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主任陈万灵:南沙要进一步凸显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定位

21世纪经济报道 吴文汐 广州报道
2021-12-04 05:00

去年11月,广州南沙再添一张崭新的“身份卡”,获批建立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如今的南沙,有着综合保税区、自贸试验区、国家级新区、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等多重身份加持。政策叠加下,南沙也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南沙应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

日前,广东省新兴经济体研究会会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主任、数字经济与贸易研究院院长陈万灵教授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以下简称《21世纪》)记者专访时表示,南沙除了在区位上是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外,未来也将成为大湾区一大经济增长极。“十四五”期间,南沙应以坚持体制机制创新为重要抓手,实行更加开放的服务贸易市场准入机制,促进要素自由流动,与大湾区其他地区一起构成国家“南大门”开放格局,凸显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定位。

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21世纪》:继获批自贸试验区、综保区之后,2020年11月,南沙获批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这对于南沙来说有何重要意义?

陈万灵:上世纪八十年代, “小南沙”被开发为轮渡、港口;到1993年时,南沙的经济功能逐步强化,获批建立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2005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广州市南沙区;随后,南沙设立保税区、综试区、国家级新区、自贸试验区以及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等等,可以看出,给予南沙的政策十分密集。未来,南沙除在区位上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心外,我想在经济发展层面也会成为一大增长极。与周围已基本开发成熟的地区相比,南沙是一块“璞玉”,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获批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后,首先是会助力南沙扩大进口,强化“外循环”的联系功能,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其次是从扩大进口进一步衍生出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打造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释放出中国进口发展的动力和潜能;此外,“示范”意味着制度创新,这一政策将有利于南沙实现开放体制机制的创新。

《21世纪》:2021年1-10月,南沙外贸进出口总值2155.3亿元,占广州市进出口总值的24%。在对外开放探索过程中,南沙哪些经验值得其他地区借鉴?

陈万灵:我认为,南沙的先进经验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市场环境更加便利自由。南沙全力推动营商环境的改善走在全市前列,为企业营造一流的市场环境,市场准入持续放宽、税收制度改革有序推进、企业融资环境不断改善、贸易便利化水平大幅提升。

政务服务更加智能便捷。南沙在电子政务方面水平较高,这也说明南沙在政府职能转变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市场主体保护机制更加完善。南沙严格按照国家“放管服”有关制度去做,让市场主体得到安全保护,投资也更加自由化。

市场监管更加高效有力。在放宽市场准入条件的同时要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南沙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上做得很好。

法治保障更加融合多元。通过智慧政法建设,粤港澳法治融合发展和法律服务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

《21世纪》:2020年,南沙跨境电商进出口212.2亿元,同比增长37.6%,如何看待南沙在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领域的快速发展?

陈万灵: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近年来备受关注,南沙依靠自身平台、制度等方面的优势,这方面的发展走在前列。南沙的跨境电商规模正在不断扩大,也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在保税区、保税仓建设等方面成绩显著。此外,汽车平行进口也是南沙区一个很重要的新业态。

下一步,南沙在进一步做大跨境电商的同时,也要加强质量监控,扩大市场采购范围;完善平行进口管理规则,鼓励其他汽车贸易业态发展。其次,南沙的邮轮经济具有特色,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可能面临低潮,接下来应恢复消费者信心,强化邮轮旅游安全防范。此外,推动外贸综合服务与其他新业态融合发展,需要落地政策加以扶持。

延伸优势,构建“南大门”开放格局

《21世纪》:目前多家贸易总部相继落户南沙,未来南沙应如何依托进口示范区建设,进一步提升招商引资水平?

陈万灵:招商引资不仅仅依靠政府工作,也要依靠本地产业发展的吸纳能力。南沙应依托进口示范区建设,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扩大对外开放,优化营商环境建设。

具体而言,首先是提高本地进口能力,一方面要扩大生活消费品、高档商品进口,以及汽车、奢侈品进口;另一方面要扩大生产消费品、中间品进口,发展高端加工贸易,引进更多高端资本。其次,应加强南沙消费腹地建设,以双循环的“支点”定位和建设。此外,加强南沙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培育,依托港口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建设,通过产业来吸引外商投资。

《21世纪》:在提升贸易自由便利化程度、强化金融改革创新内核、提升国际航运枢纽能级等方面,南沙应如何延伸现有优势,开展下一步工作?

陈万灵:南沙应在这些现有优势基础上持续发力,深化贸易便利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营商环境改革。南沙的定位是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未来应加强与大湾区其他地区之间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进一步提升国际航运枢纽能级。疫情以来,集装箱运力不足,海运运费提升,中欧班列发挥了重要作用,南沙应与中欧班列联系起来,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沟通。此外,南沙应深化与香港之间的合作,加强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建设。

《21世纪》:“十四五”期间,南沙要继续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具体的抓手有哪些?

陈万灵:我认为,坚持体制机制创新是最重要的抓手。南沙要实行更加开放的服务贸易市场准入机制,通过产品进口带动要素自由流动,增强南沙要素集聚功能,提升南沙集聚优势,扩大产品出口。其次,南沙要主动创新,在改革上不能束手束脚,应扩大各个领域、各个部门的开放。

具体而言,扩大制造业技术引进,扩大商贸服务、医疗,教育、文化、电信、金融保险业、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开放,扩大会计、律师、医师护士等需要从业资格的专业服务行业开放。此外,要积极推动香港和南沙之间货物、资金、人员、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形成优势互补。在定位上,南沙应与大湾区构成国家“南大门”开放格局,凸显门户枢纽建设。充分利用各项政策叠加优势,巩固提升国际航运、贸易和金融服务等枢纽服务能级,促进高端资源要素加快集聚、高效配置。

(作者:吴文汐 )

吴文汐

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