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亚洲保险业发展报告》发布:全球各大区域保险业表现分化 中国内地较好通过疫情考验

最保险李致鸿 2021-12-15 05:00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危机席卷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在夺去数百万生命的同时,对世界经济金融也造成了严重而深刻的冲击。

疫情也对全球保险行业的发展造成冲击。《2021亚洲保险业发展报告》显示,各国/地区经济衰退的负面收入效应降低了人们对保险服务的需求,居家隔离措施限制了保险业的线下展业。与此同时,一些国家/地区的央行将利率下调至有效利率下限,长期极低利率环境导致长期负债现值持续上升,对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也造成压力。

在此背景下,保险公司业务扩展明显放缓。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保费总额62870亿美元,与2019年相比下降1.3%,增速下降4.2%。分险种来看,疫情对寿险业的冲击更大。2020年,全球寿险保费收入为27974亿美元,较上年下降4.4%;而非寿险保费34896亿美元,实现1.5%的增长。

需要说明的是,为保持测评结果的连续性和可比性,同时考虑到相关数据可得性,《2021亚洲保险业发展报告》基本沿袭了之前采用的竞争力指标体系。但鉴于国内非寿险小规模公司发展如此迅速,且未来的发展潜力也是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今年指标体系中添加了发展潜力指标,以期能更准确评价亚洲主要经济体中保险公司的整体竞争能力。

中国内地保险业在疫情中表现尤为突出

全球各大区域保险业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的表现出现明显分化,这与当地疫情防控效果及宏观经济形势高度相关。

《2021亚洲保险业发展报告》显示,亚洲地区疫情防控最为得力,实体经济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恢复更为迅速。据世界银行数据,2020年,亚洲新兴经济体GDP仅下降0.9%,降幅比非洲、北美、欧盟、拉美加勒比地区分别低0.9、2.6、5.1、6.1个百分点。

得益于此,亚洲保险业整体表现也相对较好。2020年亚太地区保费收入虽然下降0.3%,但降幅较全球低1个百分点。其中,寿险下降2.1%,降幅低于北美和欧非中东;非寿险则增长3%,增速高于其他地区。

但需要注意的是,亚洲地区保险市场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各个经济体发育程度差异很大。其中,中国香港保险深度位居世界第一(2019年为20.8%),保险密度居世界第二(2020年为9746美元);而印度尼西亚2019年保险深度仅1.9%,保险密度只有75美元。

亚洲多个经济体中,中国内地保险业在疫情中的表现尤为突出。疫情暴发后,中国政府立即采取措施,在最短时间内遏制了疫情蔓延。到2020年下半年,中国内地疫情基本得到控制,政府工作重点转向恢复生产,出台了一系列助企纾困、激发活力的政策。2020年,中国GDP增长2.3%,虽然增幅较上年下降3.7个百分点,但仍旧是全球表现最好且唯一实现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在此背景下,中国内地保险业较好通过了疫情考验,主要指标都处于亚洲保险业前列,已成为全球保险市场的中坚力量。2020年中国内地保费增长率为6.1%,增幅比亚洲保险业高6.4个百分点。不过,尽管中国内地保险市场在疫情中依然保持高速增长,但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是衡量保险市场发育程度的重要指标。其中,保险深度是指一国/地区的全部保费收入与该国/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一国/地区的保险深度分值越高,则说明该国/地区保险市场发展程度越高和潜力越大。

保险公司头部集中效应比较明显

某种程度上,此次疫情相当于一场针对全球保险业的压力测试。理论上,在疫情应对中的表现可更准确地反映各经济体保险业真实的竞争力水平。

在此背景下,深入开展亚洲保险业竞争力研究,可为推动亚洲经济复苏以及保险业转型变革提供更科学的决策参考。基于这一目的,《2021亚洲保险业发展报告》利用Bureau van Dijk全球保险机构数据库,对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印度、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中国台湾、泰国十个亚洲主要经济体中具备一定资产规模的603家保险公司进行了竞争力测算和排序。综合考虑保险公司的市场规模、资本规模、盈利能力、资产流动性、风控能力、经营稳定性和发展潜力,构建竞争力指标,刻画不同保险公司的综合实力。

