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国丨“千年古港”的枢纽升级:“以1带N”、智慧交通塑形广州消费中心建设
枢纽经济的本质是流通经济,是通过流通产生经济效益。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何柳颖 广州报道
交通枢纽也是立市之本、强市之基。从千年古港到改革开放窗口,再到现代化前沿阵地,广州作为中国的南大门,一直是中国对外开放、连接世界的重要门户。
12月1日,2021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读懂广州专题研讨会“枢纽经济”召开,广东金融学院院长雍和明在会上强调:“枢纽经济的本质是流通经济,是通过流通产生经济效益。”
他指出,枢纽经济需要三大条件的支撑:第一,完善的交通网络,特别是立体的交通体系;第二,总部经济的引领,并借此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第三,科技的支撑作用,若没有科技发展支持,枢纽经济的发展空间很有限,必须要重视数字化。
“枢纽经济”拉升GDP
2021年7月,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公布,广州位列世界第13位。从2015年的第28位至2020年的第13位,广州的航运实力在五年时间中跃升了十五位。
不仅仅航运,目前,广州的海、陆、空三大交通枢纽的客流量、货运量都位居前列,无论从国内还是从国际上看,广州的交通枢纽竞争力同样强劲。据广州市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牟志平介绍,航空方面,白云国际机场航线覆盖全球230多个通航点,在2020年完成的旅客吞吐量居全球首位;港口方面,广州港通达全球400多个港口,去年广州港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居全球第四、第五;铁路方面,广石铁路通车,白云站开通,铁路枢纽格局不断优化,去年的旅客吞吐量居全国第二。
作为提振城市经济的一大抓手,交通枢纽对全市GDP的拉升作用十分明显。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晓勇分享了一组数据,机场业务发展对广州产业经济的投入产出比约为1:9.7,每增加100万人次的旅客吞吐量,可以拉动广州市约30亿元的GDP,为广州市创造2800个就业机会,带动广州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加约2.7亿元;而每增加10万吨货邮吞吐量,可拉动广州市GDP约87亿元,同时增加890个就业机会,带动广州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加约0.8亿元。
广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高裕跃则称,“目前广州已建成了功能完善、辐射全球的国际航空网。到2025年,广州临空经济增加值将超过1000亿元,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今后的总额将超过1000亿,空港跨境电商枢纽港商品货值将超过3000亿。”
据王晓勇介绍,白云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已正式开工,建成后将拥有3座航站楼,5条跑道,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体机场之一。根据规划,在2030年,白云机场将实现1.2亿人次的旅客吞吐量及380万吨的货邮吞吐量。届时对广州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将继续扩大。
另一方面,财政应如何发力助推枢纽经济的发展?
广州市财政局局长陈雄桥就此指出,第一要创新财政的投融资机制,加快交通枢纽的建设,打牢硬基础;第二优化财政资源的配置,构建产业创新枢纽,打造强引擎,包括交通基础设施及枢纽经济相关产业的发展;第三通过深化财政放款,打造营商服务的枢纽,提升营商环境这一软实力。
“以1带N”助推国际消费中心建设
“一路通,路路通”,通的不仅是愈加完善的海陆空交通网,更是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
空港方面,王晓勇指出,依托白云国际机场,广州空港经济区管理委员会将推动建立“434”产业体系,即四大航空核心产业,包括现代航空物流、航空维修、通用航空、航空运营服务保障;三大临空高新技术产业,含高端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业;四大临空现代服务业,包含总部经济、商贸会展、金融服务及商旅文创。
地铁方面,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贻兵介绍,广州地铁正积极拓展南昌、重庆、长沙、三亚、丽江等地的整体性轨道交通GDP项目,带动广东企业走出去。此外,今年广州大湾区轨道交通产业投资集团正式成立,希望通过资本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打造国际一流的轨道交通总体方案提供商。
放眼全市,广州正以加速度打造高水平现代枢纽产业体系。广州市国资委党委副书记、副主任覃海宁介绍表示,将通过以下三大要点全面建构枢纽产业:
