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丨《再见,乐园》:把声音还给女性

人文柳莺 2021-11-06 05:00

很难用一两个词来简短地形容《再见,乐园》的风格,我愿意称其为导演王尔卓的私人影像诗篇,尽管“诗歌电影”是一个被用得有些烂的标签。这是一部三段式的电影,却尽可能地不遵守传统剧情电影起承转合的逻辑,而是用人物作为引领结构的主线,在她们的旁白中徐徐地展开叙事。

《再见,乐园》从头到尾都弥漫着散淡的气质,这与导演有意的美学选择紧密相关。影片的三位主人公分别是导演的外婆,女友和母亲——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女性们。和传统意义上的独立剧情片不同,他并未有意地为这些角色设置复杂的剧情,而是让她们通过画外音讲述自己的故事,配以不同风格的画面,营造诗意的空间。

影片由一段公路行车的长镜头展开,外婆的川湘方言缓缓响起。她开始讲起年轻时带领小儿子上县城看病的经历,遗憾地回忆起早夭的孩子。伴随着讲述,汽车继续在雾气蒙蒙的盘山公路上前进。忽而,画面一转,满眼的绿色,这里是外婆成长、生活的农村。她的日常便是在满目葱茏的田野里进行开垦和耕作,将孩子拉扯长大,尽可能地满足温饱。

外婆的段落结束后,影片来到了城市。高楼大厦构筑北京的天际线,女友年轻的声音诉说着都市打工人的心路历程。如果说乡村的部分在视觉上给人愉悦,都市的段落则像一盏夜晚的灯,静默地照射着观者,让人不禁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与回忆中。摄影机小心翼翼地捕捉着城市最真实的瞬间,这种真实并非来自熙熙攘攘的大街,人潮涌动的地铁,而更多的是嘈杂之外的那一片空白的定格,一次短暂的凝视,亦或者是不动声色的建筑群。

影片最为动人的段落来自母亲,她悉心地讲述着自己从求学到恋爱再到成家的过程,穿插着对于琐事细碎且生动的描述。镜头前的母亲,是典型吃苦耐劳的中年妇女的形象,身为教师的她身上混杂着书卷气和市井气,脸上的皱纹是生活磨砺的痕迹。电影在母亲的部分花了最多的笔墨,最后镜头久久地停留在她的身上,仿佛来自孩童的凝视,想要参透母亲的心事,却又百思不得其解。

有人批评《再见,乐园》是一部幻灯片式的电影,太过倚重旁白,不用看画面,闭着眼睛就能了解所有的叙事重点。这种阐释恰恰显示了部分观众观影视野的狭隘,毕竟,“讲清楚故事”不应当是电影的唯一目的。这也是《再见,乐园》令人敬佩的独特之处:它挑战着大家习以为常的电影范式,并且成功地通过声音与画面的结合,制造出难能可贵的散文感。每一处景都经过精细的挑选和设计,构图精准地配合情绪,完成了从农村到城市再到小镇三重空间的腾挪,为每一个段落都赋予恰当的特征,并非如一些影评所言,“只要架个摄像机,人人都能当导演”。

至于影片的旁白,我愿意将其理解为导演的一种美学坚持,至少在全片构筑的氛围里,这一选择是有效的。以外婆开场,女友过渡,母亲收束的顺序编排,也定是经过一番考量,以情绪递进为线索,而并非武断地以年龄或时间进行线性排列。农村的段落有养眼的绿色和对苦难的追忆,城市的段落有青年人熟悉的孤寂和憧憬,母亲的段落是一代女性的失落和隐忍,用来收束太令人唏嘘。在《再见,乐园》中,王尔卓完完全全地将“声音”交还给女性,让老中青三代人透过这部影片,完成自我的表达。作为一位尚在成长中的青年男性导演,做出这样的选择是需要勇气的,而银幕前的我们,应当为这样的勇气鼓掌。

(作者:柳莺 编辑:杜尚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