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丨适度加大基建投资,促进需求改善和经济平稳增长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1-12-24 05:00

“适度”意味着不能过度投资、重复建设,“超前”意味着要进行前瞻性的基础设施布局,更多地投向未来重点发展的新兴领域。

△来源:南财音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意味着2022年基建投资力度将加大。为什么现在提出适度加大基建投资力度?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存在经济下行风险。这就需要适度加大基建投资,促进需求改善和经济平稳增长。二是2021年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缓慢,显著低于预期。在三大类投资中,基建投资增速是最低的一项。1-11月基建投资(不含电力)增长0.5%,如果算上电力的基建投资增速仅为-0.17%,出现不增反降的情况;1-11月制造业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分别增长了13.7%、6%,都大幅高于基建投资增速。

2022年政策对基建投资的支持力度将加大,首先表现在资金来源有保障。2021年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中,超过1万亿元的额度将结余到2022年落地实施。同时,预计2022年新增专项债将超过3.5万亿,发行进度也将适度提前。按照此前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授权,2022年可提前下达的专项债最高额度为2.19万亿,将促进基建投资增速回升。此外,还将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有稳定收入的基建项目将向民间资本开放,激发市场主体的投资活力。

即便如此,并不意味着将大搞基建,也不会把基建投资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权宜之举。基建投资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一环,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除了短期促进需求扩张以外,当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更多的是立足于长远发展。这从“适度”和“超前”两个关键词中得以体现。

“适度”意味着不能过度投资、重复建设,而是要综合考虑实际需求和地方财力物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过去,我国普遍存在为了追求GDP增长而过度投资建设的情况,超出了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导致了资源浪费和投资效率下降。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不能继续盲目追求规模扩张,以免再次引起产能过剩,将有悖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这就要在投资立项之前充分做好调研判断,确定好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之后的应用场景、市场需求、投资回报周期等。

过去,不少地方通过城投平台大举融资,导致部分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较重。现阶段开展基建投资的前提是要综合考虑财力物力,不能大搞基建重蹈覆辙,而是稳扎稳打“适度”投资,坚决遏制债务风险扩大。在基建投资过程中,要履行好宏观调控与风险防控的责任,平衡好经济增长与债务压力之间的关系。

“超前”意味着要进行前瞻性的基础设施布局,更多地投向未来重点发展的新兴领域,而不是过去搞的传统基建。宏观调控政策更加注重跨周期和逆周期有机结合,超前开展基建投资,既能起到逆周期托底经济的作用,也能促进未来经济高质量增长,较好地起到跨周期调节的作用。基于此,对于2022年基建投资的重点领域,主要有两方面值得期待。

一是“十四五”重点建设项目集中落地。2022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之年,国家发改委明确了要推进“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将会有大量基建项目规划落地实施。除了重大交通、物流、水利工程、生态环境等基建项目以外,还涉及养老托育、文旅体育、能源生产储销保障体系、粮食生产储备设施等基建项目,远远超出传统“铁公基”的范畴。为了防止基建项目“一窝蜂”“一阵风”,将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加强重大项目储备,有序推进项目建设实施,形成“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的良性循环。

二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基建加快落地。绿色经济是未来基建投资的重点方向,中长期投资需求空间很大。目前我国能源结构中火力发电超过70%,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加快推进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为了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将加快推进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基础设施建设。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医疗、养老、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存在巨大缺口,相应的投资力度将持续加大。

(编辑:陆跃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