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杨志锦 上海报道 12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宏观审慎政策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
《指引》从我国实际出发,明确了建立健全我国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要素。主要包括:
一是界定了宏观审慎政策相关概念,包括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系统性金融风险、宏观审慎管理工作机制等;
二是阐述了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主要内容,包括宏观审慎政策目标、系统性金融风险评估、宏观审慎政策工具、传导机制和治理机制等;
三是提出了实施好宏观审慎政策所需的支持保障和政策协调要求。
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宏观审慎政策具备“宏观、逆周期、防传染”的视角,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这是国际社会反思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广泛共识和危机后主要经济体的普遍实践。制定出台《指引》是立足我国实际,结合国际经验,落实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
何为宏观审慎?
所谓“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是相对的概念。微观审慎监管主要防范单个金融机构危机的爆发,通过资本、杠杆率、拨备要求等指标进行监管。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人们发现,微观审慎性的总和不等于宏观上的审慎性,个体的健康性不等于总体的健康性。
“假如一个连每个士兵都健康,但突然有士兵得了传染性疾病,如果不及时防止传染,就可能导致整个连队出现问题。在金融体系中,不同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高度关联,一旦一家出现问题,就很容易相互传染。”央行原行长周小川举例称。
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在2020年金融街论坛上曾表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国际社会对危机的成因和教训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识到金融机构的个体稳健并不代表金融系统的整体稳健,维护系统性金融稳定,需要弥补微观审慎监管的不足,防范金融体系顺周期变化以及风险跨机构、跨市场、跨部门和跨境传染带来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并尽可能提前采取针对性措施。
指引指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包括宏观审慎政策目标、风险评估、政策工具、传导机制与治理机制等,是确保宏观审慎政策有效实施的重要机制。而宏观审慎政策的目标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尤其是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顺周期累积以及跨机构、跨行业、跨市场和跨境传染。
在指引中,央行还定义了系统性风险: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指可能对正常开展金融服务产生重大影响,进而对实体经济造成巨大负面冲击的金融风险。系统性金融风险主要来源于结构、时间两个维度:
从结构维度看,系统性金融风险一般由特定机构或市场的不稳定引发,通过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基础设施间的相互关联等途径扩散,表现为风险跨机构、跨部门、跨市场、跨境传染。
从时间维度看,系统性金融风险一般由金融活动的一致行为引发并随时间累积,主要表现为金融杠杆的过度扩张或收缩,由此导致的风险顺周期的自我强化、自我放大。
但宏观审慎并非对微观审慎的替代。央行表示,宏观审慎政策会运用一些与微观审慎监管类似的工具,例如对资本、流动性、杠杆等提出要求,但两类工具的视角、针对的问题和采取的调控方式不同,可以相互补充,而不是替代。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用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主要是在既有微观审慎监管要求之上提出附加要求,以提高金融体系应对顺周期波动和防范风险传染的能力。
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有哪些?
中国在宏观审慎政策方面的探索实践起步较早。2003年,人民银行在房地产金融领域首次引入最低首付比例政策,并根据形势变化,多次逆周期调整最低首付比例要求。2010年,人民银行引入差别存款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并于2016年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MPA),将信贷投放与金融机构资本水平及经济增长相联系。
2017年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底线,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
指引提出,在金融委的统筹指导下,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宏观审慎管理牵头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履行宏观审慎管理职责,牵头建立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监测、识别、评估、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畅通宏观审慎政策传导机制,组织运用好宏观审慎政策工具。
指引提出,针对不同类型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可按照结构维度和时间维度两种属性划分,也有部分工具兼具两种属性。结构维度的工具,通过提高对金融体系关键节点的监管要求,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跨机构、跨市场、跨部门和跨境传染;时间维度的工具用于逆周期调节,平滑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波动。
结构维度的工具主要包括:
1.特定机构附加监管规定,通过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提出附加资本和杠杆率、流动性等要求,对金融控股公司提出并表、资本、集中度、关联交易等要求,增强相关机构的稳健性,减轻其发生风险后引发的传染效应。
比如今年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发布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资本要求上,系统重要性银行在满足最低资本要求、储备资本和逆周期资本要求基础上,还应满足一定的附加资本要求,由核心一级资本满足。系统重要性银行分为五组,第一组到第五组的银行分别适用0.25%、0.5%、0.75%、1%和1.5%的附加资本要求。
杠杆率要求上,系统重要性银行在满足杠杆率要求的基础上,应额外满足附加杠杆率要求。附加杠杆率要求为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的50%,由一级资本满足。
2.金融基础设施管理工具,主要通过强化有关运营及监管要求,增强金融基础设施稳健性。
3.跨市场金融产品管理工具,主要通过加强对跨市场金融产品的监督和管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跨机构、跨市场、跨部门和跨境传染。
4.风险处置等阻断风险传染的管理工具。
时间维度的工具主要包括:
1.资本管理工具,主要通过调整对金融机构资本水平施加的额外监管要求、特定部门资产风险权重等,抑制由资产过度扩张或收缩、资产结构过于集中等导致的顺周期金融风险累积。
这一工具典型的如逆周期资本缓冲,在经济扩张时提高资本充足率,经济下滑时降低资本充足率。
2.流动性管理工具,主要通过调整对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的流动性水平、资产可变现性和负债来源等施加的额外监管要求,约束过度依赖批发性融资以及货币、期限严重错配等,增强金融体系应对流动性冲击的韧性和稳健性。
3.资产负债管理工具,主要通过对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构成和增速进行调节,对市场主体的债务水平和结构施加影响,防范金融体系资产过度扩张或收缩、风险敞口集中暴露,以及市场主体债务偏离合理水平等引发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4.金融市场交易行为工具,主要通过调整对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交易活动中的保证金比率、融资杠杆水平等施加的额外监管要求,防范金融市场价格大幅波动等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这一工具典型的如房贷首付比例。
5.跨境资本流动管理工具,主要通过对影响跨境资本流动顺周期波动的因素施加约束,防范跨境资本“大进大出”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央行还表示,下一步,人民银行将按照《指引》构建的总体框架,认真履行宏观审慎管理牵头职责,结合宏观审慎政策在我国的具体实践和形势发展需要,不断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丰富和优化宏观审慎政策工具。
(作者:杨志锦 编辑:李伊琳)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