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观察|碳中和时钟滴答作响:城市碳排放占比高达75%,碳减排“主战场”如何破局?

21深度吴斌 2022-01-14 12:57

城市如何才能转型,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吴斌 上海报道 在各种极端天气事件日益频繁之际,碳中和的时钟正滴答作响,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转型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美国经济研究公司Rhodium Group 1月10日公布的研究显示,随着经济复苏,2021年美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出现反弹,比2020年上升了6.2%。美国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反弹速度比经济复苏的速度还要快,2021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预计仅同比增长5.7%。

值得注意的是,温室气体排放增长和煤炭“复辟”息息相关,根据IEA发布的报告,2021年全球煤炭的发电量预计比2020年增加9%,其中,美国和欧盟的煤炭使用量增幅最大,两者均达到了20%左右,其次是印度的12%。

“气候变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而城市将成为碳减排主战场。”中美绿色基金董事长、原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金融司、发展规划司司长、中信基金会资深研究员徐林在主题为“双碳战略与智慧城市运营”的中国城市运营论坛·大讲堂上如是警告。

徐林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近期世界各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灾难性极端事件,这可能与全球变暖的趋势密切相关。根据国际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预测,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到2100年,全球气温可能上升1.1-6.4℃,导致海平面可能上升16.5-53.8厘米。抑制气候变暖和强化碳减排已形成全球共识。

全球城市碳排放占比高达75%

在全球碳排放进程中,城市扮演了重要角色。徐林强调,从全球的角度来说,城市地区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占总量的比例大概是75%左右。中国城市地区占的比例更高一些,占比在80%左右,主要来源于城市经济、城市建筑和城市交通等领域的人类活动。

徐林表示,中国是人口大国、生产大国、能源消费大国,毫无疑问也是排放大国。中国2020年碳排放总量超过100亿吨,占世界总量的28%左右,碳排放总量近5年年均增速约为1.25%。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0.75kg/美元,约为美国的3倍,德国的4倍。

尽管如此,按人均排放来算,中国还远低于发达国家。徐林分析称,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6.84吨,仅为美国的一半左右。如果再算上历史排放量的累积,发展中国家的排放量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差距的,发达国家对气候变暖承担的责任实际上比发展中国家要大很多。

徐林进一步表示,从西方发达国家碳达峰所表现出来的结构性特征来看,一般都会在服务业的产值比重达到70%左右、城市化率达到80%左右的时候实现碳达峰。我国结构升级尚未完成,目前服务业占比为55%左右、城市化率为65%左右,未来中国人口和经济活动还会进一步向城市地区和非农产业聚集,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城市的二氧化碳排放和占比还会进一步增加。

碳减排“主战场”如何破局?

由于中国城市占碳排放比例接近80%,城市的绿色低碳转型自然也成了碳减排的主战场。城市如何才能转型,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在徐林看来,第一是要加大节能力度。中国能源消耗大,能源部门又是碳排放最大的一个部门,因此需要全方位加大节能力度,加大节能技术创新和推广,实现工业节能、交通节能、建筑节能、数字节能、生活节能,尽快缩小与德日等发达国家在能效方面的差距。缩小能效差距可以减少约30%的能源消耗和相应的碳排放。

第二要加大加快绿能替代,大力发展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生物质能、内陆核电、燃料电池、先进储能、智能电网、新能源材料等先进技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现代电力系统。

第三要推进绿电基础上的城市经济社会电气化和电动化,构建城市低碳产业体系、绿色交通体系、智能家居体系。过去很大一部分能源来源都是化石燃料,未来如果能够实现更高比例的绿电替代,在这个基础上推进电气化电动化,就可以改变过去高度依赖化石燃料的结构。

第四是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推行碳中和理念,建设绿色低碳城市、城市社区和零碳建筑,未来分布式光伏发电、储能设施、智能微电网将成为城市社区能源配置的重要方向。

第五要加大全社会植树造林和森林碳汇建设,强化城市生态和绿色空间建设和保护,探索更有效的生态价值转化和市场化实现机制。真正构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生态价值市场化变现机制。

最后要完善城市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体系,倡导并激励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出行方式。现在城市的机动车越来越多,有些城市恰恰就开始侵占步行道或者是自行车道的空间,这是不对的,需要更多鼓励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出行方式。

智慧城市建设至关重要

对于未来而言,徐林认为智慧城市建设是绿色低碳转型的根本出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互联网、区块链、大数据、云平台、超级计算为一体的智能技术将会融入城市运行的每一个角落、城市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融合可以大大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和能效水平,也可以提高城市碳减排的力度。”

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徐林认为重点可以关注以下几个领域的建设。首先是城市智慧能源系统,推动建立基于自然能转化为主的新能源体系,加上分布式能源、储能、智能微电网,形成智能化的综合能源服务网络。

从交通上来看,今后智慧交通和物流体系可以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调运,从而提高交通出行和物流配送的效率、减少交通工具的能耗,起到减少碳排放的作用。

徐林进一步表示,智能化城市经济体系建设也值得关注,包括智能化的生产服务体系和消费服务体系。中美绿色基金过去投过的一些项目显示,如果用智能技术对企业生产流程、制造流程进行改造,投资规模并不大,但是节能的效率会达到30%左右,这种智能化改造的投资回报率比较高,大概用4年左右的时间就可以收回全部投资。

另一个焦点是城市综合治理体系的智慧化建设,现在综合治理的概念虽然已经提出,但是智慧化的水平还不够,各个部门都在用自己的一套数字化体系,这些体系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缺乏一个顶层的设计。存在重复建设和重复低效利用,能源消耗也相应较大,导致不必要的碳排放。

展望未来,徐林强调,智能化的碳中和管理至关重要,未来需要进一步推进碳足迹计量和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建设等等。“可以设想,如果每个人都建立一个碳账户,将碳账户形成的碳减排积分和消费终端结合起来,这样的积分实际上可以形成购买能力,构成一个非常有效的激励体系,可以激励大家更多地去减排。”

(作者:吴斌 编辑:李艳霞)

吴斌

海外版记者

关注外资机构,探索国际资本市场,聚焦有价值的信息。微信号:HarryWu95,邮箱:wubin@21jingji.com,欢迎交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