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丨新征程须稳字当头,行稳才能致远
世界迎来新的一年,但发展中的麻烦和挑战不会消失,我们仍需在新征途中砥砺前行。
在过去的一年里,新冠疫情、极端天气等自然灾害继续威胁着我们的生活,国际国内同时重建秩序的变局也产生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我们每一个人体验着世事变化的滋味。
我们要为家人创造美好生活而奋斗,也应为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而拼搏,同时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国家和人民承受着不进则退的压力,须有非进不可的斗志。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既然与这个时代狭路相逢,就要勇敢面对。
一
回顾各国历史,主要国家在经历长期高速发展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发展动力日渐不足,各种矛盾丛生。这提醒我们,在经济结束高速增长期时,需要对经济社会管理体制进行变革,以适应变化了的经济社会基础,通过体制的系统性升级推动新一轮可持续发展。
一些主要大国的历史显示,它们缺乏主动进行体制改革的能力,没有能提前推动体制改革化解潜在风险,往往以引爆危机的方式倒逼体制改革。但是,经济周期性大起大落严重破坏了这些国家的经济社会结构,几十年积累的财富化为乌有,代价巨大。
中国政府根据自身现实与各国教训,主动选择全面深化改革,提出新发展理念,制定高质量发展目标,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逐步确定和完善新的高标准的制度框架,探索跨越发展和转型的周期陷阱,通过一场伟大的变革,踏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每个人都坐在这艘大船之中,拥有休戚与共的命运,需要携手同心划桨向前。
体制改革能够创造一个新的适应性体系,为新发展模式提供经济激励和政策基础,但是,庞大的旧经济体系在转型过程中会增大脆弱性:新动能不足,旧的部分会有所出清,改革过程中矛盾可能会激化,这些都可能会影响预期。如果出现宏观政策失误或者改革过于激进,则容易引发结构性的坍塌,比如1990年左右的日本政府戳破经济泡沫,次贷危机前美联储的政策点燃了导火索。
因此,我们必须始终将发展置于首位,坚持底线思维,防范化解各种重大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风险,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的长期均衡;我们必须坚持稳字当头,坚持稳中求进的原则,改革不可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行稳才能致远;在百年变局中,某些势力处心积虑寻找中国弱点试图破坏稳定,我们不能自乱阵脚,必须统筹发展与安全,护航经济稳定。
作为超大型发展经济体,我国经济具有相当强的韧性和巨大潜力,但是,如果出现失误跌入大起大落的深渊,重新启动时超大规模则会转化为劣势。因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要把握好时度效,重视结构的稳定性,先立后破,不可冒进,要考虑市场和社会的承受力,重视系统性原则与统筹协调,避免合成谬误、非理性的层层加码;宏观政策要避免失误,坚持稳健审慎的原则,减少经济波动与要素变动,尤其是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日益增强的情况下,更要重视国内经济的宏观稳定性,避免内外冲击交织让形势更加复杂化。就像忒修斯之船上的木板被逐渐替换,宏观经济也是一个有序演化的动态过程,必须维持稳定均衡运行,微观主体才有转变的空间和时间,渐进式改革才会有效。
二
体制改革由主导者的信念决定新制度框架和目标,诸如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与新发展格局等,引领和激励市场整体参与者朝着一个方向前进,不断促使经济变迁,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
改革的成效是由参与者的感知和行动所塑造的,包括对现实、信念和制度框架的感知,这是一种交互关系。改革主导者应该将其信念准确地传达给参与者,这需要增加沟通的艺术,是一个持续的互动过程。
通过改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规则代替了关系,并通过扩大制度型开放逐步与国际接轨。但传统上过于依赖政策与关系的市场主体需要时间适应新环境,我们还需要不断完善基于规则的市场经济。规则治理产生的企业合规阵痛可能被一些观点误解为“打击民营资本”,说明与市场沟通以及治理改革宣传具有充分的必要性。
