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工业增速首现小幅回升:能源保供稳价效果初现,四季度或维持当前水平
21世纪经济报道特约记者 缴翼飞 北京报道
随着阶段性、制约性因素缓解,市场保供稳价力度加大,工业增速在10月份出现今年首次小幅回升。
国家统计局11月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3.5%,增速较上月提升0.39个百分点;比2019年同期增长10.6%,两年平均增长5.2%,较上月增长0.2个百分点。
市场保供成效逐步显现,10月份,煤炭、电热行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了9.2%和10.7%,比上月分别加快了6.3和1.8个百分点。其中,原煤产量增速由负转正,从上月同比下降0.9%转为增长4%,市场紧缺的金属集装箱、集成电路的产量分别增长76.2%和22.2%。铁路、水运货运量和周转量的增幅均比上月有所提升。
受环保、控制产量等政策影响,高耗能行业生产进一步减速。10月有色及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速进一步降低。生铁、粗钢、钢材、焦炭以及十种有色金属继续保持负增长,需要高度关注上游供给的进一步收缩,大宗商品价格维持高位,挤占中下游行业的利润,导致企业生产、投资意愿不足的情况。
工业的新旧动能切换仍在持续,10月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同比分别增长127.9%、10.6%、22.2%。
而汽车制造业在经历8月份-19.1%的增速最低点后,10月份汽车产量连续两个月回升,电力供应紧张及芯片短缺问题得到边际改善,但仍处在负增长状态。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10月份工业生产增速虽有所回升,但工业发展仍面临疫情复发、需求不旺等较多困难和不确定性因素,难以确定四季度数据将就此持续回升,预计后两月的工业增速仍将维持在当前水平。
能源保供稳价力度加大,十月增速回弹
“三季度受疫情、汛情以及部分能源原材料供应偏紧等因素影响,工业生产有所放缓。10月份以来,随着阶段性、制约性因素缓解,市场保供稳价力度加大,工业生产出现了积极变化。”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在11月15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10月份工业回升的行业面和产品面逐步扩大,规模以上工业的41个大类行业中有22个行业实现增速回升,比上月增加10个行业。
国家统计局同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9%,两年平均增长6.3%。10月单月的实际增速为3.5%,两年平均增速为5.2%,分别比上月增长0.39%和0.2%,出现今年以来工业增速的首次回升。
图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速度(2020.10-2021.10)
财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10月工业生产边际小幅回升,主要受益于国家加大能源保供稳价力度,采矿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生产明显加快。同时,随着国家助企纾困和促消费力度进一步加大,三季度内需的短期干扰因素逐步淡出,下游消费品制造业生产修复也有所提速,10月份规模以上的消费品制造业增加值比上月提升1.4个百分点。
具体来看,能源增产增供的成效初显。付凌晖强调,10月份,煤炭、电力行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9.2%和10.7%,比上月分别加快6.3和1.8个百分点。其中,原煤产量同比增长4%,增速由降转升。铁路、水运货运量和周转量的增幅均比上月有所提升。
然而,10月份发电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发电量同比增速为3%,较上月下降1.9个百分点,日均产量较上月减少18.8亿千瓦时。
图2:发电量同比增速及日均产量(2020.10-2021.10)
中国光大银行分析师周茂华认为,发电量的减少与高耗能产业的持续降速密切相关。以有色及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为例,10月份,生铁、粗钢、钢材产量分别为6303万吨、7158万吨、10174万吨,同比分别下降19.4%、23.3%、14.9%,焦炭以及十种有色金属分别为3599万吨和526万吨,同比下降11.3%、2.6%。
周茂华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有色、黑色金属等高能耗行业受国内政策、国内供需的影响比较大,虽然限电限产影响减弱,但国内对粗钢、电解铝等高耗能工业品产量仍有严格控制,防范相关行业产能过剩。基于碳中和目标,持续推动高能耗行业转型。比如,中国明确制定了年内粗钢产量同比下降的“红线”,预计四季度钢铁等品类的产量还将进一步减少。同时,基建投资、房地产投资等内需走弱,也使得相关品类产量在近期出现持续性回落。
伍超明认为,上游供给的进一步收缩或为原材料价格维持高位提供支撑。目前大宗商品价格仍维持在高位,PPI与CPI同比涨幅的“剪刀差”也在10月份创下新高,扩大至12个百分点,持续挤压中下游中小微企业利润,导致企业生产、投资意愿仍不足。
付凌晖指出,当前PPI上涨主要是来自于上游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10月份,PPI中的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17.9%,占整个PPI涨幅的99%。其中,采掘业、原材料工业价格分别上涨了66.5%和25.7%,明显高于中下游加工业和生活资料价格的涨幅。
“面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国内部分行业供给偏紧的状况,中央高度重视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加大市场保供稳价力度。目前来看,效果也是在逐步显现,主要能源产品供给也在增加,价格情况有所改善。”付凌晖说。
