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天新增确诊病例421例!被两条疫情传播链“缠绕”的浙江如何打赢这场歼灭战?

21新健康季媛媛 2021-12-17 19:42

自12月5日以来,到今天16时,浙江三地累计报告确诊病例421例、无症状感染者2例(不包括转为确诊病例的数量)。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季媛媛 上海报道 当前,浙江疫情防控情况引发全国关注。

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截至12月16日24时,全国本土确诊病例数新增56例,(浙江44例,其中绍兴市40例、杭州市2例、宁波市2例;陕西5例,其中西安市4例、延安市1例;内蒙古4例,均在呼伦贝尔市;广东2例,其中广州市1例、东莞市1例;四川1例,在成都市)。

今日下午5时,第九十一场浙江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举行。

据通报,自12月16日16时,到今天16时,浙江宁波、绍兴、杭州三地报告新增确诊病例79例(其中,宁波4例、绍兴75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例(在绍兴)。

自12月5日以来,到今天16时,浙江三地累计报告确诊病例421例、无症状感染者2例(不包括转为确诊病例的数量)。其中,宁波累计报告确诊病例68例;绍兴累计报告确诊病例329例、无症状感染者2例;杭州累计报告确诊病例24例。

从数据不难发现,浙江疫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复杂,特别是随着“两节”临近,浙江后续疫情防控压力巨大。

如何全面落细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牢牢把握疫情防控主动权,阻止疫情的进一步蔓延,已是当下最为急迫的任务。那么,此轮浙江三地疫情是如何引发的?其防控工作又会给各地带来哪些启示?

病毒隐匿传播形势严峻

据公开资料显示,浙江本轮疫情的传播最早开始于11月25日,因航空器被污染,上海新增3例本土病例。随后,杭州、徐州两地亦报告3例相关联的无症状感染者。上海20多家医院、沪杭多家高校、办公场所及社区被封闭管理。随后12月5日,宁波出现一例阳性感染者。之后,该确诊者轨迹显示,浙江疫情展现出了双链条传播的态势。

梳理浙江省公布的确诊病例行动轨迹不难发现,宁波镇海疫情属于独立分支。病例1陈某某于11月22日乘坐高铁从上海浦东返回宁波,12月5日核酸检测为阳性,家人、同事被感染。一位同事在艾灸馆又传染了多人,病毒至此扩散开来。而在绍兴上虞、杭州萧山两地的疫情则通过一场葬礼传播。由于一位外省确诊病例参加葬礼,20多位绍兴居民和杭州的吴某被传染。吴某返回杭州就餐时感染同事,病毒由此传播。

针对这一形势,12月16日下午,宁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宁波市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市疫情防控办常务副主任王仁元表示,当前宁波市疫情防控形势仍存在不确定性,一方面因为新冠病毒存在一定潜伏期,相关高风险地区的疫情风险还没有完全消除;另一方面,宁波市周边城市疫情形势复杂严峻,疫情输入的风险仍然较高。

“现在,宁波市疫情防控工作正处于关键阶段,不能有丝毫的麻痹松懈。下一步,宁波市将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始终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继续保持I级应急响应状态,重点加强对蛟川街道重点区域的管控措施,严防死守、集中攻坚,用最短时间坚决彻底打赢疫情防控歼灭战。” 王仁元表示。

此外,根据12月16日绍兴微信公众号发布的病例190至233的行动轨迹可以发现,不少人去过生鲜超市或菜市场这样的公共场合。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综合浙江三地疫情流调信息可以看出,跨省旅行感染者返回引发隐匿传播,并且,接触者又同时暴露于人员集中、流动性强的场所,成浙江此轮疫情迅猛发展的直接原因。“此次浙江疫情之所以会出现大规模传播,主要也是相关人员在流动性较强的场所进行传播后,相关管控措施稍微缓慢,如此导致疫情大规模蔓延。”该业内人士说道。

也是基于此传播情况,持续精准加强社会面管控成为一大方向。王仁元也强调,在第一时间发现和管控风险人员,严防疫情输入的风险。充分发挥医疗机构、药店等的“哨点”作用,严格落实对有发热、干咳、味觉嗅觉减退等“十大症状”就诊者的闭环管理要求。加强商场、超市、酒店、菜市场、交通场站、建筑工地、景区等重点场所防控工作。从严从紧控制人员非必要流动和聚集,严管会议、聚餐等聚集性活动,鼓励市外员工留甬过年,减少疫情传播的风险。

