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了!“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重点任务有这些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李莎 北京报道
2021-12-08 20:57

这是首部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的规划。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莎 北京报道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后简称《规划》),并将于近期将公开发布。

这是首部将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的规划,提出了未来五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思路目标和重点任务。”12月8日,国新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会上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邓小刚谈到。

《规划》主要内容包括“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特征、战略导向、总体要求、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重大工程、政策措施等。

邓小刚介绍,《规划》提出要通过五年的努力,到2025年,农业基础更加稳固,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梯次推进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脱贫地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力争到2035年,乡村全面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聚焦七大重点任务

《规划》明确“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聚焦七个方面重点任务,即“三个提升、三个建设、一个衔接”。邓小刚表示,聚焦“三个提升”,推进农业现代化;聚焦“三个建设”,推进农村现代化;聚焦“一个衔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三个提升”具体指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以及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具体而言,在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方面,《规划》提出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建设、保障其他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协同推进区域农业发展、提升农业抗风险能力等任务。

在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方面,《规划》提出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推进种业振兴、提高农机装备研发应用能力、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等任务。

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方面,《规划》提出优化乡村产业布局、推进乡村产业园区化融合化发展、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农村创业创新等任务。

邓小刚明确,在“三个提升”中,提升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首要任务。

“三个建设”具体指建设宜居宜业乡村、建设绿色美丽乡村和建设文明和谐乡村。

在建设宜居宜业乡村方面,《规划》提出科学推进乡村规划、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扩大农村消费等任务。

在建设美丽乡村方面,《规划》把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作为建设绿色美丽乡村的重要任务,着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保护修复农村生态系统,提升绿色发展支撑能力,增加绿色生态、优质安全农产品供给。

在建设文明和谐乡村方面,《规划》统筹考虑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建设,提出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任务。

为做好“一个衔接”,《规划》提出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等任务,让脱贫地区加快赶上国家现代化步伐。

邓小刚表示,把握新阶段新形势新要求,《规划》突出了三个特点,包括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农民农村共同富裕为目标,以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为路径。

邓小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也密不可分。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过程中,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一个核心目标。

三大举措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政策体系,促进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城镇和乡村是互促互进、共生共存的,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司长吴晓在会上强调。

吴晓表示,“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将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以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作为优先的方向,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加快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进公共资源县域统筹,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具体而言,吴晓介绍了以下三方面主要工作。

一是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重点是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并以居住证为载体,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

还需要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体系,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的相关政策。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年度指标分配同吸纳农村转移人口落户数量和提供保障性住房规模挂钩机制。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

尽管农业转移人口进入了城市,也需要依法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建立农村产权流转市场体系,健全农户“三权”市场化退出机制和配套政策。

二是推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进县城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市政公用、产业配套等设施提级扩能,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赋予县级更多的资源整合使用权,强化县域综合服务能力,增强县城集聚人口功能,促进农村在县域内就近就业、就地城镇化。

还要增强县乡村统筹,推进县域内公共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促进县域内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积极推进扩权强镇,规划建设一批重点镇,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

三是畅通城乡要素流通渠道

打通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通道,形成乡村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集的良性循环。

在人才方面,促进城乡人力资源双向流动,建立健全乡村人才振兴体制机制,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

在土地方面,优化城乡土地资源配置,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规范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建立土地增收公共利益认定机制,稳妥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在资金方面,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完善中小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治理结构,保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县域法人地位和数量总体稳定,引导金融资本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建立工商资本入乡促进机制,探索在政府引导下工商资本与村集体的合作共赢模式。

在产业方面,推进县镇村联动发展,强化县域统筹,推动形成县城、中心镇、中心村功能衔接的乡村产业结构布局,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产业链主体留在县域,把就业机会和产业链增值收益留给农民。

吴晓指出,畅通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也是加快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主动服务和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之一。

(作者:李莎 编辑:李博)

李莎

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