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2022经济展望系列之六:推动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有机结合

21世纪经济报道 周跃辉
2022-01-13 05:00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财政金融室 周跃辉

2021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22年的中国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并强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可以说,这是我国经济发展在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之下,贯彻落实“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的必由之路。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1年中国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8%。从横向角度看,这一数据无疑非常亮眼,在全球主要经济体当中一枝独秀。但也应认识到,需求方面,居民消费受局部散发疫情持续扰动,促投资稳定增长面临一些要素制约。供给方面,产业链供应链仍有一些堵点卡点,企业综合成本上涨压力依然存在,下游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困难。预期方面,全球疫情走势存在很大变数,经济运行存在不确定性,市场预期和企业信心出现一定波动。

宏观经济学经典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呈现出此起彼伏、周而复始的有规则的运动轨迹,经济繁荣时期表现为波峰,经济衰退期表现波谷,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经济周期”。

在经济繁荣后期,人们对资本品的未来收益作乐观的预期。当繁荣还在持续时,由于人们对未来收益的可靠性突然发生怀疑,或者由于新生产的耐用品存货不断增加使先行收益出现下降或怀疑的征兆,因而幻想破灭。在衰退期间,存货和流动资本两者的变化趋势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总之,经济在经历了萧条和复苏之后,又进入繁荣阶段。到了繁荣后期,当资本边际效率重新崩溃时,危机又会突然发生。这就是经济周期。

有了这些认识,就可以很好地理解“跨周期调节”和“逆周期调节”的内涵。所谓“跨周期调节”是指实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或称为总需求管理政策)时,并不局限于某一个经济周期,而是从数个经济周期的角度来施策,以达到熨平经济波动的目的;而“逆周期调节”则是指一国政府从一个经济周期的角度,综合使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稳定政策,以平抑短期经济波动,从而实现经济的短期平稳运行。或者说得更通俗一点,就是当宏观经济处于经济周期的波峰时,要实施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当宏观经济处于经济周期的波谷时,要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实现经济的短期平稳运行。

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我们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立足今年、着眼明年,处理好当前和长远、总量和结构、速度和效益的关系,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持续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体来看,有四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第一,防止经济大起大落。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就是要缓解三重压力,逆对经济周期,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防止经济大起大落,主要考虑2020年一季度经济下降6.8%、跌了一个“坑”,2021年一季度经济增长18.3%、上了一个“坡”,2022年要过一个“坎”,填谷削峰,攻坚克难。因此,把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熨平经济波动、避免大起大落,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提高宏观调控有效性。

第二,综合实施跨年度政策。财政部的数据表明,2021年四季度发行的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主要在2021年底和2022年初使用,与2022年发行的专项债形成“1+1>2”叠加效应,这是综合实施跨年度政策的典范。此外,振作工业经济运行、减税降费、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等政策将在2021年底至2022年发挥作用,充分体现跨周期调节要求。当然,谋划2022年的经济工作,还要着眼2023年,着眼“十四五”时期甚至更长时期,提前做好准备,推动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早出台、早落地、早见效。

第三,强化政策的集成效应。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我们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要求,切实加强政策统筹协调,强化政策预研储备,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和重点。一方面,要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联动,推动财政、货币、就业政策和产业、投资、消费、社会、环保、区域等政策形成系统集成效应;另一方面,要积极做好政策出台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评估,及时出台有利于稳定经济运行的政策、有利于激活力增动力的改革举措,慎重出台有收缩效应的政策。

第四,加强政策工具箱的储备工作。货币政策方面,一是继续用好专项再贷款政策;二是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支持作用;三是进一步发挥政策性银行的支持作用;四是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整体市场利率下行;五是根据不同地区防疫情况,研究对已发放贷款采取统一自动展期等措施。财政政策方面,可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可考虑继续发行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此外,要继续落实好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和使用,加紧做好重点项目前期准备和建设工作。

(作者:周跃辉 编辑:洪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