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终观察丨“曙光”初现:新冠病毒正走向终结 全球经济在不平衡中艰难复苏

21世纪经济报道 21财经APP 施诗 上海报道
2021-12-30 20:01

专家们认为,全球已经看到抗疫胜利的曙光。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施诗上海报道 

10,13,2.8亿。

10是获得世界卫生组织紧急使用授权(EUL)的新冠疫苗数,13是世界卫生组织已经用于命名新冠病毒变异毒株的希腊字母个数,2.8亿是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数。

尽管新冠疫苗问世已经一年有余,但是全球新冠疫情仍未结束。2021年,全球一边努力抗疫,一边艰难重启。面对新冠疫情的不断反复,封锁还是解封,成为摆在各国政府面前一道难题。多位受访公卫专家认为,全球无需采取统一的防疫策略,符合各国国情即可。

展望2022年,全球仍面临疫苗分发不平等、经济复苏不平衡等问题。不过,专家们认为,全球已经看到抗疫胜利的曙光。 

新冠疫情“寒冬”已过

Alpha,Beta,Delta,Gamma,Omicron…自新冠病毒大流行发生以来,新冠病毒不断变异。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胡善联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回忆道,从全球形势来看,自新冠病毒大流行暴发以来,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称全球已经出现四波疫情,“每波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持续约四个月。四个月左右一个高峰,目前正处于第四波疫情的峰值。”

2020年9月,Alpha变异毒株在英国肯特首次被发现,该毒株传染性比原始新冠病毒高30%-40%,引发了英国的第二波疫情。此后,2021年初,Alpha变异毒株蔓延至欧洲、北美洲以及世界其他地区,导致全球范围内出现新一波疫情。

虽然命名在后,但Beta变异毒株早于Alpha出现。2020年5月,Beta在南非被发现,并迅速在该国蔓延。不过,Beta在全球范围内影响较小,未引发大规模的疫情。

Gamma变异毒株源于南美洲,于2020年11月被发现,是南美地区新冠肺炎病例主要感染的变异毒株。研究表明,Gamma的传染性是原始新冠病毒的1.7至2.4倍。

Delta变异毒株是Omicron变异毒株出现之前席卷全球的主要变异毒株,于2020年10月在印度首次被发现。Delta的传染性比Alpha高逾60%,并比原始新冠病毒高两倍。同时,Delta变异毒株感染者的病毒载量是原始新冠病毒感染者的1260倍,并存在部分免疫逃避的现象。

当Delta仍在全球范围内蔓延时,Omicron变异毒株于2021年11月在南非首次被发现。与Delta变异毒株相比,Omicron变异毒株的刺突蛋白上有多达32个突变,是Delta变异毒株的两倍。更重要的是,受体结合区域——病毒与体内细胞接触的部分——有10个突变,远远多于Delta变异毒株的两个突变。

据世界卫生组织官员介绍,Omicron变异毒株似乎更善于避开一些新冠病毒疫苗产生的抗体,但也有其他形式的免疫可预防感染。

世界卫生组织首席科学家Soumya Swaminathan表示,Omicron变异毒株成功地避开了一些免疫反应,但不认为所有疫苗都完全无效。

胡善联向记者指出,总体而言,全球范围内96%的感染病例仍为感染Delta变异毒株,Omicron约占1.5%。虽然Omicron变异毒株的传染性更强,但Delta仍是主要流行的变异毒株。

不过,世界卫生组织专家Abdi Mahamud指出:“尽管我们看到中和抗体的减少,但几乎所有的数据都显示T细胞完好无损,这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教授、病毒专家金冬雁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没必要对Omicron变异毒株感到恐慌。以欧美多国为例,虽然感染Omicron变异毒株的新增确诊病例不断上升,但是住院率和死亡率均低于Delta变异毒株。因此,各国政府沉着应对,在疫情防控与经济运行之间找到平衡点。这说明Omicron变异毒株与正常的季节性流感非常相似。”

金冬雁向记者补充称,流感化意味着新冠病毒对民众的生活秩序与社会经济运行的影响正在减少。“我们不会对普通流感的暴发而采取封城、停工停产等严格的防控措施。从科学上而言,没有理由对 Omicron变异毒株恐慌。新冠病毒正在走向终结。”

