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首个“官宣”4万亿之城,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药健康“双引擎”助力北京跨上新台阶

城市经济地理李莎 2022-01-14 20:37
广东万亿制造“双子星”:东莞、佛山“对症”转型与“攻坚”创新 GDP前十强城市新变局:京沪将携手破4万亿,广深冲击3万亿门槛,成渝后发势头强劲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莎 北京报道 北京成为国内首个“官宣”GDP达4万亿元的城市。

1月13日,北京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发布。报告显示,初步预计北京GDP超过4万亿元,同比增长8.5%。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叶堂林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北京GDP超过4万亿元,意味着北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取得新成效,也意味着北京城市发展迈上新台阶。“于北京而言,发展仍是第一要务,在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减量发展的背景下GDP突破4万亿的成果来之不易,意义重大。”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7年北京GDP为1.04万亿元,首次进入万亿城市之列;2013年超过2万亿元至2.11万亿元;2018年破3万亿元,达3.31万亿元。从1万亿元到4万亿元,突破每个万亿元之间的时间间隔分别为6年、5年和3年,渐次缩短。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赵弘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GDP跨越万亿元台阶间隔缩短背后,是北京发展潜能储备的持续释放,创新动能转换成效渐显。

科技创新引领发展

北京2021年GDP增速为何超预期,总量超4万亿元?

叶堂林认为,从产业角度而言,北京持续推动非首都功能疏解,统筹利用疏解腾退空间,推动腾笼换鸟,发展新产业尤其是高精尖产业,在创新领域取得了长足进步。

北京“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要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推动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等布局建设,形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赵弘指出,北京之前的科技创新力量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近几年不断向外扩散,规模、范围、体量都在扩大,要发挥中关村“一区多园”的作用和“三城一区”的主平台作用。

2021年,《“十四五”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战略行动计划》发布,推出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重大改革举措。成立中关村、怀柔、昌平国家实验室,一批大科学装置建设运行顺利,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取得阶段性成果,“三城一区”主平台建设迈出重要步伐。

叶堂林表示,目前“三城一区”仍在规划建设,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以投资为主。与世界先进经济体相比,我国基础研究相对不足,未来“三城一区”建设成果显现,将持续引领北京甚至全国原创性基础研究发展,进而带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

另外,北京高精尖产业快速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药健康的“双引擎”带动作用不断提升。北京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布局提速,2021年1-11月产量增长25.8%,带动电子行业增长19.9%。

另外,北京率先实现两个新冠疫苗上市,研制成功国内首个特效抗体药。2021年1-11月,科兴中维、国药北生研两家新冠疫苗生产企业累计贡献产值超2300亿元,拉动了北京GDP的增长。北京累计生产新冠疫苗约50亿支。

服务贸易发展优势显著

北京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1-3季度北京GDP为29753亿元,其中一二三产业GDP分别为71.3亿元、5206.6亿元和24475.1亿元,占比分别为0.2%、17.5%和82.3%,第三产业成为拉动北京经济增长的最主要产业。

叶堂林指出,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是高端科技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尤为重要。北京要拉动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服务业尤其是高端服务业。

2015年开始,北京连续开展两轮为期三年的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探索,2020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宣布将支持北京打造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加大先行先试力度,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经验。2020年9月,国务院发文正式将北京服务业扩大开放从“试点”升级为“示范区”。

北京是我国首个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承担着为全国服务业开放改革探索新路径、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积累新经验、为北京市高质量发展积蓄新动能的使命。

北京“十四五”规划纲要要求,全力打造以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为主要特征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快探索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政策和制度。巩固现代服务业优势,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推动商务服务业高端化国际化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1年北京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50亿美元,新设外资企业增长超过50%,货物进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高水平举办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关村论坛、金融街论坛。北京证券交易所成功开市。首都机场第五航权国际货运新航线开通,大兴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一期封关运营。

在产业之外,叶堂林认为,城市副中心大规模投资建设也促进了北京GDP保持较好增速。

“十三五”期间,城市副中心框架全面拉开,2021年北京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保持城市副中心每年千亿以上投资强度,提升副中心的承载能力,发挥副中心投资基金作用。

北京下一步怎么走?

叶堂林认为,虽然北京GDP突破4万亿元,但城市体量大、人口多,人均GDP与国际大都市之间仍有较大差距。在高端芯片等高科技领域“卡脖子”问题仍然突出,国际话语权不足。未来,北京仍需以发展高能级产业为重点,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通过科技创新弥补我国发展短板,使我国高科技领域在国际产业链中居于高端环节,掌握国际产业链话语权。

在2021年1月20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副部长李萌谈道,“十四五”期间,北京要走出新路子,重要的方向就是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创新生态,激发人才创造活力,特别是要打通科技、产业和金融之间的通道,进一步强化引领、支撑和示范带动作用。

叶堂林认为,北交所开市运营,生物医药企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双引擎”等,将持续拉动北京经济增长。今年是冬奥年,在前期筹备冬奥的过程中北京基础设施投资增长,环境有所优化,但受疫情影响,国际国内旅客来京受限,冬奥会对北京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限。

叶堂林表示,北京持续推动非首都功能疏解,尤其是央企总部搬迁会对经济增长带来一定影响,但央企总部搬迁并非一蹴而就,再加上北京通过加快推进城市副中心建设引入高端新业态和新企业总部等,整体来看对经济的影响并不显著。

赵弘认为,减量发展于北京而言是挑战,也是深层次的机遇。一方面,从表面看非首都功能疏解,限制一些不符合功能定位的产业,客观上会一定程度减弱北京GDP的增长,但另一方面也倒逼北京向创新和高质量要发展,促使北京尽早培育新的增长点,步入创新驱动的发展轨道,保持北京经济可持续发展。

北京今年的GDP增长目标是5%以上,相关负责人解释这一目标设置兼顾了需要与可能。这也与“十四五”年均增长5%左右的目标有机衔接,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为今后几年深化改革、调结构、防风险留出更大空间。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北京今年将加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积蓄数字化新势能,推动引领性制度创新,继续保持千亿投资强度,高质量发展城市副中心。

在赵弘看来,一方面在外部环境不确定,内部房地产投资减弱,消费潜能释放需要时间等背景之下,设置5%的GDP增长目标并不低。另一方面得益于北京依靠高科技创新支持发展的新动能转换、高精尖产业发展,“三城一区”建设等持续推进,北京有信心实现5%的增长目标。

(作者:李莎 编辑:李博)

李莎

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