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笔记丨“稳字当先、稳中求进”是新阶段我国的基本战略对策

南财快评姚树洁 2021-12-08 20:32

2021年1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门讨论2022年经济发展的战略对策,首次提出“稳字当先、稳中求进”概念,并以之作为引领来年经济工作的基本战略选择。如何正确理解贯彻这一新的发展理念,是我国各地政府有效推进地方经济建设的关键所在。

正确判断我国新阶段经济发展形势

正确看待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需要从两个维度入手。第一个维度就是中国自己经济社会40多年来的“纵向变化”;第二个维度就是中国与全球其他经济体,特别是全球前10大经济体发展的横向比较。就中国自己“纵向变化”来看,40多年前,我国人均GDP只有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国家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是西方最发达国家的百分之一左右。中国可以说是一穷二白,贫困发生率97.5%,是全球最穷的国家之一。40多年以后,我国彻底根除了绝对贫困,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人均GDP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50倍以上,进入中高水平国家行列。现如今,中国GDP总量在全球排第二位,是排在第三位国家(日本)的三倍。中国高速铁路总里程、港口吞吐量、移动互联网人数,以及包括钢铁、煤炭、汽车、计算机、粮食在内的220多种工农业产品产量,稳居全球第一位。

就中国与全球其它经济体的“横向动态比较”来看,40年前与中国同处于“发展中国家”一条起跑线上的所有经济体,甚至包括一些当时人均GDP已经达到或接近高收入经济体水平的国家,现在都一一被中国甩在了后头;原来人均GDP是中国50-80倍的西方发达国家,被中国勇猛直追,原来的巨大差距,被不断缩小。2010年,中国GDP总量首次超过日本,现在是日本的三倍;2005年中国首次超过英国,现在是英国的五倍;1995年中国GDP只有美国的9.5%,现在是美国的70%以上。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告别了两位数的速度,徘徊在6-7%之间,可是,因为基数已经大大增加,哪怕是6%的GDP增长速度,中国一年净增长的GDP就相当于一个在全球排名第15位国家的GDP总量,三年累计增量就等于一个排在全球第五位国家的GDP总量。

全球经过2008年经济危机,2010年欧洲债务危机,2016年英国脱欧危机,和2020年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引发的综合性危机。多次危机,中国独善其身,勇往直前。相比之下,全球所有主要经济体都经历过痛彻心扉的经济大萧条,不仅GDP出现多次大幅度下降,利率也降到了冰点临界值,国民财富及福利水平不断萎缩。此消彼长,中国实现多次逆势高增长,占全球GDP、跨境贸易、跨境投资比重,持续稳定提高。

2020年中国人均GDP突破1.05万美元。2021年,中国经济虽然也受到疫情的严重影响,但是,因为人民币升值,经济报复性超常增长,相对全球其他主要经济体,中国经济表现依然好于全球的平均水平,更好于前10大经济体的其他国家。可以明确判断,2021年中国人均GDP将超过1.2万美元,必将首次超过全球平均水平。也就是说,中国占全球GDP份额将从2020年的17.1%上升至2021年的18%以上,这又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

纵观全球过去70多年发展历史,能够像中国这样实现43年连续不间断高速增长的国家屈指可数,像中国这样人口大国能够实现如此长时间不间断高速增长的国家没有第二个。到目前为止,全球只有OECD国家的人均GDP超过中国,这33个发达经济体的总人口只占全球人口的16%左右。中国人口占全球比重18%,正在向全球高收入经济行列勇猛迈进,正在有力改写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已经进入了不可逆转的新阶段。

新阶段,新挑战,新战略

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持续提高,也引发了新矛盾、新挑战,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6日的会议明确指出“下半年以来,国内外风险挑战增多,疫情形势复杂,经济转型升级中的结构性矛盾凸显”,但是,“我们从容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奋力完成改革发展艰巨任务,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这是对国情的基本判断,对外部复杂情况的准确把脉。

面对困难,不能畏缩;世纪疫情,全球慌乱,我国不乱;经济增长,不求冒进,稳字当先。在其他国家跌宕起伏,时衰时兴的全球大背景下,“稳”的意义重大。稳,可以确保民生持续高质量发展;稳,能够确保中国经济实力稳步前进,占全球经济总量比重稳步提高;稳,可以给自己国家和全球经济带来信心;稳,能够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行稳至远,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因此,“稳字当先”,看似朴素,也显简单,却透视出中国哲学的深邃,透视出党和国家最高决策者的定力和睿智。“六稳”、“六保”战略的精髓在于“稳字当先”,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这些都是民生、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构建强韧“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基本要素。

纵观全球发展中国家经济体,绝大多数无法破除“中等收入陷阱”魔咒,问题就在于发展到一定高度以后,不善于转变发展方式,更新发展理念,造成社会、经济、政治、生态矛盾叠加,技术进步举步维艰,民心不齐,政府不力,经不起各种内忧外患冲击。当今世界,典型例证,枚不胜举,包括巴西、南非、俄罗斯、阿根廷、墨西哥、委内瑞拉、土耳其、泰国、马来西亚等。就算西方发达经济体,包括日本、欧盟多国,10多年来经济发展跌宕起伏,深深坠入了“高收入经济体陷阱”,技术创新缓慢,世界比较优势相形见绌,国家福利难以为继,占全球经济比重持续下滑。

中国要彻底摆脱“中等收入陷阱”,进入发达经济体行列,急于求成不可取,踏步不前或后退更不行。唯有做到“稳字当先”才能实现“稳中求进”。这里的“进”具有双重含义,一是与自己过去比,需要不断进步;二是与其他主流国家比,要不断实现超越。因此,“进”充满更多更大压力和挑战,需要更多更好的发展战略举措。

新阶段,核心的战略就是人力资本积累和科技进步。人力资本是科技进步的重要基础。国家需要持续加大人才发展力度,给足人才发展空间、制度、资金支持。科技进步要鼓励支持最广大的市场主体,促进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科技转化,鼓励产学研用并举,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对新技术,特别是AI、大数据、智能制造等领域,要敢于突破,摆脱技术封锁,争取全球性、全领域性科技博弈能力和国际规则话语权。

新阶段,社会服务均等化高质量发展极为重要。缩小区域、城乡、收入分配差距,迫在眉睫。大力推进政府服务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提高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在制度改进、民生改善、城乡融合发展、高质量城市化、区域协调发展中,挖掘全国性、全域性、全要素的发展潜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质量,用更加包容的态度,争取最大的国际竞争比较优势,构建以国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稳字当先、稳中求进”不是权宜之计,不是短期战略,而是中长期战略的必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选择。

(作者系重庆城市化与区域创新极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重庆大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

(作者:姚树洁 编辑:李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