在Omicron变异毒株的影响之下,全球抗疫之路将迈入第三个年头。公卫专家认为,新冠疫情的“至暗时刻”已经过去,即将看到曙光。

当地时间12月20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强调,“2022年我们必须终止新冠肺炎大流行。所有国家需要投资预防未来这种规模的灾难,并加快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认为,“这个冬季和春节我们将和国际社会一起度过最后一个寒冷的冬季。”他相信,人类“终会守得云开见月明”,迎来对抗疫情的最终胜利。

胡善联向记者表示,一般而言,从病毒的进化角度来看,新冠病毒肯定是要变异,特别是呼吸道的病毒,未来会否出现新的疫情仍不确定,但是新冠病毒的毒性在变异中正逐渐下降。

金冬雁认为,随着新冠病毒致病率下降,新冠病毒越来越像引发普通感冒的四种普通冠状病毒。“这是向好的发展趋势。我们希望在未来一年不只是终结全球新冠病毒大流行的开始,而是能够彻底终结新冠病毒大流行,迎来后疫情时代的新篇章。”

防疫政策须符合国情 

疫情起伏反复,令不少国家和地区在重启经济与防疫政策之间摇摆不定。

2021年,美国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 死亡病例数均居世界之首。美国出现“抗疫政治化”的局面,各州之间疫苗接种率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路线,如共和党领导的佛罗里达州和南达科他州的州长们拒绝实施封锁,反对强制戴口罩等防疫措施。不过,随着接种率的提高,美国总统拜登于11月8日重新打开国门,解除所有已接种新冠疫苗外国旅客的入境限制,海陆空各种入境方式全适用。

欧洲是美国解除旅行限制的地区之一,其防疫政策备受争议。当疫情反弹时,法国、德国等均收紧防疫政策,如限制旅行、强制在公共场合戴口罩等;当疫情缓和时,政府就急于解封,放松限制。

英国“左右摇摆”的态度更为明显。2020年3月,英国提出了“全民免疫”方案,然而政府在当月20日突然收紧了防疫政策,下令即刻关闭全国所有酒吧、餐厅、咖啡厅,还宣布了为期3周的“居家令”、关闭全英学校等举措,并且之前的“建议”均变成“强制”。此后,英国多次采取封锁措施。2021年1月,英国启动第三轮新冠肺炎疫情封锁措施,要求民众待在家中,呼吁在大规模接种疫苗之前,在全国范围采取最后一次重大行动来控制病毒。如今,尽管omicron变异毒株在英国蔓延,但政府并未出台相关防疫措施,选择与病毒共存。

中国则采取“动态清零”的模式。胡善联向记者表示,“动态清零”是我国目前比较好的战术。“全球范围内都认为这战术是比较有效果的。相对来讲,能够减少一个国家的经济损失。”

胡善联介绍称,这个防疫策略简称为PHSM,即公共卫生和社会措施,强调抗疫不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还需要社会各行各业的配合。

张文宏认为,目前中国的“动态清零”防控政策为大家赢来了非常好的战略空间。“这个时间为我们建立免疫策略提供了非常好的战略机遇期。”

金冬雁对记者指出,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幅员辽阔、医疗资源不均衡,因此目前采取“动态清零”较为合适。各国应从各自实际出发制定防疫政策,并尊重、谅解他国政策。实现终结疫情的目标需要国际组织、各国领导人达成共识,采取协同的行动,落实防疫政策。

胡善联也强调,这一策略更适合中国国情,其它国家若要照搬难度较大,只能通过接种疫苗以达到群体免疫,进而控制疫情。 

全球应携手解决不平等问题

尽管新冠疫情迎来曙光,但是全球抗疫仍存在不少问题。终结新冠疫情,接种疫苗是关键。回顾2021年的疫情,金冬雁表示,“随着疫苗的使用,群体免疫屏障逐步建立,这对疫情的变化起到重要作用。”

根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汇编的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12月28日上午9点30分,全球累计接种新冠疫苗已超过89亿剂次。这对于逾75亿的世界总人口而言,距离“群体免疫”仍很遥远。

与此同时,全球存在不少“免疫洼地”。胡善联对记者指出,“免疫洼地”的出现主要源于疫苗分配不平等。“一些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缺少疫苗,而发达国家拥有大量的疫苗,全球应大力提倡公平分配疫苗。”

据世界银行的统计,低收入接种一剂疫苗的人口占比约高于7%,远低于高收入国家的75%以上。该机构呼吁:“我们需要确保新冠疫苗的安全与有效、公平、广泛可及,才能挽救生命并增强全球经济复苏势头。”

