安全便捷,信用贷款占比逐步提升,融资成本稳步下降,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更加完善。具体来看,在普惠金融发展方式上,我们实现了四个主要的突破,第一个是普惠金融供给体系的新突破,政策性、开发性、商业性金融机构并存的多层次机构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大型商业银行逐步探索了一条可行的做普惠的路径,逐步构建“敢做愿做能做会做”的普惠金融服务机制;第二个是普惠金融数字化发展的新突破,数字支付、数字信贷、数字保险等都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显著拓展了金融服务的触达范围,重塑了对普惠群体的信用发现和信用评价机制,缓解了信息不对称难题;第三个是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新突破,各地因地制宜在普惠金融服务脱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服务小微企业、服务民生等领域探索了很多创新做法,刘桂平副行长主编的《中国普惠金融典型案例》一书就收录了很多创新案例;第四个是普惠金融国际交流合作的新突破,始终保持较强的普惠金融国际影响力,积极参与普惠金融联盟(AFI)、金砖国家等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的普惠金融国际治理与合作;主导G20框架下普惠金融全球合作伙伴(GPFI)议题改革,延续G20杭州峰会成果,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和中小企业融资成为G20普惠金融发展的两个长期议题。

第三、普惠金融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展望未来,我国普惠金融发展要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厚植负责任金融意识,切实解决普惠金融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推进普惠金融与绿色、科创、供应链金融等深度融合,持续构建成本可负担、商业可持续的长效机制,积极推动“十四五”时期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金融健康生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普惠金融新发展格局,逐步建成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普惠金融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金融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是坚持普惠为民,注重顶层设计,进一步推动落实普惠金融与国家重大战略有机结合。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有支持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部高质量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等战略,还有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支持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等决策部署。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活则经济活,金融稳则经济稳,普惠金融具有最下沉、最贴近广大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的属性,在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中不可或缺,也必将大有可为。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顶层设计,提前谋篇布局,尽快推动出台十四五期间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相关意见,主动对接落实重大国家战略,切实发挥金融的配置、调节和风险管理等功能,为重大战略的实现贡献金融智慧和金融方案。

二是坚持守正创新,注重科技向善,进一步提升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质效。 数字普惠金融是G20普惠金融的长期议题,从国内外看,数字普惠金融将持续成为普惠金融的重点发展方向。要持续深化数字技术在普惠金融领域的应用,将更多有金融需求的广大长尾客户纳入正规金融服务体系,在不断提升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水平的同时,不断提高服务的智能化、精细化、综合化水平,并注重为老年群体提供更加简洁清晰、更加易懂易操作的适老、友好的数字金融产品和服务,使老年群体更好分享数字时代的发展成果;增强数字普惠金融供给能力,加快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中小金融机构要坚持服务当地、服务小微企业、服务城乡居民的定位,持续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差异化的发展路径;顺应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推动金融服务与各类生产生活场景的有效对接,更好赋能生产、交换、消费、流通的相关领域,将融资、融智、融商有机结合,不断打造数字普惠金融良好生态。

三是坚持目标导向,注重深度融合,进一步推进绿色普惠金融协同发展。绿色普惠金融是指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提供适当、有效的绿色金融服务,将绿色金融标准、绿色金融规则嵌入普惠金融活动全过程。首先要转变发展理念,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落实好“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离不开大型企业、大型项目的减排,也离不开三农、小微、居民个人等普惠群体的积极参与,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融合发展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广阔的空间,加强普惠群体的碳排放测算;其次,强调普惠金融绿色化可以促进普惠金融向绿色、高效的行业迈进,引领普惠金融向健康、有序、高层次的方向发展,为普惠金融发展寻找新的增长点,进而引导经济高质量发展。最后建议,要明确绿色普惠金融发展目标、路径、任务等。构建全覆盖的绿色普惠金融机构体系,健全绿色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完善绿色普惠金融组织体系、政策支持体系,创新绿色普惠金融产品,综合运用货币信贷、财税、产业和差异化监管政策,提升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绿色金融服务能力,激励引导绿色普惠金融协同发展。 

四是坚持结果导向,注重金融健康,进一步促进普惠金融发展升级换代。从国际社会来看,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凸显了家庭、小微企业的金融脆弱性,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和国家的相关部门注重研究和促进金融健康。金融健康作为普惠金融的新概念,是对发展普惠金融更高层次的要求,既可以去探讨家庭和个人的金融健康,也可以包括小微企业金融健康,还可以进一步去探讨金融部门、政府部门及国家层面等的金融健康。一般而言,在微观层面,狭义的金融健康大多关注消费者个人及经济主体能否收支平衡,能否能有效管理自身的金融活动,能否具有应对意外冲击的金融韧性,能否具有制定和实现长期金融目标的能力等方面。在宏观层面,广义的金融健康不仅包括消费者个人(家庭、企业),还涵盖了金融机构及国家层面,需要三者间共同作用、相互影响,从而达到理想状态下的良性生态健康。金融健康是普惠金融发展的高级发展形态,是实现消费者根本和长远利益的前提,是国家经济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在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积极谋划和促进金融健康,。对金融机构来说,关注普惠群体的金融健康,基于金融健康的视角来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对客户来说具有积极意义,在这种良性互动中,有助于实现金融机构和客户的双赢,更好实现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

五是坚持全民共享,注重下沉下移,进一步发展普惠金融促进共同富裕。发展普惠金融促进共同富裕既要考虑做大“蛋糕”,也要考虑分好“蛋糕”。在做大“蛋糕”方面,三农、小微企业等普惠金融重点群体是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的重要力量,要持续深化相关金融服务,为勤劳致富、创新致富的全流程提供精准有效的金融支持,提升经济循环效率,实现实体经济繁荣发展。在分好“蛋糕”方面,要不断下沉和创新金融服务,形成人人享有、人人参与的金融环境,实现金融资源在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以及城乡之间的优化配置,更好激活区域潜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增加普惠群体的财产性收入,逐步推动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收入差距。此外,还要不断完善普惠金融在公共服务、养老、医疗以及三次分配等方面的作用。

同志们,朋友们,奋斗新时代,奋进新征程,我们相信,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普惠金融一定会迎来大有可为的发展机遇,我们坚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有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有新兴技术的持续赋能,有大家的共同努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一定能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作者:家俊辉 编辑:马春园)

家俊辉

金融版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金融版记者,喜欢挖掘数字背后的故事,常驻广州,辐射湾区,放眼全国,欢迎交流啊!微信:jjh_991927(添加请注明来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