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丨短期不确定性不会改变外贸稳定发展趋势
中国应充分利用包括RCEP在内多边贸易体系,提升外贸产业价值链,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并提升国内技术能力,以一方面保障产业链安全,另一方面实现外贸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来源:南财音频
日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跨周期调节措施,推动外贸稳定发展,并部署做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后实施工作。会议指出,今年中国进出口快速增长,为稳定经济增长做出重要贡献,但当前外贸面临不确定不稳定不平衡因素增多,应进一步扩大开放,针对困难挑战推出应对举措,做好跨周期调节,助企纾困,特别是扶持中小微企业,努力保订单、稳预期,促进外贸平稳发展。
虽然对外贸易面临着种种挑战与不确定性,但借助即将推出的一系列措施,如加强对进出口的政策支持、进一步鼓励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发展、加强对企业的配套服务、缓解国际物流压力、支持地方政府积极开展贸易调整援助工作等,外贸形势在2022年保持稳定是可期的。回顾近期的成绩有助于我们保持乐观:今年以来,在国际上保护主义抬头和全球疫情弥漫的背景之下,从1月到10月,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货物进出口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贸易结构持续优化。这也说明,中国外贸的长期稳定发展趋势并未改变。
但未来一年外贸或将面临一系列宏观风险:全球疫情形势起伏不定,尤其是最近的奥密克戎变异毒株使各国抗疫形势进一步复杂化,各国可能出台的封锁与旅行限制等防疫措施或给外贸造成冲击,疫情还可能造成一些国家出台新的贸易保护措施;全球经济复苏动力减弱,尤其是考虑到各国应对疫情的能力存在差异,多数发展中国家存在政策支持有限和内需低迷等困难,并可能面临资本外流和货币贬值风险,各国经济复苏分化趋势可能加剧;一些处在全球供应链关键节点上的国家和地区可能受疫情暴发影响,恶化目前已存在的供应链紊乱问题;发达经济体的政策调整可能产生外溢风险,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经济体或将延续超宽松宏观政策,助推全球资产价格上行,金融市场表现与实体经济可能进一步背离,这将导致资本市场动荡、债务风险上升。
但中国国内疫情防控和各项经济政策措施积极有效,国内经济运行基本面稳健,制造业景气回升。同时全球供给缺口依然存在,中国作为首先从疫情中恢复和正常复产复工的国家,具备突出的产能优势,虽然对欧美的出口可能面临一些压力,但对东南亚等地区的出口份额有望维持。这些积极因素有望对冲上述风险。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生效也为外贸提供了契机。RCEP生效后,区域内90%以上的货物贸易最终会实现零关税,不仅将显著拉动区域整体的经济、贸易和投资增长,对全球贸易和福利增长也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而且RCEP有望提高中国出口和进口的增量,并给一系列产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除RCEP之外,中国应充分利用多边贸易体系,提升外贸产业价值链,充分发挥在纺织、机电等行业的比较优势,并提升国内技术能力,以一方面保障产业链安全,另一方面实现外贸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稳外贸离不开政策的支持。2020年,针对外贸企业面临的订单取消、生产停滞、物流不畅、融资困难等挑战,相关部门出台一系列稳外贸措施取得显著成效,这为应对未来挑战提供了有益经验。在延续已有良好做法的基础上,还应及时调整政策着力点,比如创新发展供应链金融,进一步细化结构性宽松的信贷政策,加强对中小企业的结构性支持,为中小微外贸企业提供物权或债券融资服务,同时支持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或平台创新发展,建立包括商务、财政、海关、税务、外汇管理、金融机构等部门和机构在内的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动态监管与服务。
总体上,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中国产业体系完整,配套能力强,企业能够灵活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出口有望保持快速增长。借助企业自身的调整和创新,以及政策的积极支持,外贸企业的韧性和活力将不断增强,新业态和新模式将加快发展,形成新的增长点,为外贸形势撑开一片乐观的蓝天。
(编辑:陆跃玲)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