金冬雁认为,世界卫生组织和各国领导人要积极采取行动、达成共识,让发达国家向欠发达国家贡献部分疫苗资源。此外,需要提高全球疫苗的产能。“全球范围内,我们需要集中优势兵力生产更多高效的疫苗,使资源匮乏的国家和地区能够享受疫苗资源。”

疫苗捐赠,中国率先行动。据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介绍,中国已向1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近20亿剂疫苗,占中国以外全球疫苗使用总量的三分之一,成为对外提供疫苗最多的国家。中国疫苗成为“人民的疫苗”、“世界的疫苗”、“可及的疫苗”。

据悉,世界银行已经批准总额达58亿美元的贷款和赠款资金,帮助60多个国家采购并部署疫苗。截至目前,近3亿剂疫苗已被纳入世行为发展中国家签订的合同。

不过,对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而言,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缺苗”。医疗基础设施的匮乏也为抗疫前景蒙上阴影,一些国家缺乏能够确保疫苗成功交付和分配所需的必要基础设施 。回首过去两年,不难看出,此次疫情比史上任何时候都更能暴露医疗卫生系统的薄弱之处——当前,这些系统正面临双重挑战:一是应对疫情,二是维持拯救生命的服务。

胡善联强调,疫苗是全球公共产品,各国应携手合作,在共同开发疫苗的同时,对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必要的援助。

除了落后地区,一些发达国家也存在“免疫洼地”。金冬雁指出,虽然疫情的发展不以人民的意志为转移,但是生活在发达国家、不愿接种疫苗的人民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疫情的态势。未接种人群是潜在的危险,在疫情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这部分人将造成严重后果,如挤兑医疗资源。

金冬雁建议,各国应采取适合各自国情的防疫措施。在提高接种率方面,新加坡规定不接种疫苗的国民一旦感染新冠病毒需自费治疗,欧洲一些国家则规定不打疫苗不允许进入餐馆、商场等地。同时,各国需巩固免疫成果,如推广疫苗的增强针。

他补充称,如果能够完全巩固人类的免疫屏障,那么疫情会呈现另一个发展趋势,这是终结疫情的重要步骤。

世界卫生组织首席紧急事务专家Mike Ryan表示,希望“新冠肺炎转变为一种相对温和的疾病,易于预防,易于治疗。”

Ryan强调:“如果我们能把病毒传播控制在最低限度,就能结束新冠病毒大流行。”

与疫苗分发一样,全球经济在2021年也呈现复苏不平衡的趋势,高收入经济体与低收入及中等收入经济体之间在经济复苏方面存在差距。世界银行指出,尽管2021年全球经济将增长5.6%,成为80年来经济衰退后达到的最快增速,但这一复苏将是不均衡的。预计2021年低收入经济体将仅增长2.9%,创下20年来的最慢增速(2020年除外)。

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卡门·赖因哈特指出,当前经济恢复到疫情前水平的国家属于少数,近九成低收入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低于疫情前水平。“我们只是看到了反弹,尚未看到真正的全球复苏。”

此外,从收入损失的角度来看,复苏不均衡相当明显。据世界银行统计,尽管各收入组别下的人群在疫情期间都遭遇了收入损失,但最贫困的40%的人群却遭遇了最急剧的收入下滑。2021年,该人群的收入进一步下滑,而最富裕人群的收入下滑势头已开始得到遏制,原因在于最贫困人群尚未开始弥补其收入损失。收入下滑已导致生活在极端贫困之中的人口新增1亿左右。

IMF也曾多次警告全球复苏分化风险,认为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的发展鸿沟不断扩大。

展望2022年, IMF10月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2年世界经济有望增长4.9%。不过,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日前表示,由于奥密克戎变异毒株正在全球扩散,该组织考虑下调全球增长预期。

穆迪分析首席经济学家Mark Zandi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也表示,2022年全球经济发展与新冠疫情息息相关。“如果疫情恶化,全球经济势必会走弱。如果疫情影响逐步削弱,全球经济将持续复苏。”

不过,Zandi也向记者强调,2022年中国经济有望继续向好,实现温和、稳固地增长。

(作者:施诗 编辑:和佳)

施诗

海外版记者

长期关注美国政经动态和在华外资企业的发展情况,追踪娱乐、体育、医药、文旅等领域的最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