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压力测试下亚洲银行业稳步上升 中国内地“头部”银行竞争力优势明显

21世纪经济报道 家俊辉 北京报道
2021-12-14 05:00

导读:《2021亚洲银行业发展报告》由《21世纪经济报道》委托西南财经大学完成并出品,是独立的第三方客观评价报告,已经连续发布了15年。今年,该《报告》从《亚洲银行业竞争力排名报告》升级更新为《亚洲银...

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包括亚洲在内的全球银行业都遭受到巨大冲击。但在某种程度上,这场疫情对银行业而言犹如一次压力测试。

在此背景下,基于各家银行在疫情应对中的表现而推出的《亚洲银行业发展报告》(下称《报告》),或可更准确地反映银行业真实的竞争力水平。

与过去一样,《报告》继续将银行竞争力定义为“能为股东创造持续高额的未来收益”的能力,并进一步将竞争力划分为收益指标(即盈利能力)和客观指标等两大类。其中,收益指标选择资本回报率,作为银行现实盈利能力的反映,单独列为一级指标;客观因素包括银行规模、市场份额、资产质量、资产流动性、资本充足率、效率、存款基础及分行网络七个一级指标,涵盖了商业银行监管和评价的常用四大核心指标(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资产流动性和运营效率),并在每个一级指标下设若干个二级指标。

“总体的看,上述指标体系比较全面也比较系统,既能反映银行的现实盈利能力又能反映其潜在的持续为股东带来收益的能力。”报告指出。

基于上述评价指标,《报告》从亚洲整体排名、亚洲“头部”排名、中国内地排名等方面对亚洲银行业及中国内地银行业竞争力作出了全面而客观的评价。

亚洲银行业整体稳步发展

从历年的《报告》可以看出,亚洲银行业整体上发展向好。

与往年一样,《报告》选择的样本银行来自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印度、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中国台湾和泰国等亚洲十个国家/地区,并针对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设置了不同的入选银行资产下限标准。在此标准下,本次满足入选样本的资产下限标准的银行为292家,较上年增加7家。而从历史数据来看,《报告》入选样本银行总数整体上呈增加趋势。

从各经济体银行业综合竞争力排名来看,中国内地的银行竞争力处于中游水平,且较上年显著下降。“从进入前100名的银行数目来看,2020年,中国内地有29家,较上年减少了11家。”《报告》显示,过去15年,中国内地银行业竞争力呈现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在2005-2011年,其排名从第7位上升至第1位;2012-2020年间,又从第1位下降到了第5位。

菲律宾、中国香港、泰国和新加坡的银行竞争力继续处于领先位置,在十个亚洲经济体中分别排名第一、二、三、四位,而日本、中国台湾和印度则分别继续排名倒数第一、二、三位。

从细分指标来看,各经济体银行业在过去一段时期内的变现存在明显的分化和差异:

收益(过去三年实际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值记做当年净资产收益率,藉以减少短期波动的影响):菲律宾、中国内地、马来西亚、新加坡盈利能力处于领先位置,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均超过10%,收益指标标准化分值排名前四位;日本和印度银行业盈利能力则处于垫底位置,其中日本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仅为3.76%,不到十个经济体平均水平的一半,印度银行业更是整体亏损0.83%,是十个经济体中唯一亏损的银行群体。

规模(当年银行总资产衡量银行规模):《报告》指出,由于货币政策宽松和授信规模扩大,亚洲各经济体银行平均资产总额都有不同程度增加,整体扩张速度与全球银行业基本同步。数据显示,2020年底,亚洲银行平均资产规模达到1465.56亿美元,与去年相比上升16.18%。其中,中国内地83家大银行平均拥有资产4389.96亿美元,是十大经济体292家亚洲银行平均资产总额的3倍;较上年增加19.0%,增速大幅上升12.17个百分点,比亚洲银行业整体增速高2.81个百分点。

市场份额(包括所在国家/地区的份额指标以及占整个亚洲地区的份额指标):2020年,入选样本国内市场份额平均为3.46%,比上年上升0.02个百分点;占亚洲市场份额为0.30%,上升0.01个百分点。其中,新加坡入选银行资产占国内市场平均份额最大。9家入选银行的国内市场份额平均为10.64%,比排名第二的韩国高1.59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中国内地入选银行占亚洲市场的平均份额最高,比第二名日本高0.28个百分点,达到0.6%。而菲律宾平均份额(0.03%)最低,比倒数第二名泰国还低0.04个百分点。《报告》进一步指出,印度、中国的银行业,相对日本、中国香港、新加坡等经济体的银行,资产规模扩大更迅速。

资产质量(包括贷款损失准备金对损失贷款余额比率和损失贷款对总贷款余额比率):根据《报告》,2020年底,可得的样本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对损失贷款余额比率的平均水平是433.43%,比2019年底371.19%有所上升;受损贷款对总贷款金额比率平均水平为1.07%,相比上年平均值1.03%有所下降;不良贷款率平均为2.51%,较上年上升了0.21个百分点。“除排名倒数的泰国和菲律宾互换位置外,其他经济体资产质量标准化分值排名与上年完全一致。”《报告》指出。

