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承诺2070年实现净零排放 巨额花费钱从何来?
印度减排目标的可实现性与可操作性,关键在于政策的执行情况。从其当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与能源结构来看,未来的脱碳之路任重而道远。
在全球极端天气频发、煤炭等能源出现供应短缺的背景下,气候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更为凸显。
10月31日至11月1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26)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各国应对气候危机所作出的承诺成为关注焦点。
11月1日,会议主席夏尔马(Alok Sharma)在开幕演讲中表示,COP26气候谈判是将全球变暖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的“最后”以及“最好”的希望。当日,印度总理莫迪(Narendra Modi)在会上提出5项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分别为:2070年实现净零排放目标;到2030年印度碳排放总量减少10亿吨、50%的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碳强度(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比2005年降低45%;2030年非化石燃料发电产能从2015年设定的450吉瓦提高至500吉瓦。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格兰瑟姆气候变化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斯特恩(Nicholas Stern)认为,此次峰会为印度提供了一个机会,以示其在经济发展与气候变化领域都可有所作为。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与南亚合作研究中心秘书长刘宗义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莫迪此次作出的减排承诺一方面是迫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压力,需要明确印度的立场和态度;另一方面是希望借此机会增加发达国家对其提供资金、技术支持的可能性,在能源转型过程中借助外力实现经济发展的“弯道超车”。
这一系列雄心勃勃的气候目标会否成为“空头许诺”?在刘宗义看来,印度减排目标的可实现性与可操作性,关键在于政策的执行情况。从其当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与能源结构来看,未来的脱碳之路任重而道远。
此次峰会为印度提供了一个机会,以示其在经济发展与气候变化领域都可有所作为。视觉中国
印度能源转型任重道远
为期近两周、120多位国家领导人参加的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11月1日在苏格兰格拉斯哥开幕。此次会议延续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2015年《巴黎协定》的核心目标,即将全球变暖控制在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5摄氏度至2摄氏度。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最新数据,到203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必须达到18.22亿吨,才能使全球气温升幅保持在1.5摄氏度以下。
目前,全球前三大碳排放国分别为中国、美国、印度。不过,若以“人均碳排放量”衡量,美国的“贡献”接近全球平均水平的3倍、印度的7倍。印度约占全球人口的17%,但其碳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5%左右。
11月1日,印度总理莫迪出席了COP26气候峰会开幕式,并承诺印度将于2070年前实现净零排放目标。这比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承诺的2050年晚20年,也比中国、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承诺的2060年晚10年。不过,这是印度首次对气候变化所做贡献设定期限。
刘宗义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印度要实现其所设定的减排目标并非易事,主要面临能源转型中供需匹配缺口以及资金、技术无法自给自足的难点。
首先,印度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初中级阶段,对能源的需求呈增长趋势。而印度目前的能源结构主要以煤炭为主,1/2以上的产能和70%的电力来自煤炭。产能与发电依赖煤炭的现状短期内不会改变,而煤炭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这增加了减少碳排放目标的实现难度。
其次,虽然莫迪在政策层面倾向于鼓励发展以氢燃料为基础的能源发电、扩大可再生能源占比,但是由于印度电力技术较落后,现阶段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接入电网后供应并不稳定。加之印度国内生产的煤炭质量不高、发热效率不足、相关基础设施落后,因此在能源转型过程中可能需要处理难以调和的供需矛盾。
“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领域,中国走在世界前列,合作成本远低于其他国家。但印度目前采取与中国经济脱钩的政策,限制中国的资本、技术等资源进入其市场,这将不利于印度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刘宗义称。
印度电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联盟部长R.K.辛格(R.K.Singh)10月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印度能源转型的主要难点在于能源储存及定价。
事实上,设定净零目标只是起点,如何将经济发展与低碳未来融合在一起,远比许下承诺要复杂。有分析指出,从现实层面考虑,印度不仅要解决“如何从技术上过渡到可再生能源”的问题,还要考虑近400万直接或间接与煤炭相关的民众生计,“净零”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谁为气候变化“埋单”?
随着发展中国家对电力需求的日益增加,煤炭使用量正在增长而不是缩减。美国非营利组织全球能源监测(GEM)的数据显示,全球正在建设的195座燃煤电厂中90%以上在亚洲。在亚洲,煤炭发电占发电总量的比例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
为应对气候危机,全球多国陆续开启绿色转型之路。就实现碳中和的时间节点而言,美国、新西兰、英国、日本、阿根廷、哥斯达黎加等100多个国家已承诺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中国、沙特阿拉伯、俄罗斯等承诺到2060年实现净零排放。
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并不“便宜”。以英国为例,该国气候变化委员会估计,要实现到2050年净零排放,每年需要花费数百亿英镑,但如果不采取任何行动,气候变化造成的环境成本将远高于此。
而这一目标的执行离不开资金和技术支持。问题是,钱从哪里来?
11月1日,印度总理莫迪在COP26气候峰会上敦促发达国家提供1万亿美元的气候融资,这一数字是发达国家设定的年度气候融资承诺的10倍。在2009年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COP15气候峰会上,发达国家承诺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的气候融资,旨在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清洁能源技术等。然而,承诺至今并未兑现。
根据10月下旬发布的一份名为《气候融资交付计划》的报告,发达国家或在2023年才能兑现“每年1000亿美元”的融资承诺,这比2020年的最后期限推迟了近三年。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金融常务委员会的数据显示,到2030年,发展中国家需要近6万亿美元来履行《巴黎协定》中应对气候变化的承诺。
全球变暖形势日趋严峻,能源转型迫在眉睫。在COP26气候峰会上,美国总统拜登警告称世界只有“短暂的窗口期”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而莫迪早些时候表示,在气候融资没有进展的情况下,向发展中国家施压要求它们采取行动是“不公平的”。英国气候政策网站Carbon Brief的数据显示,印度是迄今最大的气候融资接受国。
刘宗义指出,在COP26气候峰会上,气候融资规模是一大博弈焦点。“发达国家确实有帮助发展中国家完成节能减排的义务,印度想在此过程当中获得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援助,但这并不容易。”
(作者:舒晓婷 编辑:和佳)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