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克用:多元化养老金融产品体系初步形成 国民养老财富储备需求逐步显现

21世纪经济报道 李愿 北京报道
2021-12-29 05:00

“相关政策细节即将出台,我们也都翘首以盼,希望可以尽快开始积累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面对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加快建设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刻不容缓。”

在社会老龄化压力下,近两年来,国家陆续出台政策支持养老产业、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

近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并指出要抓紧明确实施办法、财税政策、金融产品规则等,让老百姓看得明白、搞得懂、好操作,让参与各方有章可循、制度运行可监测可检验。

“相关政策细节即将出台,我们也都翘首以盼,希望可以尽快开始积累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面对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加快建设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刻不容缓。”日前,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特聘教授董克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指出,并建议监管部门、行业协会、金融机构以及基础教育部门等多主体共同作用,提高公众的养老金融储备意识,提高第三支柱的参与意愿。

董克用表示,在一系列养老金融支持政策的引导下,各类金融机构都在不断探索,初步形成了满足国民养老财富储备需求的多元化养老金融产品体系,为养老财富积累提供了丰富的选择空间,目前仍需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金融政策,系统推动我国养老服务金融健康发展。如,进一步加强养老服务金融的监管政策,维护养老金融参与者的合法权益,提高国民参与养老金融的信心。

董克用。资料图

养老产业将迎来大发展时期

《21世纪》:养老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11月下旬,中共中央、国务院曾发布了《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为应对老龄化做了全面的部署,你认为《意见》有哪些亮点,将解决当前养老事业发展中的哪些问题?

董克用:《意见》出台了一揽子举措,着力解决老年人的“急难愁盼”问题,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本人认真学习了这个文件,结合工作的特点,主要讲三点体会:

一是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期望寿命延长的表现,是社会进步的结果。《意见》中明确提出“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我们应当以积极的态度面对长寿时代的到来,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为老人的多元需求做好准备,要充分发挥政府、市场、个人等多方作用,积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提供多元化产品和服务。

二是养老产业在我国将迎来大发展时期。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占到人口总数的13.5%,这比原来预想的要高。由于人口结构等原因,在今后二三十年之内,这个比率会迅速上升至30%左右,届时“三人行”中必有一位老人。

我国正面临着全世界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老龄化,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央和地方政府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和推动养老产业发展。《意见》中提出要从创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进一步规范发展机构养老、建立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制度、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等方面健全养老服务体系。随着60后逐渐步入老年期,也会产生新的更加多元化的养老需求。由此可以预期,养老产业会迎来大发展的新时期。

三是养老产业发展离不开金融的助力。《意见》中提出要“完善支持政策体系,统筹推进老龄产业发展”。养老产业不同于一般产业,具有前期投入大、资金回收期长的特点,需要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不是仅靠市场自发就能够满足各类需求。政府需要出台产业政策,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金融机构也应该创新融资方式和渠道,为养老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资金渠道。

国民养老财富储备需求逐步显现

《21世纪》:关注养老金融问题多年,也组织发布了多年的养老金融发展报告,你怎么评价目前的养老金融发展情况,有哪些亮点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董克用:人口老龄化是我国将要长期面临的严峻挑战,应对人口老龄化离不开金融的媒介融通作用,由此诞生了养老金融这一领域。

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连续6年推出了《中国养老金融发展报告》,也就是养老金融蓝皮书,主要关注养老金融行业年度发展情况和趋势,希望能够推动社会各界共同关注我国养老金融事业,并积极参与和探索我国养老金融的发展道路。

我们提出,养老金融指的是为了应对老龄化挑战,围绕着社会成员的各种养老需求所进行的金融活动的总和,包括三个部分,即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养老产业金融。

第一,养老金金融指的是为储备制度化的养老金进行的一系列金融活动,由养老金制度安排和养老金资产管理两个部分组成,目标是通过制度安排积累养老资产,实现保值增值。

目前在政府和市场通力合作的背景下,我国多支柱养老金体系快速发展,养老金基金的规模稳步增加,截至2020年底,各类养老金累积规模合计已超10万亿元人民币。同时,各类养老金投资收益稳中向好,均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收益率,年金投资策略也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但在养老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其资产管理能力仍需进一步提升,其制度设计也有待完善,尤其是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政策细节还待落地。