此外,据第九十一场浙江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指出,下一步,要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保持清醒头脑和战斗状态,按照防松懈、堵漏洞、补短板、提能力、严把关的工作要求,坚持应急处置与常态防控“两手抓”,全面落细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牢牢把握疫情防控主动权。

其中提到,要继续提升监测、流调、检测和隔离能力。严密疫情监测,扩大疫情监测范围和覆盖面。充分运用现代化的工具和手段,强化“三公”联动,迅速做好流调溯源,精准排摸密接、次密接人员,确保第一时间管控到位。做好重点区域、重点人员的核酸检测工作,应检尽检、能快则快。严格落实“硬核隔离”措施,按照有关标准加快扩充集中隔离容量,规范隔离场所内部管理,严防交叉感染。

严格落实属地、部门、单位和个人的疫情防控要求,进一步压实“四方”责任。强化“健康码”和行程卡联动核查,从严管好车站、码头、商场、景区等重点场所和重点部位,从紧控制会议活动、聚会活动和文娱活动,50人以上会议活动应制定疫情防控方案,并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弘扬节约风尚,提倡“喜事缓办、丧事简办、宴会不办”。进入商场超市、农贸市场等公共场所和人员密集空间,要做到“测温+亮码+戴口罩”。

目前,浙江全省已累计排查密接者22762人,次密接者38613人,均已落实管控措施。三地已累计开展核酸采检1436.12万人份,已出结果1324.75万人份,除上述感染者外,其他均为阴性。全省已累计纳入隔离管控640610人,其中集中隔离69337人,居家健康观察39884人,日常健康监测531389人。

疫情大规模传播后如何管控?

实际上,针对此轮疫情情况,12月17日凌晨,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宏在社交平台上也公开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在张文宏看来,当前是全球性最为艰难的时刻,是人类与病毒对抗相持最为困难的时候。世卫组织专家组会议共识,提出“当前还需要依赖广泛实施公共卫生限制措施,同时完成疫苗的加强接种,特别是未接种疫苗者需要一起加入到疫苗接种行列。

同时,“动态清零”能力是当前最为关键的公共卫生策略。“近期长三角、珠三角、西北地区频发德尔塔的散发与局部暴发病例,但是中国的动态清零策略已经被证实4周左右终能应对。即使是绍兴上虞,李兰娟院士提到目前的所有病例均在非常清晰的传播链上,我们跑赢病毒只是时间而已,无需恐慌。“张文宏称。

换言之,针对当下时不时出现的散发疫情情况,提高加强针的接种率将成为一大方向。“本人所在的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上海团队与北京团队已经完成了对中国的同源性与异源性第三针接种作用的第三方评估,研究结果已经与国际疫苗专家同行进行了充分沟通,完成国际同行评议后将会在新近正式公布,主要的研究证实,中国的第三针接种仍能保留对奥密克戎与德尔塔的中和作用,具备降低重症病例发生的潜力。中国后续的第三针疫苗优化接种策略在2021年将有望全面完成。”张文宏说道。

在此前举行的第二届大湾区(深圳)疫苗峰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就指出,推动免疫保护将成趋势。“但是,现在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要加强对老年人,特别是对70岁以上的老人接种。”钟南山院士强调,“无论是全病毒灭活疫苗或mRNA疫苗,一个疗程后半年体液免疫功能均明显下降,这也是为什么在以色列等国家,就算用了mRNA疫苗,过了半年以后感染又会增加。为此,各国也正在讨论如何加强免疫。”

根据公开资料,智利卫生部在10月7日发布的真实统计数据也显示,在进行第三针加强免疫后,对有症状的病例保护效果从56%提升到80%;对住院病例的保护效果也从84%提高到了88%。

此外,中国工程院院士董晨也指出,在实际人群中,绝大多数感染人群是无症状或者轻症,也有一部分会变成重症,这就说明人群对于病毒的反应是不均一的,根据这一点,我们还是需要重点对病毒更为敏感的人群建立免疫保护措施。“基于这一点,也对我们接下来鉴定疫苗引起的免疫保护具有重要的提醒作用,所以,可能未来比较关键的就是如何对易感人群选择性地进行免疫保护。”董晨院士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需要不断地通过疫苗的接种和加强,提升我们的群体的免疫力。同时,也要通过公共政策行之有效的管控避免疫情大流行。

(作者:季媛媛 编辑:徐旭)

季媛媛

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