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北京冬奥会官方财会服务供应商普华永道中国:“双奥城市”北京为全球树立“新标杆”,中国体育产业迈进“黄金时代”

21深度吴斌 2022-01-17 17:41

对于本届冬奥会,国际奥委会“史上最省钱”新规影响几何?此次冬奥会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节俭办奥运”?疫情下的冬奥会有何特殊之处?中国体育产业能否迈进“黄金时代”?冬奥会又将给北京、中国和世界留下哪些“遗产...

“世界越爱越精彩,雪花纷飞,迫不及待入怀……”。伴随着《一起向未来》动人的旋律,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会即将拉开帷幕。

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感慨道,通过举办这届冬奥会,北京将书写历史,成为全球第一座举办夏季奥运会和冬奥会的城市,北京也将从2008年奥运会遗产中充分受益。这届冬奥会将为全球冬季运动开启一个新时代,3亿中国人将熟悉冰雪运动。

需要注意的是,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获得了圆满成功,成为历史上为数不多盈利的奥运会之一。《北京奥运会财务收支和奥运场馆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结果》显示,以人民币计价全部支出为202.06亿元,总收入为213.63亿元,直接赢利大约11亿元。

作为全球首个“双奥城市”,2022年北京有望延续亮眼表现。对于本届冬奥会,国际奥委会“史上最省钱”新规影响几何?此次冬奥会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节俭办奥运”?疫情下的冬奥会有何特殊之处?中国体育产业能否迈进“黄金时代”?冬奥会又将给北京、中国和世界留下哪些“遗产”?

带着这些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了普华永道中国市场主管合伙人梁伟坚、普华永道中国体育行业主管合伙人周星、普华永道中国北京2022年冬奥会项目主管合伙人孙进。普华永道中国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官方财务会计服务供应商。

(普华永道中国市场主管合伙人梁伟坚 资料图片)

“奥运史上最省钱”新规影响几何?

《21世纪》:2018年国际奥委会公布了被主席巴赫称作“奥运史上最省钱”新规,总共118项改革措施,从申办、筹办到赛后利用的各个环节对奥运会进行根本上的重塑。你认为新规的重点和意义是什么?

梁伟坚:这个新规在2018公布之前就已酝酿了好几年,2014年12月,国际奥委会会议通过了《奥林匹克2020议程》。在《奥林匹克2020议程》的指引下,国际奥委会总共推出了118项改革措施,并在2018年12月于平昌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32次全会上正式提出了这118项改革措施。这些改革措施涉及申办、筹办及遗产三大方面,涵盖奥运会整个生命周期。

  • 申办方面措施包含10项,通过第一阶段“不承担义务”的对话及国际奥委会专家团队支持、第二阶段较短、较轻松的“候选”阶段,即可完成奥运会的申办。申办流程更加灵活,降低了举办城市的成本。

  • 新规最重头的是在筹办方面,相关措施多达100项,分为赛事管理、赛事要求和给予组织者的支持三大类,让奥运会变得“可承受、可收益、可持续”。例如,从申奥成功到办奥的7年时间将被划分为“3+4”,前3年专注于“规划设计”,后4年专注于“具体运行、测试和执行”;将可持续性纳入奥运会的所有方面;降低奥运会管理的成本并加强灵活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与奥林匹克运动相关方的协同作用等。

  • 遗产方面包含8项措施,更加关注奥运会带来的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提出了“遗产战略的应用应该贯穿于奥运会的生命周期中”的目标。

总而言之,新规的主旨就是简化申办流程,降低办奥成本,分担东道主压力,让未来的奥运会更灵活、更有效、更可持续、更多合作,减少风险和浪费,从而实现长期发展目标。

《21世纪》:北京2022年冬奥会率先执行这一新规,这对北京冬奥会将带来哪些影响?此次北京冬奥会大幅利用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所留下的场馆“遗产”,“重新利用”的理念对成本具体有何影响?

梁伟坚: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是《奥林匹克2020议程》颁布之后,第一届从筹办之初就主动率先执行这一新规的冬奥会,为执行新规树立了“新标杆”。

本届冬奥会“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原则与新规中的降低成本原则高度契合,在预算筹划阶段就已经充分采用了新规的理念,北京2022冬奥会场馆更多地利用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场馆遗产。本届冬奥会一共使用39个场馆,包括竞赛场馆12个、训练场馆3个、非竞赛场馆24个。在12个竞赛场馆中,7座为新建场馆,其中延庆赛区和张家口赛区共新建5座竞赛场馆,北京赛区仅新建国家速滑馆和首钢滑雪大跳台2座竞赛场馆,其他竞赛场馆均利用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场馆。

2019年6月23日,北京冬奥组委正式对外发布《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低碳管理工作方案》,并依据生态环境部印发的《大型活动碳中和实施指南》,努力实现北京冬奥会碳中和目标,深入实施新规中的可持续发展计划。国家速滑馆、北京冬奥村等11个冬奥场馆均符合国际绿色建筑评价认证的LEED标准,场馆也都使用绿色电力。北京赛区的所有竞赛场馆都能实现冬季和夏季场地互换功能,其中,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首次实现了水冰转换,成为“冰立方”;五棵松体育馆也能实现6小时内“冰篮转换”。