第二,养老服务金融指的是除制度化的养老金以外,社会成员为了满足自身养老需求所采取的财富积累、消费及其他衍生的一系列金融活动,包括工作期的养老财富积累和退休期的养老财富消费两个阶段,其本质是通过参与金融活动来满足人们多元化的养老需求。

在最新一期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民众对于养老财富储备的需求逐步显现,养老财富消费产业也受到重视,银行、基金、保险等各个行业都在广泛探索,养老服务金融也得到了稳步发展。但是,它的发展也面临着供需双方的制约,一方面,民众养老金融素养还是相对有限,投资风险偏好较为保守,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资产的保值增值,需要进一步加强养老金融教育;另一方面,目前各类养老金融产业同质化严重,难以满足未来多样化、个性化的养老需求,各行业应当积极创新多元化的养老金融产品。

第三,养老产业金融则指的是为与养老相关产业提供投融资支持的金融活动,其对象是养老产业,目标是满足养老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投融资需求。

作为大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养老产业资本热度仍在不断升高。同时,银行业开始关注健康养老企业融资难问题,通过延长贷款年限、增加担保等方式,扩展养老产业债券融资市场。以国开行为代表的政策性银行稳健进入,重点支持重资产养老项目;以中国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创新模式,多举措支持养老企业。然而,资本端的短期回报压力与养老产业长盈利周期依旧存在着矛盾,这也使得养老产业的主体产业养老服务业难以得到金融界的有力支持。

加快建设第三支柱刻不容缓

《21世纪》:在养老金金融方面,我国第一支柱、第二支柱、第三支柱发展存在不平衡的问题,主要原因有哪些?在共同富裕目标下,下一步发展第二支柱、第三支柱的政策着力点应该在哪里?

董克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初步搭建了三支柱的养老金制度框架,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是,目前我国三支柱养老金发展确实存在不平衡的问题,我国养老金体系以第一支柱为主,“一支独大”,第二支柱占比很小,覆盖率低,第三支柱试点工作也开展得不尽如人意。

目前,我国第一支柱公共养老金覆盖人群已经超过10亿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保值增值效果良好。然而,在人口迅速老龄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第一支柱采用的现收现付模式制度压力逐步增大,去年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当年收支出现6925亿元缺口,并首次动用储备基金。

从长期看,仅仅依靠第一支柱,难以实现养老金制度所希望达到的全覆盖、充足性、可持续的目标。所以,为了缓解第一支柱的压力,需要建立多支柱的养老金体系,大力发展以完全积累制为特点的第二支柱职业养老金和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

我国第二支柱包括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企业年金是企业自主建立的,截至2020年末,我国企业年金的积累规模为22497亿元,相比于2019年增加了4512亿元,企业年金的企业数和参保职工数都有一定的增长。但是从2020年的数据来看,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数量占全国企业法人单位数量的比例约为0.46%,而企业年金的参保人数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总人数的8.17%。虽然企业年金近年来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覆盖面依然有限。从政策上来说,可以考虑借鉴英国等国家的“自动加入”的政策和机制,加快扩大企业年金覆盖面。