2008年后,西方一些主要国家依靠货币宽松政策维持经济运行,他们无法通过改革解决资本主义内在的结构性矛盾与周期性危机。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现象,西方许多商业精英与经济学界大多都认可中国为长远高质量发展主动制定的一系列改革政策和措施。和西方不同,我们没有经历大周期的洗礼,导致很多人无法从历史的后视镜预测危机,也就很难在战略上认识变革的意义。
这需要我们积极促进社会加深对改革的认识,形成支持改革的基础。市场的信息大多来自会议通稿、讲话片段、政策发布等,碎片化的信息以及抽象的政策语言难以帮助人们形成系统的认知和简单的理解,市场乃至地方政府对改革设计常常领悟不够,这也会影响政策的执行,有时候导致政策执行中出现僵化或者激进。
认知困境影响改革的效率与预期,说明改革者加强与社会之间的沟通有多么重要。我们需要将意向性的政策语言转换成大众所能感知的准确的、鲜活的信息,避免更多曲解引发熵增,尤其是一些新概念新政策因包含过少信息而不那么清晰的时候,让参与者能够准确感知才能在自己的预测中减少不确定性,并着手提高自己在新环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需要建立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和机制,主流媒体不仅要进行自上而下的宣传,还应将市场对改革的困惑、疑虑、意见及时反馈,监督改革的落实情况,关注宏观运行、产业发展以及市场波动,做好预警工作。
事实上,在改革过程中,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完美感知变革的意向,我们必须改变大部分参与者的路径依赖,并赋予他们在新的规则和框架下试错空间。在一场变革中,为试错创造条件,建立具有适应性效率的制度是成功的关键。创造一个新世界,认识有一个深化过程而现实也在不断变化,在演化进程中,规则必须富有弹性,给予人们学习、适应的时间以及试错、创新的空间,从而激发人们有信心愿意承担风险从事创新活动。成长没有完美可言,改革最需要的是包容,应该给地方官员、市场主体与个人创造试错的条件,这种灵活性可以激发更多创造力,否则,可能导致官员不敢作为、市场缺乏企业家精神以及人们不愿承担风险而选择躺平。
三
我们可以制定高瞻远瞩的改革方案和目标,但终需人民参与、推动和创造。提升国家竞争力依赖高素质的劳动力,尤其是进入一个由专业分工与知识驱动的新发展阶段,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如果我们的国民素质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改革就如建立在沙滩之上。我们应该将教育改革作为一项国家战略严肃对待,先立后破,培育开放性与创造性思维,改变教育供给与人才需求错配的现状,投资职业教育,推动终身教育,加大人力资源的投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高质量发展积蓄力量。
我们也比任何时候更需要一种新的精神文化推动社会进步与经济高质量增长。过去几十年里,我们从农耕文明和计划经济快速转向工业生产、商业文明与城市化,相对于物质财富快速积累与现代化,精神文化的发展落在后面。为摆脱贫困而激发出的奋斗精神与对物质的崇拜推动经济高速增长,个人财富不成比例的快速增长助长了一部分人的贪婪和比拼,社会出现了一股追求快富的浮躁之风。
经济社会转型期内,会产生迷茫、挫折、不满以及不断浮出水面的各种矛盾。我们需要将一种积极的精神与文化立为旗帜,以开放的精神,面向未来,引领方向,这需要一个鼓励创新的包容性空间。
这产生了一种内在的冲突,我们既要规范治理落后的精神文化,又要赋予更多空间给创新者推动文化复兴,建立一种主体性的新文化。我们要避免在规范治理落后文化的过程中减少了对创新者的包容,否则,如果不能够创造出一个主体性新文化,那些边缘化的庸俗的消极的部分有可能会继续占领文化的舞台,因为它们的低级趣味迎合了人性的弱点,并在碎片化的网络世界被商业力量驱动。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更加需要创造稳定的宏观环境,改革要稳中求进,经济须稳字当头,行稳才能致远。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需要更加重视促进社会形成改革共识,改革需要与时间赛跑,但必须让人民能够跟上。每个人也应该认识到改革是为了避免付出巨大的周期波动与转型成本,应积极支持和参与改革,这关系到人民福祉与国家前途,决定我们共同的命运。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需要着力提升国民素质并创造面向未来的新文化。改革归根结底是由信念与知识驱动的,要致力于促进人民在意识、文化与素质方面的进步,走进人民、引领人民、依靠人民。
(编辑:洪晓文)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