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层面的脱碳将直接影响交通运输行业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宋豆豆 广州报道 11月30日下午,2021“海丝论坛”暨节能环保国际论坛在广州南沙举行,深入探讨在中国“双碳”目标背景下的全球节能环保机遇,促进中国与全球在节能环保技术领先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论坛上,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全球高级合伙人、大中华区副总裁郑赟聚焦碳中和背景下的汽车产业发展及企业应对,从产业顶层政策、行业颠覆趋势以及汽车零整玩家响应三个层面提出了分析与建议。
郑赟表示,中国前五大碳排放产业分别是能源、制造业、建造业、交通运输、农业。其中,道路客/货运是交通运输行业中最大的能源需求来源,作为运输载体,汽车产业层面的脱碳将直接影响交通运输行业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并有望在未来十年及更长时间内持续保持增长,而新能源车生命周期碳排放大幅低于燃油车,将有力推动我国碳中和目标实现。”郑赟认为,从整体推进速度来看,在完成了对消费者的初步教育后,新能源汽车在成本端、使用端等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可以突破250万辆,明年朝着300万的体量发展。
与此同时,在移动出行、自动驾驶、电气化、数字化趋势的影响下,汽车产业价值链核心环节将为我国的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做出贡献。
移动出行服务的出现,重新思考了汽车产品的属性,促使其从资产转向服务,提供了碳排放总量优化的思路。长远来看,移动出行的发展将提升车辆利用率,使得全球新车销量逐步转向下降趋势,从总量优化出发降低碳排放。
在郑赟看来,“未来几十年内,人类个体出行的整体需求增长将保持稳定。消费者对自动驾驶车辆的依赖加深将逐步取代私家车的拥车需求——单车使用率的提高将驱动新车产销量逐步下滑。”
此外,自动驾驶和车路协同未来将共同协调车辆在道路行驶的路径,实现流量引导和管控最优,通过优化交通、减少能耗、提升拥车效率,实现交通脱碳和用车脱碳。面对数字化趋势,以数字化为基础的工业4.0,将通过降低工厂能耗、减少废料、增强回收利用等途径,对汽车产业脱碳减排产生积极的影响。
郑赟指出,“当下新能源汽车从生产、研发、制造、相应的销售等闭环逐渐形成,但其中缺失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是电池在后端的再次利用,如何通过对新能源车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和绿色回收,加速动力电池生命周期的脱碳减排,这会是未来新能源产业非常重要的发展机会,我们预计两三年会有相应的明确的激励政策来推进。”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碳中和挑战,目前全球范围内包括奔驰、大众、福特、日产、长城汽车、广汽集团等在内的整车企业制定了碳中和时间表与目标,比如本田汽车宣布2050年实现碳中和,到2040年实现纯电动和燃料电池车型100%的销售比例;长城汽车确立2045年碳中和目标;广汽集团将于2050年前(挑战2045年)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而作为产业链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身发展诉求与主机厂推动之下,包括米其林、博世等在内的零部件企业也承诺并着手于实现较为激进的二氧化碳减排与碳中和目标。
“对于汽车企业的碳中和行动,我们建议,第一要建立相对可作为参考、可作为基准线的基础;第二,需要有可持续的路线图以及相应的灯塔型项目;第三在实施层面上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治理组织、流程和工具,以及建立新的KPI系统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这样才能比较有序进行碳中和相关工作的开展。”郑赟表示。
(作者:宋豆豆 编辑:李博)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