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楼宇自控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预计今年市场规模达71亿元

21大消费叶碧华,梁饶川 2021-12-10 18:04

六大发展瓶颈待解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叶碧华 实习生梁饶川 广州报道

近日,由美控智慧建筑联合亿欧智库共同发布的《中国楼宇自控白皮书》显示,2021年中国楼宇智能化市场产值约达为7238.2亿元,其中楼宇自控行业市场规模为71亿元左右。

随着“双碳”目标的确立,给节能建筑、绿色建筑提出了进一步细化管理的要求。上述报告认为,机场、轨道交通枢纽、酒店、医院、商业综合体等大型公共建筑以及厂房等工业建筑是楼宇自控系统的主要应用场所,“不仅用能量大而且对能源的质量要求高,很多设备需不间断供电,还需要大量使用可再生能源,因此传统人工控制已难以保证安全节能运行。”

公开资料显示,楼宇自控系统,又称楼宇自动化系统(BAS),是一套以中央管理平台为中心,由符合标准的网络,对分布于监控现场的区域智能分站(即DDC直接数字控制器)进行连接,通过特定的末端设备和各类传感器,实现对楼宇机电设备集中监控和管理的专业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

其作用简单来看,可以分为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其中,直接经济效益包括节省能源成本、人力成本、减少人工干预、提高控制精度、减少响应时间等;而间接经济效益则主要是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由于人员管理的疏忽等造成事故的比率等。

目前,在国际市场上,如美国、日本、德国及欧洲其他发达国家,对能源管理的需求以及对降低公共事业成本的日益重视,持续推动楼宇自控系统的应用。当前全球市场中主要的楼宇自控供应商包括 Honeywell(美国)、Siemens AG(德国)、Johnson Controls International(爱尔兰)和Schneider Electric(法国)等。

而中国的楼宇自控行业发展起步较晚,当前市场主要有两大需求,其一为存量市场改造,其二是新增市场的楼宇智能化。一般情况下,弱电工程占智能化工程总造价5%~10%,而楼宇自控系统占弱电系统比例约为15%。因此,上述报告预测,2021年中国楼宇自控行业市场规模大概为71亿元左右,主要包含现场层、边缘层以及云层面的设备,以及前期的安装调试、后期的检修维保。

不过,上述报告也指出,尽管当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地区占据了楼宇自控行业的大部分市场,但中国供应商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据联合国预计,到2050年,亚洲城市化率将达到64.1%,2021-2026年间亚太地区楼宇自控控市场复合增长率将保持高增速和持续增长,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建筑业的转型以及地区政府的节能举措成为驱动亚太地区楼宇自控市场增长的主要因素。”《白皮书》如是称。

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协会信息与智能化专业委员会主任肖建平在一个行业论坛上表示,尽管当前国家提出了“双碳”目标,楼宇自控在建筑能效提升和基础数据的重要性更为不可或缺。“但时至今日,咱们行业工人公认楼宇自控使用效果并不理想,大多数没有起到优化控制和节能增效的效果,存在重硬件、轻软件,控制策略缺乏针对性,系统调试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当然也存在后期环境维护人员缺乏培训,及专业素质不足的问题。”肖建平说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针对我国楼宇自控行业的发展瓶颈,上述报告总结了六大方面,涵盖:规范标准待明确统一、承包管理缺位存在弊端、不同建筑参与者诉求分歧、运营维护环节脱节、多专业跨系统的深度集成难度大、本土化需求与使用习惯难适应等。

在美的集团副总裁、楼宇科技事业部总裁管金伟看来,未来楼宇自动化行业的发展,已经不仅仅是本行业的迭代,更多是外部技术与需求正在推动,甚至迫使行业加速变革。“曾经仅是由机械和电器部件组成的产品,已经演化为复杂的系统,并以更多元的形式融合传感、通讯、芯片、算法、人工智能等技术。”他认为,中国楼宇自动化发展应结合中国建筑的特色和实际运营场景,发挥我国在信息化、物联网、制造研发等方面的优势,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发展之路。

事实上,中国楼宇自控行业的机遇、挑战并存。上述报告总结认为,一方面节能和控制碳排放对楼宇自控的精细化动态管理提出了全新课题,另一方面,伴随互联网和物联网成长起来的Z世代更渴望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系统级优化,减少对单个设备的人工关注。

“楼宇自控作为城市最基本单元楼宇的管理基础,在未来必将成为整个数字城市的重要数据来源。”此外,在管理范围上,随着物联网的发展,楼宇自控也将不再局限于暖通空调等基础建筑设备的自动控制,而与其他物联网设备相结合形成以建筑功能空间为核心的建筑空间自动化,进而从以设备为中心的楼宇自控进化为以空间功能和人的体验为中心的楼宇自动化。

(作者:叶碧华,梁饶川 编辑:张伟贤)

叶碧华

产经版记者

长期关注快消、家电、智能制造等领域。邮箱:yebh@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