《2021亚洲保险业发展报告》显示,首先,从国家/地区层面来看,保险公司的头部集中效应比较明显。

具体而言,2021寿险公司十强中,中国内地5家入围,日本入围3家,中国香港和印尼各入围1家;在非寿险公司十强中,中国内地4家,日本4家,马来西亚和韩国各1家。综合亚洲50强、10强的数量和比例来看,中国内地、日本、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的保险业具有更高的市场集中程度,“头部”竞争力位居亚洲前列。

无论寿险还是非寿险,整体还是头部,中国内地保险公司都表现非常出色。值得提及的是,中国内地保险业尽管业绩表现优秀,但人均保险保障力度并不高。

其次,从险种来看,寿险业和非寿险业发展不完全同步。其中,寿险业,由于保险期限较长,产品设计更复杂、差异化更明显,多数投保人受限于保险认知,偏好购买品牌大、实力排名靠前的公司产品,使得强者恒强的局面较难打破。

非寿险业,保险时间期限较短,产品同质化严重,投保人更关注产品价格,市场竞争更为激烈,为新兴企业的崛起提供了机会。受此影响,非寿险公司每年竞争力排名变化较大。

此外,分测试指标来看,保险公司之间的差异更大。无论是寿险公司还是非寿险公司,市场规模、盈利能力、发展潜力测试结果差异都非常巨大,而资本金、流动性、风控能力以及经营稳定测试结果差异要小得多。

从分项指标测试结果的相关性来看,寿险市场上,保险公司的市场规模不仅与综合竞争力的相关性比非寿险市场更高,而且与资本金、盈利能力、流动性、风控能力等测试结果的正相关性也显著高于非寿险市场。

其中,寿险公司市场规模与盈利能力显著正相关,而非寿险公司的市场规模与盈利能力呈弱负相关。这意味着相对于寿险市场,非寿险市场上的新兴公司更容易突破市场规模限制,获得相对更高的综合竞争力排名。

数字化在保险价值链中价值凸显

总体上,中国内地保险业风险总体可控,偿付能力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中国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20年末,纳入偿付能力监管委员会审议的178家保险公司的实际资本为5.1万亿元,同比增长12.4%;最低资本为2.1万亿元,同比增长13%;净利润为3143亿元,同比增长1%;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46.3%,同比下降1.4%;平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34.3%,同比下降2.5%。人身险公司、财产险公司、再保险公司的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239.6%、277.9%和319.3%。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冲击将推动保险经营模式加速转变,给保险行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为应对疫情冲击,中国内地保险业加大了科技投入,数字化进程明显加快。保险公司普遍意识到保险科技在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才能更好拥抱下一个发展时代。

德勤《保险行业展望调查报告》显示,有79%的受访者认为,此次疫情凸显了公司数字化能力的薄弱和转型计划的不足。即便一些公司已经对业务转型计划作出了调整,仍有高达95%的受访者希望能够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以增强抗风险能力。

《2021亚洲保险业发展报告》指出,一方面,隔离和保持社交距离的措施使得数字化在保险价值链中的价值凸显。受限于疫情防控措施,保险公司无法继续传统经营模式,被迫转向远程办公,通过网络与客户进行互动,使得线上保险成为发展最迅速的业务模式。

另一方面,疫情增强民众风险意识,提升民众对保险价值的认知,引发保险产品的研发与创新。研究表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会推动公众增强对健康风险的保障意识。对中国内地保险机构来说,还要关注宏观环境和监管政策变化的影响。其中,寿险业务要特别重视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市场发展,非寿险业务要关注车险综合改革造成的车险业务萎缩。

(作者:李致鸿 编辑:马春园)

李致鸿

资深记者

专注金融保险领域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