北京冬奥组委还将办公区设置在首钢工业园区,并将这个过去的工厂打造为休闲、娱乐和体育中心,这都体现了“重新利用”的理念。

此外,本届冬奥会开闭幕式将文艺表演与仪式环节融为一体,依托现代科技手段,展现一流科技元素的同时,也可以大大降低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

北京冬奥组委不仅充分利用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场馆遗产,而且也把长期的、可持续性的方案纳入了不同的项目中,这些举措将使京津冀,甚至中国更多地区长期受益。北京冬奥组委从申办阶段的预算制定环节就高度重视奥运遗产再利用,充分考虑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的传承,制定实施了北京冬奥会遗产战略计划。创造丰厚的奥运遗产,为广大民众、主办城市和国家带来长期收益,是北京冬奥会筹办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落实“绿色、共享、开放、廉洁”办奥理念的知行合一。

疫情下的北京冬奥会如何破局?

《21世纪》:在全球疫情仍在肆虐之际,北京冬奥会防疫成本几何?

梁伟坚:2021年12月13日,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委会和北京冬奥组委发布第二版《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防疫手册》,对第一版手册进行了补充,在疫苗接种、海关入境要求、机票预订、出发前检测、冬奥赛时、闭环管理等方面,提供了更加翔实的信息。在全球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的背景下,为防止可能出现的疫情传播,审慎研判、科学制定、谨慎发布相关方案和防疫指南,彰显出赛会组织者为保护所有涉奥人员和公众安全健康的负责任态度。防疫成本虽然是在申办阶段没可能预见到的,但是中国作为承办国的担当丝毫不会在这方面打折扣。

闭环管理是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为保证涉奥人员健康、防止疫情输入风险采取的基本原则。最新版《手册》进一步明确,所有来华人员均实行“全流程、全封闭、点对点”的闭环管理措施。安排涉奥人员通过北京冬奥组委安排的专车,往返于场馆、驻地、工作场所,以“硬隔离”使其无法脱离闭环,更不能接触城市层面,有利于大大降低可能出现的疫情传播风险。

疫情防控是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面临的重大考验。我们相信这些应对措施将构筑北京冬奥会全方位的防疫屏障,以预防阶段的严密严谨的投入来降低疫情传播风险和后续治理成本,既保证运动员和所有涉奥人员安全、便利地参加训练、比赛和工作,也能保护中国民众的健康安全,为世界奉献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

面对困难和挑战,构筑北京冬奥会全方位的防疫屏障,北京2022冬奥会将打造独特的赛事体验,给世界观众带来的精神力量不可估量。

《21世纪》:历届冬奥会超支成常态,索契2014年冬奥会成了“史上最昂贵的冬奥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圆满成功,成为历史上为数不多盈利的奥运会之一。2022年北京冬奥会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控制成本?

孙进:北京2022年冬奥会提倡节俭办奥,具体落实措施主要包括三点:

  • 第一,充分利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遗留下的基础设施。首先,利用好2008年北京奥运会留下的比赛场馆,尽可能地避免建造新场馆。其次,充分利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遗留下的包括运动员宿舍在内的各项配套设施,大力降低成本、减少污染。

  • 第二,减少对于额外基础设施的投入,尽量采用租赁的方式代替购买,大力降低购买各类器材的预算,同时能够有效降低仓储成本,充分调动各企业的参与热情。例如,北京冬奥组委已和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转播服务公司就整合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主新闻中心(MPC)和国际广播中心(IBC)达成共识,致力于提高各项资源利用率,减少浪费。

  • 第三,在进行基础建设的过程中将北京冬奥会基础设施建设同北京和张家口的城市发展规划结合起来,致力于带动张家口、延庆和周边实现整体发展,推动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本次北京冬奥会的比赛分散在三个赛区进行,因此其建造的各项冰雪设施也能够惠及三地群众,能够带动更多人参与冰雪运动,达成“三亿人上冰雪”的目标,从而带动更多地区冰雪运动的发展,最终有利于中国进一步向体育强国迈进,有利于将竞技体育向大众体育过渡,促进中国体育产业全面发展,带来的无形资产受益长远。

(普华永道中国北京2022年冬奥会项目主管合伙人孙进 资料图片)

《21世纪》:在北京冬奥会筹备过程中,普华永道做了哪些工作?

