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王海平 苏州报道
1月5日,依照惯例,经济重镇苏州召开了2022年新年第一会,将主题聚焦在数字经济时代下的“产业创新集群。”
2021年度,苏州经济再上新台阶,诸多核心数据再创历史新高。其中,GDP预计达到2.2万亿元,约占江苏全省1/5;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2510亿元,约占江苏1/4;进出口总额突破3800亿美元,约占江苏1/2;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4万亿。
这些数据,为苏州实现了“十四五”和现代化建设的良好开局。
在一系列的创新高的数据中,值得关注的是,规上工业的4万亿总量,超越上海、深圳,直接宣布了苏州问鼎全球第一大工业城市。
不过,尽管苏州的16万家工业企业涵盖了35个工业大类、167个工业中类和491 个工业小类,但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曹路宝在大会上指出,总体上,制造业大而不强,创新能力相对不足。如,苏州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等指标,对标深圳、杭州等城市仍存在着较大差距。
因此,曹路宝指出,考虑到土地、环境、劳动力等因素,苏州走传统的外延式扩张已无条件也不可能,只有建设产业创新集群才是苏州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的必由之路。
如何构建产业创新集群?
全球最大工业城市的启示
规模总量庞大的苏州工业经济,其实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发展中已然形成了内在逻辑和区域空间分布,这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生物医药等四大核心重点产业,2021年总产值达3.8万亿元。
在谦德咏仁新能源投资(苏州)有限公司负责人余亦民看来,苏州作为全球第一大工业城市其实是历史发展中的惯性,在于借鉴新加坡城市产业发展的经验和管理模式,政府积极招商服务,积极吸纳科技和先进制造业落户,并顺应产业发展规律提供配套支持。因此,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企业聚集,自发形成了产业生态,自洽发展。
苏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顾海东在当天的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就表示,从产值、重点企业、人才、载体、聚集区域等指标看,绝大多数的市场高级要素都聚集在了这四大产业上。如,顶尖人才和重大创新团队就全部集中于此,90%以上的新型研发机构也汇聚在此。
商务部研究员白明认为,苏州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城市并非一时一刻之功,而是完美地将本地乡镇企业的发展基础、上海产业的机会溢出以及外资企业落地带来的开放空间结合在一起,形成驱动苏州产业发展的三大动力源。
而在三大动力中,最为关键性的因素是外向型经济与本土经济在产业链上的高度契合。如,仅苏州高新区一地就有约600家日企入驻,有跨国龙头企业,也有大量中小供应商。
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丁可就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苏州是国际产业资本进入中国市场最重要的窗口,这些外企主要面向中国市场,深入本土供应链,与包括苏州本土企业在内的各国企业分工合作,协同创新,这一高度国际化又根植本土的产业生态系统,是苏州问鼎全球最大工业城市的关键性因素。
不过,顺应市场和产业规律,不仅仅是在实践中厘清政府和市场之间的边界,也并不意味着苏州政府不主动、积极。
苏州市职业大学教授胡艺就认为,苏州产业整体转型升级、产业聚集以及苏州园区、昆山、高新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均有苏州政府的烙印:指导各种力量进行广泛调研,不断调整及找准产业发展方向,长期规划、合理布局,通过选择性产业政策的实施以及服务型政府的构建,将地区经济发展必备的市场要素等汇聚起来,精准发力,形成优质政策的供给。
对于推动产业创新集群,苏州市委市政府的态度是:各级政府将当好总体方案的“规划师”、创新生态的“护林员”、主动服务的“店小二”。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采访中获悉,本次大会上发布的《苏州发展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二十条指导意见》,就作为了2022年苏州市委、市政府“一号文件”,就明确指出,“十四五”时期,苏州将动态投入超1000亿元财政专项资金和总规模超2000亿元的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基金,用来专门推动发展创新集群,将苏州打造为“创新集群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如,在企业创新发展方面,对首次入选“世界500强”的企业给予3000万元奖励。
从产业集群到创新集群
从学理上看,创新集群是产业集群的最高形式,是产业集群经过迭代升级之后,形成的以技术优势为主导的新集群。
当前,经过较长时间的积累,苏州制造业规模大、配套能力强,出现了千亿级万亿级的产业集群,具备了产业创新的坚实基础,数量众多的大院大所和数以万计的产学研项目也具备了在这些领域率先打造创新集群的良好条件。
苏州市科技局负责人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创新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化解和破除经济发展诸多矛盾和困局的总突破口,是经济能否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从国内外创新集群建设的实践看,一般有两种不同的形成路径:围绕产业链部署完善创新链、 围绕创新链布局赋能产业链。曹路宝则指出,不管是哪条路径,政府都需要发挥重要作用,既要推动现有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转型升级,又要坚持规划引领,高水平打造新的创新集群。
在第一种路径上,苏州已有实践,即以现有的产业集群为基础,通过制造环节转移和研发环节的沉淀,逐步转向以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为主要活动的创新集群。比如,苏州的电子信息产业由接受台港澳的制造迁移开始,通过多年的发展,初步实现了从制造业集群到信息研发创新集群的升级。
反过来看,产业集群的优势主要来自因分工和合作带来的低成本生产和产业规模效应,也来自集群内的知识溢出等各类集群效应,但如果不借助知识创新,集群会逐步衰退或转移。 简言之,如果不对现有的产业集群持续输入创新动力,则在新时代的新一轮竞争下,已有的优势可能会丧失或被取代。
事实上,从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与苏州发改委、工信局、科技局等主要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上的交流看,在进入“十四五”后,苏州则是到了新型研发机构要有所作为的关键时刻。这是因为,创新集群里除了有企业,更突出的是拥有新型研发机构及高校、研究院等。
“建设创新集群,大院大所要发挥3个方面的作用,即人才蓄水池、关键核心技术供给能力、成果转化落地。”苏州市科技局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新型研发机构出论文仅是手段之一,最终目标是服务产业,要为创新产业集群贡献,把创新链上的创新资源不断植入到产业当中。
“持续的创新是促进现有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发展的关键”,曾对长三角地区多个产业集群进行过调研的安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孙国民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具体到产业上则是产品向微笑曲线的两端不断升级。
根据苏州的既定目标,到2025年,全市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0000家,累计引进市级以上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5000人、顶尖和重大创新团队50个;累计建成100家示范智能工厂、2000个示范智能车间,在数字化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上走在全国前列。
(作者:王海平 编辑:周上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