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不能认为超储率下降就意味着流动性收紧

21金融街杨志锦 2021-11-20 10:43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杨志锦上海报道 11月18日,央行发布《2021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下称报告)。央行在报告中明确表示,当前不宜单纯根据流动性总量或超储率判断流动性松紧程度,更不能认为超储率下降就意味着流动性收紧,观察市场利率才是判断流动性松紧程度的科学方法。

数据显示,本世纪初,我国金融机构季末超储率总体在4%以上,2012-2016 年下降至2.2%左右,2019年下降至1.9%左右。近两年尤其是2021 年以来,金融机构超储率进一步下降。今年前三个季度末,金融机构超储率分别为1.5%、1.2%和1.4%。

 

央行分析称,超出率下降有四个原因:

一是下调超额准备金利率,促使金融机构主动降低备付水平。2020 年4 月,人民银行将超额准备金利率由0.72%下调至0.35%,与金融机构活期存款基准利率相同,消除金融机构吸收活期存款存放央行的套利空间,金融机构持有超额准备金的意愿随之下降。

二是降低货币市场利率波动性,减少金融机构预防性资金需求。近两年来,货币市场利率与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的偏离程度明显收窄。2021 年1-9 月,银行间市场存款类机构7 天期回购加权平均利率(DR007)的均值为2.18%,与央行7 天期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的偏离幅度仅2 个基点,这使得央行维护流动性合理充裕和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的承诺更加可信,金融机构预防性流动性需求也随之进一步减少。

三是盯住利率精准开展操作,政策目标更加明确清晰。人民银行通过每日开展公开市场操作连续释放短期政策利率信号,及时熨平流动性扰动因素,引导货币市场利率围绕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为中枢平稳运行。同时,通过改革完善常备借贷便利(SLF)操作机制,进一步夯实利率走廊上限,约束市场利率波动幅度。此外,还通过多种渠道加强政策宣传,引导市场主体多关注市场利率,避免对流动性和央行操作数量变化过度解读。

四是做好流动性跨周期调节,提前安排、精准操作。比如2021 年春节前,人民银行综合考虑疫情等影响因素,准确预判节前流动性缺口情况,以7 天期操作为主精准投放跨节资金,流动性投放量为近年来春节前最低水平,既满足了节前流动性需求,又避免了节后流动性淤积,降低了利率的季节性波动。同时,还在公开市场业务交易公告中提前发布有关操作计划,说明流动性变化情况,引导金融机构前瞻性做好自身流动性安排。

“在坚持正常货币政策的背景下,我国金融机构超储率下降既是金融体系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央行货币政策调控机制不断完善的表现。从国际经验看,流动性总量高低与市场利率运行的平稳性并不直接相关。”央行称。

这是央行再度强调价重要,而非量重要。央行在2020年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即指出,判断短期利率走势首先要看政策利率是否发生变化,主要是央行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是否变化,而不应过度关注公开市场操作数量。

央行称,公开市场操作数量会根据财政、现金等多种临时性因素以及市场需求情况灵活调整,其变化并不完全反映市场利率走势,也不代表央行政策利率变化。

央行还指出,在观察市场利率时重点看市场主要利率指标(DR007)的加权平均利率水平,以及DR007 在一段时期的平均值,而不是个别机构的成交利率或受短期因素扰动的时点值。

“在一个完全市场化的环境中,量价高度相关,所以价格型工具和数量型工具理论上会产生相近的效果:量少了,价自然高;量多了,价自然低。因此,关注量,理论上也是可行的。” 国信证券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剑表示,“但问题是,量是很难全面看清的,而价是最为实时反映松紧的指标。所以,看价才是更可取的方法。”

(作者:杨志锦 编辑:李伊琳)

杨志锦

高级记者

长期专注于地方债、债券违约、货币政策、银行领域的报道和研究。在财政、金融、宏观交叉的地方债领域,力求为市场提供专业的信息和分析。欢迎交流及爆料,记者微信:yangzhijin21,添加请备注单位及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