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GDP城市科创竞速:佛山成都研发投入增速领跑,14城锚定科创中心冲刺目标

中国观察 2021-11-20 05:00

以2020年23座万亿GDP城市为样本,21世纪经济研究院分析发现,研发投入强度超过3%的城市有13座,其中广州、成都研发投入强度均属首次破3%。

21世纪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柳宁馨 吴文汐 李振

科技创新已经成为衡量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作为参与发展竞争的基本单元,城市的科创实力成为一大关注焦点。

国际上,通常采用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的规模和强度指标反映一国的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近期,全国各市陆续对外公布了2020年研发投入数据及科创“十四五”规划目标。以2020年23座万亿GDP城市为样本,21世纪经济研究院分析发现,研发投入强度超过3%的城市有13座,其中广州、成都研发投入强度均属首次破3%。

从目标看,多城在其科创“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了建设国家科创中心、区域科创中心的目标,例如武汉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国家科创中心,长沙也提出冲刺区域科创中心。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当前,全国城市在科创领域已摆出较为明显的竞速态势,尤其是万亿GDP城市的研发投入水平不断提高,除北上广深持续“加注”科研外,以西安、成都、武汉为代表的中西部城市和以佛山、杭州为代表的明星城市,都在研发投入上加速追赶,这些城市的科创能力也在全国排名逐步提升。

13城研发强度破3%,新一线加速崛起

在23座样本城市中,2020年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苏州的科技经费投入总额位列前五名。其中,北京、上海、深圳3城的科技经费投入总额超千亿元,总和约为5453.11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超过20%,足见一线城市在全国科技创新格局中的重要引领作用。

作为全国唯一一座研发投入超过2000亿元的城市,北京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规上企业高度集聚,承担了较大的基础研发重任,也构成了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上海、深圳研发投入总额上均超过了1500亿元;而科技经费投入总额位列第四名的广州,距离突破千亿大关却还有一定差距,仅为774.84亿元。

除科技研发投入总额外,研发投入强度也常被拿来衡量一个地区对科技创新投入的重视程度。例如,北京的研发投入强度同样位列榜首,达到6.44%。这一数值在国际上也属领先水平。

21世纪经济研究院发现,23座样本城市中,研发投入强度超过3%的城市共13个,分别为北京、深圳、西安、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天津、无锡、武汉、成都、合肥、广州。其中,广州、成都的研发投入强度均属首次破3%。

仍以广州为例,在一线城市中,广州的研发投入强度此前表现稍显平庸,甚至落后于武汉、合肥、成都、杭州等新一线城市。但是,近年广州通过一系列强科研举措逐步扭转了这一态势。

广州市统计局数据显示,广州科技经费支出由2015年的380.13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774.84亿元,成功翻番,年均增长15.3%,总量仅次于北京、上海和深圳。研发投入强度由2015年的2.1%提升至2020年的3.1%,提高1个百分点。

广州研发投入强度突破3%,与其经费支出重点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关系密切。“十三五”期间,广州基础研究经费和应用研究经费双双突破百亿大关,而试验发展占主体地位,三者占全市科技经费比重为14.2%、14.4%和71.4%。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广州科研经费支出重点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的是加速产业转型。“十三五”期间,广州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IAB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等NEM产业,不断增强广州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按研发投入增速分析,2020年佛山、成都、泉州、郑州、合肥、广州、深圳、重庆共8座城市跑赢全国,这其中佛山、成都分别以40%、21.8%的同比增速领跑全国。

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佛山“一骑绝尘”背后,虽然与其科技经费支出基数较低相关,但也与佛山近年大力推动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关系密切。在佛山科技经费支出结构中,企业科技经费支出占比超96%,这在23座万亿GDP城市中位列第一,企业创新发展成为拉动佛山研发投入规模增长的重要因素。

此外,新一线城市在研发投入上表现亮眼,研发投入增速超过全国水平的8座城市中,新一线城市占了一半。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在当前传统的资源要素、土地劳动力成本优势不再的情况下,新一线城市的转型压力更大,因此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的动力更足,对科技经费的投入力度也就更大。

以成都为例,其在研发投入增速上一举超越北京、上海、深圳、合肥、南京等科研强市。2020年,成都科技经费投入为551.40亿元,占四川科技经费投入的52.3%,比上年增加98.86亿元。

全国城市在科创领域已摆出较为明显的竞速态势。视觉中国

广深加快“补欠账”,14城争创科创中心

国家“十四五”规划“力挺”科技创新,提出“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这为各地吹响了“号角”。

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毋庸置疑是引领国家科技创新的三大核心支柱和动力源。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这里汇聚了全国30%的科技经费投入、35%的地方财政科技投入、38%的有效发明专利以及43%的高新技术企业。而从目前23座样本城市已公布的科创“十四五”规划目标看,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将继续成为引领型城市。

作为研发投入规模与强度“双料冠军”的北京,其“十四五”规划提出,要通过推动国家实验室建设、中关村科学城创新策源工程、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7项工程支持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

上海“十四五”规划则提出,将积极承接和参与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和国家科技重大任务,在部分高校、科研院所设立“基础研究特区”,创造优质科研环境,加快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与京沪相比,粤港澳大湾区两大核心城市深圳与广州,则将“原始创新”放在突出位置。

广州“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25年,广州GDP将达3.5万亿元,研发经费支出占比达3.4%左右。而在2019年,广州的研发投入为677.74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仅为2.87%,甚至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对比发现,广州2025年的科技经费目标相比2019年增长了75%以上,足见其“野心”。但即便如此,广州的研发投入强度依然处在中游水平,这意味着广州在科创方面仍需加速“补欠账”。

尽管深圳在研发投入规模上位列全国第三,但依然存在短板。当前来看,深圳缺乏大院大所,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经费比重也低于全国水平。这表明,深圳在加速“补欠账”方面一定程度上与广州“如出一辙”。

深圳也提出,到2025年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6.4%,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左右,并要在原始创新策源地、关键核心技术发源地、科技成果产业化最佳地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例如,在加速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所方面,深圳近年相继引进了清华、北大、哈工大等建立研究生院,通过独立开办、引进国内外名校合作办学等方式开办高校超15所。

除国家明确的北京、上海、粤港澳三大科技创新中心之外,全国多个地方在其科创“十四五”规划中也提出了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区域科创中心的目标。

23座样本城市中,目前已有成都、长沙、合肥、武汉、杭州等14座城市提出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国家科学中心”的目标。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例,未被纳入国家明确规划的成都、杭州、武汉、沈阳纷纷在2021年政府重点工作任务中提出“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以武汉为例,该市提出在“十四五”期间创建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此,武汉设定了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速超过10%的目标。

成都也规划在未来5年内高水平建设成渝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新增20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初步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此,成都预计未来五年研发经费投入年平均增速不低于8%。

(编辑:杜弘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