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区”引领广东高质量发展之路:20个产业集群强链补链 重大原始创新从0到1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推进科技自立自强。
作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在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双区”引领下,加快高质量发展,为广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双区”建设中,科技无疑是最重要的领域之一。
12月11日,《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1》在北京发布,广东区域创新能力继续保持全国领先,连续5年排名第一。这是国内权威的区域创新评价报告,也是对全国各地科技创新能力的“年度大考”。2020年,广东研发经费支出超过3400亿元,排名全国第一,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15年的2.47%提高到了3.14%;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发展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有效发明专利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等指标均居全国首位,其中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超过2.8万件,约占全国一半。
“双区”引领下,广东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战略支撑,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从“0”到“1”的原始创新,推动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行动计划,积极探索新型举国体制的广东路径。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进行时
湾区是全球经济最活跃的地方,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输出地。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正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今年9月,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全球创新集群100强排名中,“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蝉联全球第二位。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已经渐显雏形,并获得了国际认可。
其中,穗深港创新集群的PCT专利申请量占比7.79%,即约有8.57万份专利申请的发明人在这个区域活动,排名世界第二;SCIE科学出版物占比为1.51%,约有13.74万篇文章的作者也在此处,排名世界第五。
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之间,有着天然的互补优势——香港是享誉全球的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澳门是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广州是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深圳则具备高端制造、信息技术和科技创新的优势,佛山、东莞、惠州等城市则是重要的制造基地。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原司长陈文玲指出,假如粤港澳三地可以加快形成合力,突破壁垒,大湾区内地九市形成的优势,加上香港、澳门的优势,可以形成新的集成优势。
打响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根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1》,广东的区域创新能力综合得分为65.49分,不仅创造了本省得分的新高,也成为自1999年开始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以来,全国各省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历史最高分。
报告课题组成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研究员高太山评价,一系列数据表明,广东省注重基础研究,不断加强创新载体建设,创新生态不断优化,为创新能力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事实上,与发达的创新产业相比,广东仍面临着原始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的问题,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现象突出,产业技术核心竞争力不足的局面,这些也恰恰是广东正着力突破的方向。目前,广东已建、在建和规划拟建的大科学装置数量达24个,部分装置已取得国际领先水平成果,也为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提供了有力支撑。
广东省科技厅透露,“十四五”期间广东将对标全球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推动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点解决“卡脖子”基础研究和颠覆性研究,实现从“0”到“1”的重大原始创新突破。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国家赋予了粤港澳大湾区第四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角色,实际上也是希望广东能吸引更多的创新资源,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并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扮演“引领者”的角色。
加快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强链补链
“企业创新”是广东的传统强项,并且领先优势不断扩大。数据显示,2020年广东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56.1%和31.1%,比2015年分别提高了7.5和4.2个百分点;高技术产品产值达71161.2亿元,是2015年的1.3倍。
这体现了广东企业创新、产业创新的强大动力。当前,广东正加快培育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这也使得增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成为贯穿广东科创进阶的一条主线。
今年,工信部公布了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优胜名单,全国共有25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队”,广东占了其中6个。近年,广东支柱产业在不断壮大,目前已形成了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等7个万亿级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5G产业、数字经济规模均居全国首位。现代物流业、电子商务业、健康服务业快速发展,新兴服务产业和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广东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岳芳敏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产业集群的培育与发展,无疑有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在产业链或产业群中,更应该强调协同性,形成集聚的正向效应,而不是简单的竞价竞争,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更好地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今年初,广东在全国率先将“链长制”写入了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培育一批控制力和根植性强的链主企业和生态主导型企业,打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集成服务等产业链条,构建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全产业链生态。这被认为是从根本上解决广东当前产业创新发展瓶颈的实质性举措,并且倒逼政府更贴近市场。譬如,为解决广东省智能终端、汽车等产业链芯片供应问题,广东省大力实施“广东强芯”工程,加快构建广东集成电路的“四梁八柱”。
郭万达认为,创新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产业创新、产业链创新,这是广东的优势,在一些产业领域,广东已经走在了全国乃至全球前列,通过进一步强链补链,广东将继续成为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策源地。
(作者:王帆 编辑:杜弘禹)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