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银行乡村振兴金融部副总经理孙立刚:围绕定位、创新、统筹、合作、科技五个关键词,推动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可持续发展

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李愿 2021-11-04 19:09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李愿 北京报道 11月3日,第十六届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在北京举办。中国农业银行乡村振兴金融部副总经理孙立刚出席以“金融如何可持续”为主题的圆桌对话。他表示,“可持续金融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而产生的,不仅需要把经济因素考虑在内,还要把社会、文化、生态等因素都纳入到金融业经营管理中来。”

孙立刚表示,发展“可持续金融”,是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求、响应推动共同富裕、落实‘双碳’目标、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必然选择。

实现可持续金融有哪些难点,有哪些可行的路径?孙立刚结合农业银行实践,分享了他对实现“三农”金融服务可持续发展的看法。

孙立刚认为,长期以来,商业性金融服务“三农”存在“四大难题”:一是农业天然弱质。与工业不同,农业同时面临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天然具有弱质性。二是“三农”主体小而分散。大多数农业经营主体规模较小,全国小农户数量约占各类农业经营户总数的98%。对于这些小而分散的金融需求,商业金融很难实现批量化、规模化运作。三是乡村差异化程度高。我国乡村幅员辽阔,“三农”客户金融需求多样化、差异化特征明显。发达地区的乡村和落后地区的乡村、同一地区的不同乡村之间的差异都很大。这导致标准化的城市业务产品和服务难以完全适应“三农”客户需要。四是“三农”主体金融承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三农”主体常常缺乏有效的抵押品或其他担保方式,增信能力不够强。

为破解上述难题,孙立刚指出,近年来农业银行重点围绕“定位”“创新”“统筹”“合作”“科技”5个关键词,探索形成大型商业银行可持续服务“三农”的新路子。

“服务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包含的内容很多,但是许多领域、许多主体并非都适合商业银行介入。所以服务好乡村振兴,一定要结合自身特色、自身定位,才能找准客户、找准市场。例如,在乡村建设、乡村产业、生态宜居、绿色发展等领域,要进一步细分市场、细分客户,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孙立刚在解释“定位”时表示。

创新,即创新体制机制、产品和服务模式。今年,农业银行在总分支行均设立了乡村振兴金融部,为服务乡村振兴提供更加有力的制度保障。现有“三农”产品超过240项,基本上能够满足服务乡村振兴各个重点领域需要。创新服务模式,不断提高服务乡村振兴的质量效率。

统筹,即统筹做好业务发展和风险防控。孙立刚表示,风险防控是保障业务稳健发展的基础和底线,“农业银行积极采取各类有效措施去防控好风险。目前我们县域不良贷款率只有1.5%,与全行的差距正逐渐缩小。”

合作,即秉承开放合作的理念,强化多方合作。加强与政府、担保、金融同业等合作,共同构建有效的服务“三农”风险分担机制,形成支农合力。

在科技方面,孙立刚表示,要利用现代金融科技手段,打造服务“三农”的新渠道、新产品、新模式。“我们正在建设智慧乡村综合服务平台,涵盖乡村生产生活、乡村治理等方方面面的场景。我们还专门打造了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三资’管理平台,现在已经和1000多个县签订了协议,覆盖超10万个村。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让农民群众享受到更方便、快捷、安全的金融服务,这也让我们的服务更加具有可持续性。”

(作者:李愿 编辑:曾芳)

李愿

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金融版记者,重点报道监管、银行业新闻,欢迎沟通、交流,微信:liyuan25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