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从“硬联通”到“软联通”,绿色、健康、数字丝路正成发力点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特约记者,胡慧茵 ​,广州报道
2021-12-03 21:28

21世纪经济报道特约记者 胡慧茵 广州报道 12月3日,2021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研讨会“绿色创新发展: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召开。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8年来历经发展和深化,如今已经成为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和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

凭借着为人类和平发展、共享发展、包容发展、可持续发展所提出的“中国方案”,中国的“一带一路”朋友圈不断扩大。截至目前,中国已经与140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文件,建立了90多个双边合作机制,并与日本、意大利等14国签署第三方市场合作文件。“一带一路”的合作质量和国际影响力都在持续提升。

谈到中国现阶段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丁一凡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可持续发展、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模式是世界越来越重视的发展方向,中国在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强调这一点,所以当“一带一路”倡议走向国际市场时,我们会更注重高质量发展。

 “硬联通”成效显现 

近年来,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下,中国与沿线国家政策沟通不断深化,也成功实现了与沿线国家之间的互利共赢。

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认为,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将使相关沿线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另外,这一倡议将使参与国贸易增长2.8%至9.7%、全球贸易增长1.7%至6.2%、全球收入增加0.7%至2.9%。在这一系列数据的背后,“一带一路”凸显出它的韧性与活力,为全球经济复苏注入了强大的动能。“‘一带一路’的作用非常大,它改变了整个世界经济格局,成为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一个重要的变量。”丁一凡十分肯定一带一路对世界经济的作用。

在会上,丁一凡还谈到了“一带一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意义。他表示,自己在与团队在非洲调研时发现,当地的城市化进程往往会沿着“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起来,而这些发展起来的片区也会迎来经济繁荣。对于这一结果,丁一凡认为,“一带一路”证实了中国俗语所说的“要致富,先修路”也在全球发生。

事实上,“一带一路”之所以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推崇,皆因它探索的是“去中心化”的全球化新格局,是中国针对国际秩序的缺陷所提出的解决方案,为全球治理所提供的重要新型公共产品。丁一凡指出,它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项目所用的“师傅带徒弟”方法,二是BOT模式(build-operate-transfer),三是产业园区建设。

丁一凡指出,所谓的“师傅带徒弟”是中国在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基础建设时常用的方法。“一带一路的参与国都很愿意接受中国的这种模式,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工业园的建设,都给这些国家带去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这对于教育和培训沿线国家当地的管理人员和一线生产的工人都有很大的帮助。”他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道。

另外,针对BOT模式,丁一凡表示,这是指在建设经营过程中,教会当地人如何去经营企业。一般在20年的行动期之后,中国方面再把整个的项目交还给当地。当地人把项目运转起来,中国作为“一带一路”的投资方也得以回收成本,这是一个典型的双赢局面。

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下,境外工业园项目稳步推进。“工业园的项目是帮助这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迅速增加自己的制造业产能,包括帮助它们恢复盈利收入,让它们能够支付债务,这种发展模式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丁一凡说道。

以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为例。近年来,中国与东盟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从1991年的不足80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6846亿美元。自2009年起,中国连续12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2020年,东盟更是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绿色经济带活“一带一路”

共建“一带一路”的谋篇布局在进入精细化阶段的同时,也在逐步向着高质量方向发展。

对于高质量发展的含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国家发改委区域开放司原司长赵艾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二是国际的产能和产业合作。”其中,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就属于一带一路的指数指标体系。

所谓一带一路的“五通”指数指标体系,分别是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合和民心相通。赵艾以中老铁路作为案例解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概念。

12月3日,中老铁路通车,标志着老挝自此正式迈入铁路运输时代。据了解,中老铁路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的战略对接项目。

“中老铁路全线采用中国标准,线路全长1035公里,铁路的运行就是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一个典范。”赵艾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从建设过程来看,中老铁路是也是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的一个标志性工程,“因为在中老铁路的建设过程中,中国充分考虑到生物多样性、环保和水资源等影响因素。”

据了解,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和数字丝绸之路正在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发力点。这当中,绿色发展是被提及最多的。

“对中国来说,绿色发展是一个很重要的突破口。”丁一凡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是因为绿色发展本身是我们经济转型所需要的,而在经济在转型的同时,还需要找到新的突破口,所以要走绿色经济之路。 

“绿色经济的技术是未来投资的一个方向。”丁一凡向记者进一步说道,发展绿色经济可以帮助一带一路这些发展中国家能更快地获得绿色领域最新的发展技术,特别是能源生产的技术,这是它们能更好更快发展起来的关键。

那么,绿色能源转型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多重要?会上,联合国项目事务署可持续基础设施投资与创新司长李楠通过国际能源署发布的一组数据进行了阐述。据报告显示,在实现净零排放的过程中,到2030年,全球年度能源投资总额将激增至5万亿美元;到2040年,预计发展中经济体将消耗全球超过65%的能源。

李楠表示,可再生能源投资能让发展中国家更容易获取成本低,有保障和可持续的能源,从而减少排放,向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进发。

如今,绿色能源合作已然成为了各沿线国家的重要发展点。伴随着各方建立共识,中国对一带一路的投资额也在随之攀升。据商务部数据,今年1月至7月,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12.9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18%,较上年同期上升1个百分点。

“一带一路”发展正驶上共同发展的“快车道”。对于未来一年中国对“一带一路”的投资,赵艾对投资量表示乐观的同时,特别提到如今在投资项目时还要考虑到投资的需求以及投资对整体战略所产生的影响,“总而言之,投资要按照科学合理依规的方式进行,只有这样,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发展才能行稳致远。”

(作者:特约记者,胡慧茵 编辑:李艳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