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传统产业的挑战与变革:发展须与减排并重

21低碳王帆 2021-12-01 22:31

“双碳”不只是简单的节能减排问题,而是发展方式的问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帆 综合报道 实现经济的绿色低碳转型,已经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条核心主线,也是国际合作的重要抓手。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日前在京出席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巩固互联互通合作基础,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扎牢风险防控网络,努力实现更高合作水平、更高投入效益、更高供给质量、更高发展韧性,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习近平指出,要稳步拓展合作新领域。要稳妥开展健康、绿色、数字、创新等新领域合作,培育合作新增长点。要加强抗疫国际合作,继续向共建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要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信息共享和能力建设,深化生态环境和气候治理合作。

11月30日下午,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广东海丝研究院在广州南沙区主办了2021“海丝论坛”暨节能环保国际论坛,深入探讨在中国“双碳”目标背景下的全球节能环保机遇,促进中国与全球在节能环保技术领先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

其中,论坛专门设置了一个以“‘双碳’目标下传统产业的挑战与变革”为主题的圆桌对话环节。来自学界、企业界的嘉宾们认为,“双碳”不只是简单的节能减排问题,而是发展方式的问题。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传统行业,尤其是其中的高耗能行业,需要高度重视减碳问题,但要强调的是,发展和减排同样重要,要实现科学发展,科学减碳,这要求企业更进一步地推动技术变革、管理优化,并且需要有更多的企业站出来做标杆,发挥减碳的示范效应。与此同时,在建立绿色低碳的政策体系、标准、法律法规等方面,我们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处理好发展与减碳的关系

今年以来,关于严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信号在持续加强。从年初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部署全年重点任务,到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到国家发改委约谈能耗不降反升地区节能主管部门负责人,以及各种高级别的中央、部委会议、文件,都屡次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对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监管,把不符合要求的“两高”项目坚决拿下来。

其中,生态环境部今年印发了《关于加强高耗能、高排放建设项目生态环境源头防控的指导意见》,明确“两高”项目暂按煤电、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冶炼、建材等六个行业类别统计。

地方政府、产业界、金融界响应积极,但部分地区出现了运动式“减碳”的苗头,包括目标设定过高、脱离实际,提出的目标超越发展阶段,对高耗能项目搞“一刀切”关停,金融机构骤然对煤电等项目抽贷断贷等。

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要求,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

在上述“‘双碳’目标下传统产业的挑战与变革”主题对话环节,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总工程师,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李新创指出,我们国家的人均GDP才刚刚超过1万美元,经济还处在继续发展的阶段,减碳要高度重视科学行动,处理好发展与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

“我们必须要在发展中减碳,在减碳中发展,而不是简单的不发展,或者简单的关停。”

李新创以钢铁行业为例指出,一个国家的发展阶段和钢铁产业是密切相关的,目前从中国整体的经济结构上看,钢铁不仅是中国的“工业粮食”,也是建设的重要保障。因此,钢铁是中国当下经济的重要支撑。

李新创认为,首先需要正确认识原材料行业发展对全国实现“双碳” 目标的重要性,钢铁行业在全国碳排放量中占比超过15%。因此,必须把以钢铁为代表的重要原材料行业作为降碳的重中之重,这不仅会推动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是实现全国“双碳”目标的必要途径。

但需要强调的是,在当前以及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这些重要原材料还是我们国家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几个行业确实在减碳中面临很大的挑战,基数大,而且尤其像钢铁等行业还处在发展阶段,目前还不是谈减量的阶段。”

李新创继而指出,钢铁行业的碳达峰时间表很大程度取决于国民经济对钢铁的需求,钢铁产量达峰,钢铁行业的碳排放就能达峰,这一时间点预计在2025年左右。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广东财经大学大湾区双循环发展研究院院长陈甬军也认为,在“双碳”政策格局下,传统高耗能产业要保持动态平衡和稳步前进。

陈甬军指出,“我国的电厂搞过煤改油,当时油价很便宜,但在1973年欧佩克限产后,油价提升,我们又从油改回煤。中国一次能源中煤耗高是由国情决定的,也是由价格体系和市场体系决定的。”

他指出,现在我们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还没有完成,需要使用钢铁、电力等建设大量的基础设施,在这一过程中,煤炭消费占了很大的比重。“当我们的第三产业像发达国家一样在产业结构中占比足够高,煤耗就会下降,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我们要稳步推进。”

“技术改造”与“管理优化”双管齐下

两位来自企业的嘉宾,从更微观的层面分享了各自企业的减排做法与经验。

东鹏控股副总裁兼首席生产制造专家施宇峰认为,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下,传统的高能耗产业在面临绿色转型的阵痛、挑战的同时,实际上对企业的快速提升也有正向的助力作用。

东鹏控股是国内领先的整体家居解决方案提供商,拥有瓷砖、整装卫浴、木地板、绿色材料、整体家居等业务。施宇峰介绍了企业面临的几个问题:一是促进落后产能的淘汰,比如淘汰能耗高产出效率低的生产线;二是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集中,这涉及产品系列、企业分布等;三是在制造过程中要快速向精细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追求绿色生产。