在第三支柱方面,2018年在上海市、福建省和苏州工业园区开展了个人税收递延商业养老保险试点,这是我国第三支柱养老金的一次尝试,但试点效果并不理想,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今年年初,人社部提出要建立“以账户制为基础、个人自愿参加、国家财政从税收上给予支持,资金形成市场化投资运营”的个人养老金制度。12月1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完善制度设计,合理划分国家、单位、个人的养老责任,为个人积累养老金提供制度保障”等内容,相关政策细节即将出台,我们也都翘首以盼,希望可以尽快开始积累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面对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加快建设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刻不容缓。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一是要从税优政策扩展为财税政策,加强其普惠性,提高产品的吸引力,提高百姓的参与度;二是要以个人账户为基础,建立个人养老金的特别账户,将来还可以打通与第二支柱、公积金等各渠道的联系,提高第三支柱操作的便捷性;三是鼓励银行、基金、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创新多元化的优质产品,为满足养老需求提供多种选择;四是重视公共平台的建设,调动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重视网络在平台建设中的作用;五是积极开展养老金融教育,根据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在2019年、2020年开展的《中国养老金融调查报告》,目前公众养老金融素养存在一定欠缺,投资风险偏保守,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养老金的保值增值。所以,建议监管部门、行业协会、金融机构以及基础教育部门等多主体共同作用,提高公众的养老金融储备意识,提高第三支柱的参与意愿。

养老服务金融政策需进一步完善

《21世纪》:养老服务金融是养老金融的重要内容,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目前整体情况如何,还有哪些差距?对于机构开发老年人健康保险、理财、基金等产品方面,您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董克用:在一系列养老金融支持政策的引导下,各类金融机构都在不断探索,初步形成了满足国民养老财富储备需求的多元化养老金融产品体系,为养老财富积累提供了丰富的选择空间。

当然,目前仍需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金融政策,系统推动我国养老服务金融健康发展。第一,应针对现有的各行业的养老服务金融政策提供一些配套的产品开发指引,为金融机构养老服务金融产品的开发提供支持和引导;第二,要完善相关的配套支持政策,比如税收优惠政策、风险承受能力鉴别等;第三,还应进一步加强养老服务金融的监管政策,维护养老金融参与者的合法权益,提高国民参与养老金融的信心。

由于经济水平以及风险认知差异,我国不同群体对于养老金融产品的需求和偏好呈现出不同的特征。金融机构应通过不同渠道随时跟踪了解广大居民的养老金融投资偏好,创新养老金融产品,满足不同群体的养老需求,从而提高养老金融投资的参与意愿。

一方面,金融机构可以充分利用多渠道进行广泛调研,了解不同群体对养老服务金融的不同需求,创新合适的金融产品并实时迭代更新;另一方面,探索与其他行业比如养老服务行业等进行合作,由单一产品向综合化产品方案转变,更好地契合养老服务金融需求;此外,开发以“养老”为目标的金融产品,长钱长投,区别于市场上其他的金融产品,实现差异化。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支付的普及,大大提高了国民获取金融服务的便利性,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官方网站、网上银行、手机APP、第三方平台等互联网平台,提供丰富多样的金融产品,普及金融理财知识,同时也降低了金融机构的成本,有效扩大客户群体。养老服务金融将与互联网、大数据等金融科技紧密结合,开发智能投顾等新的业务模式和服务模式,进一步提升养老服务金融的发展速度。总体来看,在一系列金融科技的推动下,养老服务金融发展速度将获得进一步提升。

《21世纪》:“未老将老”人群未来也会面临着养老的问题,对于这部分人群,应该如何提前规划好养老,相关机构应该如何提前做好这部分人群的养老服务?

董克用:发展积累型养老金重点就是在中青年,但是,让本不富裕的年轻一代每月存一些钱用于养老,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养老金的未来,养老金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持久战不是速决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同时,积累和投资都是有风险的,但是,面对人口老龄化挑战,不积累不投资的风险更大。所以,还是呼吁大家能够充分意识到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提前做好养老储备,提前规划,应对长寿风险。

积极应对老龄化,需要政府、机构、个人等多方的共同努力。目前,我国国民已经有了较为强烈的养老金融储备意愿,但是不同的群体对于养老金融产品的需求和偏好呈现不同的特征。金融机构应该基于这些不同的需求,创新开发多元化的养老金融产品,同时确保其养老金融属性和操作便捷性,为百姓提供长期稳定的养老财富储备。同时,金融机构应该在政府等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其渠道优势,进一步开展养老金融教育工作。

(作者:李愿 编辑:李伊琳)

李愿

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金融版记者,重点报道监管、银行业新闻,欢迎沟通、交流,微信:liyuan25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