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下无股神!恒指创年内新低:部分机构惨亏24%“被埋”,投资人直言抄底“慎重”
洼地之下还有洼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域 深圳报道 港股市场哀鸿遍野。
11月30日,恒生指数盘中大跌,一度触及23175点,创出年内新低。同时,这个盘中低点还差点跌破去年的港股低点,并创出了近13月以来的新低。
各大投资社区上,港股投资者们集体痛哭,有投资人表示:“我已经无力吐槽了,逃离港股吧。”
而以港股为主要投资对象的公募基金QDII产品,也绝大部分处于亏损状态中,最高亏损已达24%。年初那些高喊着要“打过香江去,抢夺港股定价权”的券商、基金们已经集体“被埋”。
“现在港股尤其是互联网龙头股跌出了价值,未来可能会探底反弹。”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
逃离港股
港股市场再次陷入调整。
截至11月30日收盘,恒生指数收跌1.58%,报23475.26点,创去年9月以来新低;恒生科技指数跌1.16%,恒生国企指数跌1.53%,创2016年5月以来最低。
截至11月末,年内恒生指数下跌13.79%,恒生国企指数下跌约22.07%,恒生科技指数跌幅接近三成,高达28.45%。
这样的下跌超出了很多人的意料,记者采访多位投资人均表示,“突然港股就跳水了,估值洼地变成估值陷阱。”
年初,南下资金爆发式流入港股,不到一个月,港股通净流入规模已超过1800亿港元,带动港股市场上行。
与此同时,国盛证券等多家机构认为,南下资金有望重复过去数年北上资金影响A股的历程,抢夺港股定价权。港股市场也将同步经历估值体系向A股靠拢、估值系统性提升的过程。
此前,估值偏低是港股市场多年以来一直为市场所诟病的地方。而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港股市场长期由以英国、美国等为主的外来资金所主导,缺乏自身活跃的沉淀性资金和市场定价权所致。随着近年来国内资金持续南下流入港股,南下资金增仓将加速争夺港股定价权。
万万没想到,洼地之下还有洼地。
兴证张忆东(全球策略)团队发布报告指出,截至11月12日,恒生指数市净率水平为1倍,几近破净,恒生国指市净率水平为0.95倍,分别位于2014年以来的2%和10%分位数水平。
尽管市净率已经到了历史低位,但是随后的市场里,港股还是一跌再跌。
目前,以港股为主要投资对象的公募基金QDII产品,大部分处于亏损。
成立于2010年的汇添富香港混合基金今年以来收益亏损24.57%。银华恒生中国企业指数今年以来也下跌了逾24%,三季度末的十大重仓股包括了美团、腾讯、阿里巴巴等今年大幅下跌的个股。
有深圳私募人士表示,港股的新经济股承压,反垄断的影响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香港提高印花税抑制了市场投机情绪。
杨德龙则认为,港股走势差,市场流动性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从2020年以来南下资金单月买入金额来看,全年均为净买入,最高单月买入超1000亿元,今年1月份净买入金额超2500亿元创历史新高。转折点发生在今年3月份,单月净卖出100多亿元,随后市场波动明显增加,特别是最近几个月,卖出力度明显增强。
开始抄底?
一部分机构损失惨重,另一部分机构又开始蠢蠢欲动。
2021年,港股高开低走。那么2022年呢?
平安证券比较谨慎,在其最新发布的12月港股策略月度策略定为“攻守兼备”,对于港股互联网板块的布局,仍需坚持“逢低分批布局”的策略,也可以等待更明确的接近“政策底”信号后再进行加大布局。
还有多家券商看好明年港股行情,很重要的一个理由是估值已经偏低。
中金公司认为,尽管明年内外部不确定性依然存在,但海外中资股比较优势已经显现,尤其是价格回落背景下的中下游和成长板块可能成为主线。
刚刚的12月,中金预计恒生国企和MSCI中国指数均有双位数的上行空间,主要来自约9%的盈利贡献和8%及5%的估值扩张。
具体来看,中金公司首先表示我国通胀率普遍低于海外,政策宽松空间和余地相对更大;其次,监管举措密集的阶段可能已经过去,虽然后续不排除仍可能有扰动,但可能更多是已出台政策的落地。在这一背景下,对市场的冲击也可能逐步缓解;最后,上游价格压力明显缓解,有助于中下游盈利的修复。
兴业证券对明年港股行情较为看好,称港股底部重生,恢复性上涨的“小牛市”可期,恒指有望触摸三万点。
不过,相对于机构的乐观,投资人却普遍比较悲观,他们表示:“任何要抄底港股的投资者,都要慎重。”
(作者:李域 编辑:林虹)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