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丨打造更完善与更现代的营商环境,全面提升服务业质量与效率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1-11-04 05:00

推动科技创新的同时,还应培育发展工业设计、研究开发、检验检测、认证认可、技术转移、科技咨询等专业科技服务,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发展。

△来源:南财音频

中国正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以畅通经济循环为改革目标,推进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实现循环流转。改革不仅要打通堵点,修补断点,更要提高循环的效率。服务业贯穿经济循环全过程,不仅生产性服务业是提高供给质量与效率的关键,消费性服务业更是扩大内需的基础。因此,服务业发展得好不好是决定构建新发展格局进程的关键。

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国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尚未能与制造业实现相互支撑和促进作用,相反,因为遵循同样的价格竞争模式,导致低水平竞争。中国制造业以国企、民企以及外资(包括代工企业)为主,其中,国有制造业的服务环节一般被内置在企业内部,而非遵循专业分工的外包模式,往往缺乏竞争;外资或者代工企业在国内主要从事加工环节,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大都由外资企业掌握,这意味着外资制造业在国内的产业链偏短,没有提供参与国际循环的服务业空间。

中国民营制造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内市场的价格竞争模式影响。竞争的关键通常是降低各个环节的成本,因此,它们一般不愿在生产性服务业方面投入太多,而是一部分由企业内置,一部分委托市场完成,但价格往往被控制在较低范围。然而,制造业需要更高水平的生产性服务业支撑以实现全面升级,但当前制造业大而不强的特征导致在生产性服务业方面需求不足,使得后者的市场有限,在现阶段很难提升水平。

目前,中国致力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在以产业升级需求为导向,推动科技创新的同时,培育发展工业设计、研究开发、检验检测、认证认可、技术转移、科技咨询等专业科技服务,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发展。单靠科技创新单兵突进难以形成产业系统性提升,而且缺乏可持续性。虽然,数字化与智能化日益渗透到制造业价值创造的全过程,但它们很难弥补生产性服务业落后带来的体系缺陷。

中国消费性服务业拥有14亿人口的巨大市场规模,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效率还有待提升,在物流、文化、旅游等服务业贸易方面中国逆差较大。以物流为例,中国国内大循环以及作为最大出口国产生的物流需求是全球最多的,但国内物流市场断点颇多,市场不统一,国际物流竞争力还处于培育阶段。同样,虽然拥有具备全球优势的旅游资源,但中国旅游业质量和发展水平还待增强。

消费性服务业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与制造业不同,服务业与制度、政策、监管等行政环境息息相关。在对服务业领域进行一定干预的同时,政府对该领域的规范化、标准化治理却仍有完善的空间,在客观上影响了服务业效率的提高。比如某个企业经常与很多政府部门打交道,会接受到来自相关部门的许多要求,但就服务业务本身而言,客户却很难通过政府部门向企业维权。在这种相互之间缺乏清晰权利关系的状态下,服务业难以提升竞争力,消费者也很难得到更好的服务。

我们应该首先从宏观上减少不必要的政府干预,放宽市场准入,破除隐性壁垒,通过负面清单方式建立健全公开透明、平等规范的准入制度;减少企业日常经营中的各种部门干扰,建立依法依规、程序透明、专业独立的监管体系,改变细则式监管或者模糊性监管带来的各种过度监管,以及由分散多头监管向综合协同监管转变,实现清晰简洁、专业透明、公开独立的行业监管。

长期以来,中国行业自治组织发展不够充分,导致服务业发展缺少标准引领作用,而如果没有完善的服务业标准化体系,就很难有规范化、专业化的发展。再加上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机制当前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运转难题,导致服务业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专业标准与第三方监督的约束,在利益导向之下,容易形成低端锁定的现象。如果连基本的服务质量都无法得到机制性保障,就更难实现品牌化发展。

总之,服务业的提升需要现代制度、法治与价值观的支持。服务业完全是以人为本的行业,无论是对服务者还是被服务者而言,若要最大程度发挥服务业的创造性与效率,必须建立更完善与更现代的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和文化环境,这种环境改造对服务业的影响远远超过制造业,而且也更艰辛,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和约束性。

(编辑:洪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