伍超明分析,煤炭价格自10月下旬及11月上旬才出现比较明显的下降。保供稳价政策调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拉闸限电的影响,但尚未完全传导至下游电厂及企业的生产运行当中,预计未来两个月会出现相应变化。
新能源汽车增速持续强劲
值得注意的是,汽车制造业在经历8月份增速-19.1%的最低点后,增速及产量连续两个月回升,10月份汽车制造业日均产量回升至7.6万辆。
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军认为,汽车制造业增速放缓的幅度明显缩窄,一方面是因为同比基数的抬高,另一方面是原材料涨价、电力供应紧张及芯片短缺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10月份海外市场高需求拉动汽车出口交货值增长41.8%。
图3:汽车同比增速及日均产量(2020.10-0221.10)
同时,新能源汽车产量依旧非常强劲,10月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40.8万辆,增速则达到127.9%,这与传统汽车的持续性回落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中国汽车行业正在加速转型升级。
“过去一年新能源车消费旺盛,是整个消费领域和工业生产领域的亮点,也是中国在全球新一轮的产业升级过程中比较有竞争力产业,所以大家都很重视。”王军分析,新能源汽车之所以增势强劲,一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各个环节日趋成熟,消费者的接受度和认可度有所提高;二是国家和各省市层面产业政策和消费刺激政策支持的结果;三是随着技术提升,国产品牌市场份额也在逐步提升。
除了新能源汽车外,其他新兴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业也保持着较高的增速。10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4.7%、4.7%,增速较上月分别加快0.7、0.4个百分点,分别拉动工业增长2.2、1.6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的带动作用持续增强。
具体来看,作为工业第一大行业的电子行业同比大幅增长14.0%,增速较上月加快4.5个百分点;航空航天器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增速均在15%以上。
受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智能消费需求增长、工业自动化率提高等因素影响,新兴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10月份,自动售货机售票机、太阳能电池、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3.3%、12.3%、10.6%;集成电路、单晶硅、印制电路板等重要电子产品产量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回升力度较小,四季度增速难有大幅波动
多位受访专家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10月工业产出、消费、投资指标好坏不一,工业和消费呈现企稳回暖迹象,固定投资表现继续偏弱,工业增速虽有微弱回升,不能确定四季度数据将从此持续走高,未来两个月的工业增速仍将维持在当前水平。
付凌晖介绍,今年前10个月,制造业投资两年平均增长3.8%,比上月增长0.5个百分点。而前10个月基础设施投资两年平均增长0.3%,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两年平均增长6.8%,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
在王军看来,基建和房地产投资的持续低迷抵消了制造业投资的恢复性增长。由于基建投资、房地产投资等内需偏弱,其对于工业行业乃至整体经济复苏形成的拖累也将逐步体现。
“虽然上游的供给已经有所保障,但终端的需求不旺盛,无论从投资还是从消费上看都很疲弱,工业生产必须考虑下游的销售情况和库存的情况。受需求的制约,工业生产未来几个月可能还会继续保持一个比较低速的增长,从趋势上来讲甚至还会继续回落。”王军说。
周茂华则认为,未来的工业产出仍有一定韧性。尽管部分制造业继续受原材料价格与供应瓶颈抑制,但全球需求继续扩张,工业品价格和工业产能利用率维持高位,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完整,加之国内商品保供稳价和纾困支持政策效果释放,工业产出有望保持较高景气度。
国家统计局工业司副司长江源公布的细分数据显示,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1.6%,延续年初以来两位数增长态势;两年平均增长7.9%,增速较上月加快0.8个百分点,充分体现了外贸发展活力和韧性。其中,医药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增长68.4%,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化工、金属制品、专用设备行业出口交货值分别增长43.2%、33.8%、23.3%,保持快速增长态势;电气机械、通用设备、文教体育用品均保持10%以上的较快增长。
伍超明提醒,目前中国工业品出口交货值不断提升,但需要注意出口数量总体呈现出的小幅下滑趋势,应当考虑到明年国外疫情逐步稳定而造成新订单缩减的可能性,尚不能确定四季度工业生产将出现大幅增长。
“10月份工业生产增速虽有所回升,但工业发展仍面临较多困难和不确定性,工业品价格高位运行,中下游行业、私营和中小微企业稳定恢复尚不牢固,产业链堵点依然明显。” 江源说。
他指出,下阶段,要综合施策,在统筹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落实好针对制造业企业的各项惠企纾困措施,全力做好保供稳价工作,畅通产业链供应链,促进工业经济健康稳定运行。
(作者:特约记者,缴翼飞 编辑:李博)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