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家与消费者持续备战“双11”时,元气森林被“撸羊毛”巨额损失冲上热搜。
从最初传出有200多万元的损失,到之后宣称损失超过4000万元,再到最新上述的致用户的一封信,元气森林似乎通过“同情牌”把损失降到最低了。
但,这只是单方面的。
理论上,或从正当商业行为中,只要是双方合规约定下的商业交易,这当然要满足契约精神,而不能把责任单方面甩给员工手误,或系统出错。
因为,很简单,消费者不需要为商家的错误行为来承担责任买单,消费者倘若能更好更精准地利用商家的漏洞与不足,进行合理的交易,谋取最大利益化,这当然是最好最完美的商业行为。
这甚至是最起码的自由市场精神。你情我愿,尊重契约精神。并不存在消费者故意用一些非法手段来谋取不当利益。
换句话来说,谁不想撸元气森林的羊毛?
因此,元气森林的单方面降低损失行为,虽然可以理解它的苦痛,但恐怕于市场行为于契约精神而言,都难以接受。
中国互联网协会法工委副秘书长、中消协律师胡钢表示,按《电子商务法》规定,只要消费者确认了价格,支付了价款,那么此合同就已成立,并且商家不能以任何理由说合同不成立。元气森林应该按消费者支付价格发货,忠实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
另一位消费者维权律师也告诉《港湾商业观察》,元气森林的公开信不具备实质意义,不能代替商业交易,更不能单方面以这种形式让消费者为其错误买单,消费者有权就此前所下订单要求公司正常发货,如拒不执行,可以考虑进行诉讼。
与此同时,《港湾商业观察》询问了超过十余位消费者,如何看待元气森林的单方面公开信,是否接受?有超过7成消费者表示,无法接受,不能接受。
这其实已经是市场的共识了。根据媒体公开做的调查数据显示:
截止10月29日下午18点整,选择不退款的比例超过50%,由此可见人心所向。
反过来看,倘若元气森林单方面违约成功,随意更改游戏规则,这必然是对市场交易最大的破坏。这意味着,同样的事情,同样的失误,同样的错误,今后都可以如此解决。
消费者永远就成了替企业错误买单的背锅侠,消费者永远成了道德风险的最大受害者。从经济学上讲,这其实也属于“软预算约束”的一部分,不尊重市场规则,违背自由交易原则。
随着近些年类似“撸羊毛”事件越来越多,外界往往习惯于把此行为与个人道德,与营销策划密切捆绑,而这又往往脱离了最基本的市场交易属性与契约精神。
一方面,任何的市场行为,只要合规合理的撸羊毛行为,都是予以鼓励,都是正常的交易主体,能发现商业行为中的漏洞,这样的群体,不夸张说,当然是最精致最聪明的消费者。何错之有呢?
另一方面,无论企业该等行为到底是失误,操作错误?还是营销策划,增加曝光度?这一点都不重要,消费者无需去度量或猜想商家的动机,重要的是,确立好游戏规则,尊重价格形成机制。不能说你操作失误了,就事后随意更改规则,这显然在极大伤害消费者与严重消耗品牌价值。
事实上,从过往案例来看,稍微尊重市场交易的企业,哪怕当时损失不小,但仍然能履行契约,赢得消费者的长期信赖。比如,东方航空2018年的系统错误,以及2017年摩拜单车被撸羊毛等,这些企业无一例外都愿意承认交易行为,自我消化自身错误。
所以,元气森林的错,凭什么由消费者来买单?换言之,元气森林的内部风险控制出了问题,凭什么由消费者来买单呢?
一家企业的内部风险控制包括了方方面面,售前售中售后都涉及到产品、人员、操作是否准确等等,这原本就应该属于企业自我消化的成本,如果出现员工操作失当,而造成巨大损失,企业理应严格检讨自身,而非愿赌不服输。
在金融市场上,像元气森林这样的行为,其实代价早就大到分分钟企业倒闭,这太正常了,一点不值得惊讶。
比如,曾经叱咤全球的银行巨头有着233年历史的巴林银行就是死在了一位交易员手上。
类似的魔鬼交易员从未消亡:2008年,法国兴业银行交易员柯维尔违规操作,非法动用了500亿欧元资金购买股指期货,给银行造成67亿美元的损失。
2013年,8月16日上午11时05分至11时07分,沪指直线飙升100点,沪深300成分股中71只股票瞬间触及涨停。中午,光大证券宣布停牌,并承认自营业务操作出现问题,导致股市暴涨。8月18日,光大证券新闻发布会称此次事件是系统缺陷导致生成巨量订单,累计申报买入234亿元,实际成交72.7亿元。很快,证监会就对光大证券予以严查,公司高管离职,相关人员被调查,公司损失惨重,外界称之为“8·16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
如果按照元气森林的逻辑,无论是巴林银行当时,还是8年前的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是否都应该重新撤回,重新交易?把责任都归于系统错误,员工失误,羊毛党道德感不强且不理解公司呢?(港湾财经出品)
(作者:港湾商业观察 )
声明:本文由21财经客户端“南财号”平台入驻机构(自媒体)发布,不代表21财经客户端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