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PE”死灰复燃背后: 相关部门从严深入整治 财商教育助力甄别真伪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陈植 上海报道
2021-12-23 20:52


随着中国IPO注册制持续推进与众多高科技企业陆续上市,今年以来国内 PE募投市场显得格外火热。

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募资总规模同比增长50%,新募基金数量同比上升87.2%。强劲的募资额度还推动企业股权投资再度活跃——今年前三季度中国PE机构总投资额超过1万亿元,投资案例数和总投资金额同比涨幅均超过70%。 

随着股权投资募资投资再度活跃,伪PE产品再度蠢蠢欲动。

多位创投机构人士向记者透露,近期他们前往某些二三线城市做PE产品募资路演时,又被当地金融监管部门当成“P2P产品”从严监管。究其原因,当地部分民间投资机构发起设立伪PE产品,要么标榜自己有资源突击买入即将登陆北交所的pre-ipo项目获取丰厚利益,但实际上相关投资资金被挪用到房地产融资项目;要么将这类股权投资基金产品包装成“年化收益逾10%的固定产品”销售,但相关资金悉数被纳入公司资金池业务。

“这类伪PE产品在三四线城市相当活跃,甚至部分民间资本发起的伪PE产品,个人投资门槛仅有10万-30万,远远低于合格投资者的准入标准,但他们标榜此举是通过金融创新降低投资者参与PE投资的准入门槛,以便更多人分享企业IPO与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成果。”一位创投机构合伙人向记者感慨说。这令他们在某些城市的募资路演,突然会遭遇地方金融监管部门的从严询问,他们也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时间证明自己属于合规运营的创投机构。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伪PE产品再度兴起,监管部门出台多项监管措施进行遏制。

12月13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强调, 要稳妥化解债券违约风险,对“伪私募”“伪金交所”等风险深入开展整治。

此前,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加强私募投资基金监管的若干规定》明确列出“十不得”禁止性要求,其中包括私募基金及其销售机构不得夸大、片面宣传私募基金,包括使用安全、保本、零风险、收益有保障、高收益、本金无忧等可能导致投资者不能准确认识私募基金风险的表述,或向投资者宣传预期收益率、目标收益率、基准收益率等类似表述等。

“事实上,这些监管措施对遏制伪PE、伪私募现象蔓延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一位地方金融监管部门人士向记者透露。但他们发现,要让民众准确甄别PE产品真伪,仍面临不小的挑战。

近期,他所在的地方金融监管部门接到不少投资者投诉,抱怨多款“PE产品”本金利息兑付违约。经相关部门调查发现,这些投资产品都是伪PE产品,其具有三大特点,一是民间投资机构自行发起的“自融”产品;二是部分民间资本为了推销伪PE产品,虚构大量独角兽企业项目作为拟Pre-IPO投资项目,募集资金则悉数挪用至房地产融资项目;三是部分股权投资类产品投资门槛只有10万-20万元,明显属于伪PE产品,且融资方都是产品发起机构关联机构,并以明股实债方式募集资金,存在明显的资金池操作迹象。

记者还获悉,随着监管部门对伪PE、伪私募产品的打击力度日益增强,部分民间资本干脆另辟蹊径——他们不再发起所谓的PE产品,而是设立PE FOF品,以分散投资与降低投资准入门槛等名义,继续虚构大量优质股权投资项目,以风险兜底等名义变相开展借新还旧、资金池、明股实债等违规投资业务。

在业内人士看来,除了监管部门持续加强对“伪私募、伪PE产品”的从严打击,普及民众财商教育——让更多民众正确甄别PE产品真伪,同样显得极其重要。

一位财商教育机构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今年以来他们遇到不少投资者咨询,能否投资年化固定收益超15%的PE产品,当时他们直接提醒要注意这类产品很可能是“伪PE”。

“这让我们意识到普及财商教育的另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帮助广大投资者甄别PE产品真伪,提醒投资者如何避免掉入伪PE、伪私募的投资陷阱。”他指出。随着全民理财意识的迅速提升,越来越多投资者更愿选择高收益产品,但如何让他们识别其背后的投资风险,尤其是伪PE、伪私募所存在的欺诈风险,俨然是一大挑战。

记者多方了解到,目前行业头部财商教育机构已在财商教育课程里加入甄别PE产品真伪的技巧,包括教会投资者如何识别真正合规操作的PE产品,首先,PE产品属于非保本投资产品,任何带有固定收益给予性质的PE产品,都是伪PE产品;其次,PE产品的实际投资门槛很高,至少超过100万——任何投资门槛在百万以下的PE产品,投资者都要留心伪PE风险;第三,PE产品的投资回报有其特殊性,通常情况下,PE产品存续期一般在5-7年,最初2-3年都在投入期,未必有项目回报;只有基金运作3-4年后,才会陆续看到项目退出回报,因此标榜能快速让投资者获利的PE产品,也可能是伪PE产品。

多位财商教育机构人士指出,此举在一些城市已取得不错的效果,比如很多二、三线城市投资者一看到具有固定收益给付性质的股权投资类产品,就认定它们属于伪PE产品拒绝投资;此外,越来越多投资者知道真正的PE投资门槛超过百万,若理财机构喊出“数万元投资优质项目股权”,他们也能很快意识到这属于伪PE产品。

“目前,我们还打算更进一步,为高净值投资者提供专业的PE 产品投资诀窍,教会他们如何甄别优秀PE机构。”上述财商教育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往一些高净值投资者主要看PE机构以往业绩作为投资决策重要依据,如今他们会提醒这些投资者还要关注PE机构的投资策略连续性与成熟度,以及团队稳定性,对投资项目的增值服务能力等。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财商教育在协助民众甄别PE产品真伪方面所起到的新推动作用,也令部分创投机构看到财商教育这个赛道的新投资机会。

“我们内部一直看好中国财商教育这个赛道的发展前景。因为中国民众缺乏足够完善全面的理财知识与专业理财技巧,需要市场化运营机构赋能他们提升理财能力,且随着中国金融市场持续发展,越来越多新型理财产品与金融服务工具不断涌现,民众对财商教育的需求(尤其是对新产品投资风险的甄别)将是长期的。”一位创投机构投资总监向记者表示。但鉴于当前财商教育行业在发展初期存在着某些乱象,他们更愿等到行业实现规范良性发展,行业头部企业通过优胜劣汰脱颖而出时,再开展相应的股权投资。

多位财商教育业内人士直言,鉴于财商教育在帮助民众识别伪PE伪私募产品、持续提升理财技能等方面的良好推动作用,相关部门应尽快完善财商教育领域的监管体系——首先,市场监管部门、金融监管部门、网信监管部门等部门应联合执法,一方面督促财商教育平台落实自我平台监管职责,另一方面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监管科技手段,对财商教育平台各项业务操作流程实施全面监管、实时监管,线上线下相结合全方位监管;其次,相关部门可以尝试对财商教育机构资质开展备案或审核,明确后者的课程内容设置、师资信息公示、教学行为规范、投诉举报机制等操作必须达到监管要求,要求相关从业人员充分了解金融业务相关法律法规,拥有金融、财务等知识和技能,最大限度实现合规操作运营。

“此外,财商教育机构绝不能以财商教育名义涉足推介PE产品等投顾业务,更不能通过委托投资PE产品等方式触碰用户投资款,真正落实财商教育行业的教育属性。”前述财商教育平台负责人直言。


(作者:陈植 编辑:林坤)

陈植

高级记者

长期关注全球宏观经济,私募股权,外汇期货,金融科技与产融结合。邮箱:chenzhi@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