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届六中全会系列社论丨保持战略定力与意志力,稳中求进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1-11-23 05:00

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来源:南财音频

日前闭幕的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部分,决议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其中包括在经济建设方面发展模式与发展目标的转变。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基础上启动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党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领导人民埋头苦干,创造出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国家经济实力大幅跃升。但是,长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由相关指标决定政绩与升迁的做法,形成了以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的文化,激励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片面追求增长速度与经济规模,忽略发展成本的问题,被称之为粗放式发展模式,经济增长越来越靠要素投入,效率与产出越来越低。

这种强调速度与规模的发展方式,会积累大量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导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十分突出。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通过扩张性政策摆脱冲击,形成一些后遗症,再加上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影响,造成党的十八大后经济面临诸多矛盾和压力,既有周期性的,也有结构性的。

针对这种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率先给出客观的诊断,即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临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复杂局面,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这意味着要转变发展模式,重建发展目标。

但是,运行30多年的发展模式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制度文化与路径依赖,从政府到企业、个人的价值理念与行为模式已经根深蒂固,固有发展模式也形成了强大的利益相关者,要想改变发展模式,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思想理念、行为模式并触及切身利益,阻力巨大,这也是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在向发达国家过渡的时候难以成功的原因,这是一场触及灵魂的深刻变革,没有强大的定力与能力,很难完成。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阐明了党在新发展阶段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问题,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不能简单以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必须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发展方式。

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确认,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具体改革目标和路径。

为了更有效率地转变发展方式并避免风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遵循“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定是发展的基石,行稳是致远的前提。所谓“稳中求进”,就是既要“稳”,也要“进”。不稳无法进,不进难以稳,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党的十九大后,进一步提出统筹发展与安全,强化底线思维。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不断化解结构性难题与旧矛盾,同时建立现代经济体系,党的十九大把“着力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的一项重要经验,经济改革只有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协同配合,才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同时,党中央进一步要求必须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贯彻新发展理念,强调系统性与整体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有序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新理念、新目标、新路径、新方法、新原则等,在巨大的阻力和挑战面前保持战略定力与意志力,稳中求进地推动中国经济这艘巨舰安全与高效地转变航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推动了中国经济改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开辟了通向国家现代化的新航路。

(编辑:陆跃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