施宇峰分享了东鹏针对“双碳”目标所做的工作,一是在今年8月正式成立了“低碳发展战略委员会”,将低碳发展纳入公司的最高战略,从绿色制造、绿色产品、绿色解决方案三个维度率先行动,使绿色低碳成为公司的价值取向。

二是持续推进绿色制造,打造绿色工厂IP,公司是工信部列入的第一批绿色工厂示范单位。

三是主推绿色产品,比如免烧结、零废气的产品。公司成立了新的材料事业部,针对绿色产品进行研发、生产、推广等。

四是推出绿色整体解决方案,不光是提供建筑材料,同时还承担起后期的整体安装工作,让整个过程更加绿色、环保。公司匹配了相应的部门做流程的优化,从单一的材料供应变成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实现降耗、减排。

广船国际有限公司环保总监林明则表示,传统高耗能产业在应对“双碳”目标带来的挑战时要主动作为,“与其交作业,不如做个优等生。”

广船国际是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属下华南地区最大、最现代化的综合舰船造修企业。林明介绍,“作为百亿产值的企业,我们每年的碳排放大概在30万吨左右,每天耗电大概70万度左右,产品船试航的油耗量也很大,另外就是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二氧化碳排放,比如VOCs(可挥发性有机物)的处理,焊接二氧化碳的保护等。”

林明提出了一个观点,对于企业而言,需要摸清碳排放的绝对值,在此基础上再做具体的目标分解等,如果仅仅只有相对的减排目标,可能很难真正去做好碳达峰的实施方案。

他形象地用了“加减乘除”来概括广船国际的减排方案。“加”是指提高设备效率,比如空压站的改造,以实现效能提升,一年的二氧化碳减排量大约可以达到1万吨,约占总体减排量的1/3。

“减”是指固废减排,广船国际结合无废城市建设,建造了无废工厂,并通过一系列项目使公司的固废量在去年达到3万吨的峰值,而公司的产能仍然保持着大约每年20%的增长。

“乘”代表的是乘势而为。林明表示,“如何做到减排?我们更多是从管理上下功夫。通过数字测算发现,现阶段通过管理去实现减排,有时候比技术更有效。”他举例称,广船国际将产品船的试航周期缩短了3天,这一管理的优化,将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了1万吨。

“除”是直接除碳,包括在工厂、园区里使用光伏发电,广船国际去年开始建造15万兆瓦的光伏项目,可以直接减排二氧化碳大约1万吨左右。

林明总结称,“我们要抓住‘双碳’的机会,扩大公司的规模、效益,做个优等生,提高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传统企业减排大有可为

一方面,从中国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来看,对于高耗能产业并不能一关停了之,另一方面,高耗能产业及其它传统行业,在减碳方面仍然有巨大的潜力和空间,这不仅包括技术的进步、流程的改造、管理的优化,同时也包括相关政策、标准的理顺。

陈甬军指出,碳中和、碳达峰对传统产业,特别是发电产业来讲是“一增一减”,逐步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增加清洁能源,稳步前进达到这个目标。

不过,陈甬军也指出,清洁能源最大的问题是风、光伏、潮汐等作为主力负荷不够稳定,需要发展分布式储能设备和技术。

“所以‘双碳’目标的达成,从大的方面取决于我们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城镇化的进程,其次取决于技术的发展。”陈甬军总结。

施宇峰在分享中提到了一个方面,废旧物、排放物的循环使用水平还有待深化,尽管制造行业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努力,但在“双碳”目标下,还有更大的作为空间。

李新创系统地指出,当前阶段,以钢铁为代表的原材料行业需要在五个方面加强工作。

第一,加快原材料行业结构变化,淘汰落后产能,促进钢铁、化工、建材等行业的耦合发展,优化产业结构。

第二,推动原材料行业用能结构的调整,尽量降低煤炭消耗,多用新能源。但对钢铁行业来说,目前流程结构还是以高炉为主,不可能不用煤炭,“这是行业特点,我们只能尽量减少,不能取消,主要是要推动用能结构变化与能效提高。”

第三,大力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这是未来低碳发展的关键,很可惜的是目前革命性的技术还处在试验阶段,距大规模的工业化应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第四,在国家政策方面,建立绿色低碳的政策和市场体系。如果钢铁能给下游行业提供绿色低碳产品,那么下游行业的降碳阻力就会减小。目前绿色低碳产品价格高,国家要建立起绿色低碳的执行体系,鼓励绿色低碳产品的采购销售。

第五,完善绿色低碳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只有国内外的标准体系建设、法律法规都在促进整个社会节能降碳,才能起到根本的作用,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林明则侧重于强调企业的担当。他介绍,广船国际去年投资了4800多万建立分布式的无废工厂,把90%的危废在自己的工厂内储存,相比于大多数行业的危废都是跨省运输储存,他们运用先进的技术,既减少了交通运输环节的碳排放,同时新技术也使危废处理环节本身的能耗在降低。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样一来,相比于将危废品运出去,自建无废工厂所产生的能耗也将算在广船国际自己头上。

林明表示,“这就表现出我们作为央企的担当。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企业站出来做标杆,把担当、示范效应做出来,为各行各业找到一条适合的减碳路径。”

(作者:王帆 编辑:李博)

王帆

政经版记者

关注教育、人口、城市竞争力,深耕深圳及粤港澳大湾区区域政经新闻。欢迎交流,个人微信:wangfan259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