一是搭建枢纽产业新平台。据其介绍,广州预计投入3000亿元打造“1+5+X”国资产业片区体系,即1个产融示范新城(白云罗冲围金沙湾项目),5大重点产业价值园区(东-广建黄埔金博园区、西-聚龙湾现代服务产业园、南-广智南沙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北-广药白云医药基地、中-无线电二棉厂人工智能产业园),并配以广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等X个企业为主的特色产业片区。这一项目预计年产值约1万亿元。
二是布局枢纽配套型的新产业,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物流产业,以及做强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业,成立大湾区轨道交通产业集团,积极推动轨道交通全产业链的发展。
三是打造枢纽经济新引擎,强化枢纽与产业城市一体发展,规划编制38个TOD项目,实施白云棠溪站等7个综合体项目,及打造东部公铁联运枢纽,依托广州南站综合客运枢纽重点发展总部经济,打造站城一体,综合配套的“枢纽+社区+产业”新型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形态。
全市规划下,各区也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交通产业。以花都区为例,广州市花都区委副书记、区长李晓东表示,近期花都正率先推进广州临空数智港2.62平方公里启动区的规划建设,提档升级机场高新科技产业基地,大力引进人工智能、新型显示、半导体、区块链、生物医药等相关产业。
此外,培育新消费将是花都正在着手的重点发展方向。李晓东指出,今年7月,广州获批成为全国首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试点,而花都区驻拥国际空铁枢纽、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等重大战略平台以及广州融创文旅城、广州北站免税商业综合体等重大的工作项目。“花都完全有条件为广州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作出贡献。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国际通铁枢纽强大的引流作用,推动顾客变游客,人流变商人,助力广州建设成为国际消费中心。”
他介绍,目前花都区已经成功引进北站的免税商业综合体项目,计划投资136亿,目前已经成功完成了项目公司的注册。“在加快项目建设的同时,我们将争取在花都的免税店积极探索建立全球优品展示交易体验中心,大力吸引国际知名品牌,旗舰店总代理等,把花都打造成为吸引新消费的新市场。”
数字转型让“路”智慧起来
伴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交通的数字转型、科技赋能成为了必需。雍和明指出,若没有科技发展支持,枢纽经济的发展空间很有限,必须要重视数字化。
广州港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益波表示,必须要以科技提升港口发展动力,坚持创新引领,打造低碳智能、高效安全的现代化(港口),推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新技术的应用,推动港口向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要在双碳背景下,为加快碳达峰碳综合贡献出港口力量。
具体而言,要进一步加强港口信息覆盖,推广一站式无纸化服务,打造港航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同时,市场主体监管部门之间要信息互联共享,建立港口物流全面的动态监测机制,实现货物运输查询5分钟移送,提高港口资源安全性便捷性,推动智慧港口、平安港口建设迈向更高水平,为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链、供应链提供安全保障。
高速方面,广州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更新表示,要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治理高速公路这个“老大难”的问题。他称,通过科技升级改造,广州首个收费站智慧通道落成,ETC交易成功率由行业98%的平均值提高到99.9%,车辆通行速度从改造前的堵塞时长3.2小时/日升级为现在的基本无拥堵。
同时,他强调,建设智慧高速,建设智慧公路大脑,是提高公路现代化治理能力的根本途径。“要通过算法、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优化交通组织,提升交通安全,实现车路协同控制,填补智慧交通综合服务体系中高速公路数字服务的空白。”
“顺应大数据时代来临,我们全面推广将5G通讯,北斗定位,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应用在新建的高速公路上,让未来的路智慧起来。此外,也要加强高速公路与未来交通运输工具的匹配度,实现智慧交通必须是人、车、路三者协同统一。”李更新强调。
(作者:何柳颖 编辑:包芳鸣)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