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特别关注融资受影响的行业和个券的再融资风险。”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朱英子 北京报道 2021年11月2日,在由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上海贵酒首席赞助的“第十六届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亚洲青年金融家夜话闭门会上,围绕“2022年债市展望:风险与机遇”这一主题,北京银行资金运营中心/理财业务中心总经理刘素勤分享了自己的观察与看法。
“随着经济增速下行,以及市场化、法制化处理违约事件的要求,信用债市场违约逐渐‘常态化’。”刘素勤指出,展望2022年债券市场,影响债务风险结构性问题突出,叠加违约常态化、回收率低等特征,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面临分化,弱资质民企、国企前景更加黯淡,信用分层进一步加剧,投资机构需要做好信用甄别,加强合规管理。
夕阳疏雨过
刘素勤表示,当前,全球经济进入了类“滞胀”状态。
目前主要发达经济体应对经济衰退的传统政策空间日益狭窄。国际金融研究所(IIF)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全球债务升至296万亿美元的历史新高,比疫情前水平高出36万亿美元。美国联邦政府债务/GDP 达到130%左右,耶伦已呼吁永久废除联邦债务上限;美国、欧盟、日本等国的长期国债收益率已低于通胀率,实质上为负利率。信用货币时代,传统的货币理论、新货币理论、财政货币理论等政策框架亟待发展。
得益于较好的疫情控制和完整的产业链,中国是2020年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但经济动能的放缓和今年的高基数使得明年增长率堪忧。
当前,中国经济结构性问题较多,例如,地方政府债务高企问题、产业升级问题、头部企业发展问题、内需不足问题等等,改革阻力较大、成本较高,并且需要注意防范局部风险外溢。
与之对应的是,今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更加注重结构性政策工具而非总量政策工具的使用,操作透明度也得到提高。
从国内债券市场来看,随着经济增速下行,以及市场化、法制化处理违约事件的要求,信用债市场违约逐渐“常态化”。根据wind数据,自2014年“11超日债”违约以来,债券市场已有718只债券违约,违约发生金额6710.84 亿元。
2020年叠加疫情影响,信用分层愈演愈烈。8月三道红线政策浮出水面,11月永煤“超预期”违约,造成投资者风险偏好进一步下调,煤炭、相关地方弱资质国企、城投的融资受到沉重打击。国有企业违约规模追上民营企业。
2021年前三季度,已有128只债券发生违约,其中一半是房地产发行人。从地区看,天津市、山西省、河北省、辽宁省、云南省等省份净融资为负;从企业性质看,民营企业、集体企业、外资企业等非国有企业净融资为负;从最新评级看,A评级及以下的企业净融资为负;从行业看,能源、房地产、钢铁等行业净融资为负。
“未来信用债的违约会是常态化。”刘素勤指出,需要特别关注融资受影响的行业和个券的再融资风险。
留得彩虹横
展望2022年,刘素勤认为,债券市场在防控信用风险的同时,还有诸多新机遇。
首先,要加强市场研判寻找预期差。面对全球经济的复杂性,我国经济结构的加速转型,产业政策的频繁出台,宏观经济政策更为透明但仍然存在预期差,需要投资机构勤于分析钻研、善于发现机会,才能提高胜率,增厚收益。
其次,注意信用风险防控。警惕城投债,弱资质民企、国企债券违约,以及债转股、永续债等变相降低负债率的手段。此外,长期来看经济增速放缓,利率中枢向下移动。短期来看,通货膨胀隐忧和外围市场加息,利率水平有向上的动能。投资机构需要做好信用甄别,加强合规管理。
此外,违约“常态化”下的信用债违约后管理也很重要。
当前债券违约法律纠纷多样化与复杂化的环境下,如何保护债券投资者的权益也成为重要问题。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全国法院审理债券纠纷案件座谈会纪要(征求意见稿)》,明确要畅通投资者的司法救济渠道,降低投资者诉讼维权成本,依法提高债券市场违法违规成本,有效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但从市场上的违约处置案例来看,依然存在违约债券流动性弱、回收率低、部分违约债券存在欺诈发行和逃废债嫌疑、承销商处置能力不足等等问题。
“从投资机构角度看,一方面要加强团队建设,加强资产保全专业人才储备,另一方面需要加强沟通,共同推进违约债券市场化法治化处理进程。”刘素勤说道。
她进一步指出,经济基本面下行、改革政策措施不断出台,伴随着层出不穷的信用违约事件,给投资机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对法治化、市场化进程起到了推进作用,有利于市场出清,从而有利于信用债市场健康发展。
“夕阳疏雨过,留得彩虹横。投资机构需要怀着对市场的敬畏之心,不断修炼内功,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刘素勤表示,相信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监管治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债券市场,尤其是信用债券市场一定能有更广阔的发展。
(作者:朱英子 编辑:李伊琳)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