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丨企业应重视产品质量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1-11-17 05:00

以企业家精神积极推动各类商业模式与消费产品的创新是值得提倡的,但是,无论如何,企业和资本不应该被追求短期收益的冲动所控制。

日前,海底捞宣布今年年底前逐步关停300家左右经营未达预期门店,茶颜悦色也宣布关闭87家店,此前,还有其他诸多网红产品也开始暗淡。

这两家企业关店的部分原因是扩张过快,在一定程度上出现选址决策失误、管理跟不上等问题,导致新店难以盈利。在8月份,火锅品牌呷哺呷哺也曾宣布因为部分门店存在严重的选址错误导致亏损,决定关闭200家亏损门店。此外,曾因“脏脏包”火到“破圈”的乐乐茶近日也关停了多个城市的店铺。

中国一些企业因为某个产品或模式的成功,往往会大举扩张,通过规模化确立行业地位,提高资本市场估值。当某个企业因为产品或模式成功,资本往往会追逐而至,为企业大幅扩张提供支撑,而为了融到更多资金,企业也更倾向于积极扩张以提高估值,特别是那些已经上市的企业,也偏好积极扩张。在已经成功的模式和产品基础上进行扩张,能进行低成本复制,而且能让企业拥有经营安全感,所以对于许多企业而言,扩张战略具有巨大的诱惑力。

比如某些房地产企业在长期发展中总结出成熟套路,再加上对政策解读的自信,就会因低估风险而大肆扩张,不惜加杠杆,而对市场风险与金融风险缺乏考虑,等到市场与政策发生变化时,已经难以抵御危机。再比如目前国内某电池厂商也大举扩张规模,从今年8月至今发布了6份锂电项目投建公告,在拥有充足现金基础上继续在股市融资。业绩与概念确实也让这家企业融资更加容易,尽管其市值已经高达近1.5万亿元。

正因为中国市场足够大,企业容易在全国市场进行数量复制,形成路径依赖。而在一些中型市场国家,比如日韩等,在大部分情况下其企业扩张必须去境外不同国家争夺市场,面对不同市场可能会更加小心,对风险的评估也会更加理性,而不是简单复制本国模式。各种有利于规模扩张的因素形成了中国企业特有的规模数量文化,但也可能带来相应的问题。因为,规模不一定会带来边际成本的下降,相反可能会产生规模不经济效应,一旦市场变化,支撑规模扩张的债务就会成为压倒企业的大石头。

在快消领域,近些年层出不穷的网红产品则是强调流量概念,是线上的另一种“规模扩张”,是在网络时代与年轻消费文化结合产生的一种流量营销新文化。随着中国居民收入不断增长以及年轻一代消费群体的成长,消费升级成为商业创新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年轻一代已经身处物质丰富的年代,开始寻找那些满足自己精神需求与个性体验的商品和服务,他们勇于尝鲜,但其中许多人又有喜新厌旧的特点。这种转型期的消费文化为商业创新提供了机遇,但同时也面临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这种模式之下,品牌往往通过社交网络等平台以引发话题的方式传播营销,被大多数人熟知,然后利用年轻人尝鲜心态,制造火爆现象,比如线下排队,或者线上抢购。引发消费者关注的往往是产品的颜值(包装设计等)以及代表的某种精神特质(怀旧、国风等)。但是,正因为一些年轻消费者的喜新厌旧的心态,这类网红产品往往生命周期较短,而在较短的生命周期内,有的企业只着力于强化营销带来的流量,而不是关注产品本身的品质改善,在生命周期内最大程度挖掘商业潜力,这导致有些“网红款”的形象越来越差。

中国正在积极鼓励产品与模式的商业创新,以适应和满足消费升级阶段的市场需求,实现产业升级。因此,以企业家精神积极推动各类商业模式与消费产品的创新是值得提倡的,是转型阶段有益的创新探索,企业追求规模和数量扩张也有其合理的商业内在逻辑。但是,无论如何,企业和资本不应该被追求短期收益的冲动所控制,并在此基础上为赚快钱,不遵循正常经营的风险管理与合适路径,不遵循市场客观规律,进行盲目扩张与泡沫化创新,浪费社会资源,扭曲创新价值。

一些企业在粗放式发展阶段形成的追求数量规模扩张的路径依赖,应该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及时转向追求发展质量与效益,弱化赚快钱的商业浮躁心态,避免商业创新被短视的逐利资本、被病态的流量或规模诉求、被创新泡沫与虚幻的伪需求所主导,要从一个更长期的角度定位企业的发展与创新,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编辑:洪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