资产流动性(包括流动资产对存款及短期资金比率和银行同业拆借利率):根据《报告》,两年均参评银行,2020年底流动资产对存款及短期资产比率平均为36.90%,比2019年底的35.41%上升4.2个百分点;平均同业拆借率2020年底为328.58%,与2019年的318.13%相比略有上升。具体到排名,日本和菲律宾银行的资产流动性靠前,排名为第一和第二,而印度和中国内地排名靠后,为第九和第十位。

资本充足率(以总资本与按《巴塞尔协议》计算的总体风险资产的百分比,以及权益与总资产之比两个指标标准化后的均值衡量):《报告》显示,两年均参评银行2020年底的平均巴塞尔资本充足率为16.68%,较2019 年底的16.67%略有上升。两年均参评银行权益对总资产比重的平均水平是9.95%,较2019年底的10.32%略有下降。具体到排名,泰国和马来西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排名分别为第一和第二,而中国内地和日本排名靠后,为第九和第十位。

效率【成本对收入比率、净利息收入与产生利息资产的比率、业务收入(净利息收入加上非利息收入)与员工总数的比率】:在只考虑两年均参评银行的基础上,《报告》显示,2020年底亚洲银行业平均成本对收入比为51.55%,较2019年底的51.55%保持不变;净利息收入对产生利息资产的比率的亚洲平均水平是2.11%,较2019年的2.16%有所下降;收入对员工的比率的亚洲平均水平是33.85%,较2019年增加了11个基点。具体到排名,泰国和菲律宾银行的效率分别位列第一和第二,而中国台湾和日本则垫底。

存款基础及分行网络(银行的总存款以及分行数目来衡量存款基数及分行网络):《报告》显示,2020年底,亚洲地区银行业的平均存款为1125.8亿美元,与2019年底的966.1亿美元相比增长16.53%;亚洲地区银行业的平均分行数目在2020年底为1234家,与2019年底的1150家相比,增长了7.30%。其中,中国内地和印度银行业在存款基础及分行网络方面保持着明显的优势,分列前两位。

中国内地银行竞争力分化加剧

《报告》将排名前20名的亚洲银行归为“头部银行”,而这些“头部”银行收益、规模、风险、效率等指标存在明显的分化和差异,体现出各家银行各不相同的市场定位、经营理念和管理风格。

从测评结果来看,中国内地有10家“头部”银行,日本4家,印度3家,中国香港、泰国和新加坡各1家,其它没有。显然,中国内地的“头部”银行存在明显的竞争力优势。

其中,中国内地的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的综合竞争力排名位居亚洲银行前四位,呈现出大型银行“规模大,质量效率低”的典型特征;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处于“头部”的中间偏下位置,分别排名第10、15、16位,呈现出“高收益、高风险”的特征。此外,微众银行作为排行榜“头部”新贵,得益于疫情期间线上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其综合竞争力排名由上年的第26位大幅攀升至第18位,具有互联网银行“超高收益、超高风险和超小规模”的典型特征。

总览中国内地银行业,共有83家中国内地银行入选本次《报告》样本,除了6大国行和12家股份行外,还有48家城商行、13家农商行、2家民营银行,以及2家外资行。“从入选样本的类型结构分布可以看出,中国内地农商行、外资行和民营行净资产规模普遍偏小,其中农商行入选样本的比例不到1%。”《报告》指出。

而根据前述测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近年来中国内地银行业整体竞争力趋于下降。

对此,《报告》分析称,一方面,在原本具有优势的领域,优势在不断缩小。除资产规模外,收益、资产质量、效率和存款及网点等中国内地银行业原本保持优势的指标,2020年尽管对综合竞争力的贡献依然为正,但贡献度较上年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另一方面,在原本处于劣势的领域,劣势在不断扩大。除市场份额外,资本流动性、资本充足率等中国银行业相对落后的指标,2020年不仅对综合竞争力的贡献继续为负值,而且负面影响不同程度扩大。与2019年相比,2020年中国内地银行业综合竞争力得分下降了12.2%。“在中国内地,银行资产规模优势更多得益于经济健康增长,而收益、质量、效率、流动性等其他指标更多与自身内功相关。从这个角度来看,内地银行业出现的上述趋势令人担心。”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内地银行业近年来整体竞争力下降的同时,银行之间分化趋势也在加剧。“2021年,中国内地有83家银行参与测评,是2006年的5倍,2013年的2.5倍。同时,这一变化也可能是中国内地银行业竞争弱化的迹象,反映了市场权力逐渐向‘头部’集中的趋势,尾部竞争力不断下降。”《报告》指出。

(作者:家俊辉 编辑:马春园)

家俊辉

金融版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金融版记者,喜欢挖掘数字背后的故事,常驻广州,辐射湾区,放眼全国,欢迎交流啊!微信:jjh_991927(添加请注明来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