孙进:普华永道与奥林匹克运动结缘已久。2008年,普华永道中国服务北京奥运会,助力北京奥运会圆满举办;之后,普华永道中国以财务会计税务领域的专业支持,继续深度参与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申办和筹办支持工作;2020年,普华永道中国正式成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官方财务会计服务供应商,持续助力中国奥林匹克体育事业的发展。 

普华永道中国提供贯穿“赛事全生命周期”的专业服务,从申办阶段就深度参与,到赛事前期筹备,团队成员常驻北京冬奥组委,前置性的了解各项任务的技术准备、场馆运行筹备、赛时期间运行、赛后财务收尾等关键阶段和时间节点的专业需求,并通过对每个阶段筹委会及北京冬奥组委所面临的关键挑战分析,全力配合北京冬奥组委财务部从财务、会计和税务层面对北京冬奥组委的总体工作目标起到专业协助作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是第一届从筹办之初就率先执行《奥林匹克2020议程》这一新规的冬奥会。 这一新规为冬奥会的预算管理、成本管控上带来了新的挑战。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官方财务会计服务供应商, 普华永道中国依托国际网络赋予的经验为本届冬奥会提供贯穿“赛事全生命周期”的专业服务理念,。

长期以来,普华永道中国不仅在财务预算管理咨询、税务筹划规划、北京冬奥组委财务内控信息系统数据核查、冬奥村运动员服务项目结算核查、现金等价物管理与核价等方面提供专业支持,同时也积极参与了多个冬奥专项项目专家评审服务。

冬奥会将留下哪些“遗产”?

《21世纪》:冬奥会给举办城市带来了哪些有形和无形收益?对北京和中国未来发展有何影响?

梁伟坚: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从筹办之初就全面规划管理冬奥遗产,这也是落实“绿色、共享、开放、廉洁”办奥理念的具体行动。北京成为第一座双奥城市,未来的冬奥遗产将令人赞叹。

据2021年6月发布的《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报告(2020)》,北京冬奥组委从筹办伊始就高度重视遗产工作,充分考虑冬奥遗产传承利用,制定实施了北京冬奥会遗产战略计划,注重从体育、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城市发展和区域发展7个方面、35个领域来规划、创造和运用冬奥遗产,为主办城市和区域长远发展留下宝贵财富,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奥林匹克运动与城市、区域发展的双赢。

北京冬奥会的筹办和举办能够带动中国冰雪运动的普及与发展,提升群众健康水平,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据北京冬奥组委根据国家体育总局近日发布的《“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统计调查报告》,自2015年北京申办冬奥会以来,截至2021年10月,全国居民参与过冰雪运动的人数为3.46亿人,冰雪运动参与率为24.56%,实现了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同时,本次北京冬奥会设置了三个赛区,能够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带动京津冀的旅游产业,促进地区经济转型。赛后,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和延庆赛区将建设成为北京西北部滑雪旅游产业带,并以此为核心带动整个华北地区滑雪旅游产业的发展。赛后各场馆将会继续使用,惠及京津冀三地群众。国家和政府借此机会引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同时自身大力调配公共资源,两方着力下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建设起了许多冰雪场地设施,大大促进了冰雪运动的进一步普及与推广,为我国冰雪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由于对冰雪运动各项设施的需求增大,因此在供给侧冰雪装备的科技创新能力也随之不断提高,同时催生出了一大批冰雪装备产业园区。在这样的条件下,冰雪产业也开始与其他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带动了冰雪运动健身、冰雪运动培训教育、冰雪运动旅游等健身休闲业态的发展。冰雪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冰雪装备、服装等高科技环节将成为冰雪消费升级的热点,做好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协同配套至关重要。北京冬奥会的举办将为全国体育产业升级发挥表率作用。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是第一届从筹办之初就率先执行《奥林匹克2020议程》这一新规的冬奥会。这一新规为北京冬奥会的预算管理、成本管控上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通过高效节约的筹办工作,使遗产项目赛后可持续发展,这也将为未来类似赛事的可持续运营提供了宝贵的无形资产。

《21世纪》:随着北京冬奥会的到来,中国体育产业步入黄金发展时期。如何看待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前景?普华永道在体育产业有着怎样的布局?

周星:体育产业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产业之一,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的发布,将进一步促进体育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北京冬奥会也将带动中国体育产业步入黄金发展期。据普华永道近期发布的《2021年普华永道体育行业调查报告》,在“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发展目标下,体育产业正在进入专业竞技与产业化改革双创新的新增长周期。而在竞技比赛层面,未来3年中国将举办冬奥会、亚运会以及大运会等多个世界级大赛,全球体育的目光都将聚焦在“中国时区”。而体育产业发展核心市场力量来自于:体育传媒格局的改变、人们对体育行业发挥更为重要的社会作用的期望、粉丝参与度与影响力的增强,科技则会成为赋能体育产业快速增长的内核动力。

普华永道中国于2021年12月以迎接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将体育产业作为战略性服务领域,成立了一支跨部门的体育产业专家团队,持续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高价值的服务。这支跨背景的体育产业专家团包括普华永道财务、审计、税务、风险管理以及体育科技等部门的专业人士,能够带来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成熟经验,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帮助体育产业链上的企业与从业者建立解决方案。

早在2016年,普华永道就在全球范围内开始了关于体育产业的调研,公开发布了首期《普华永道体育行业调查报告》,以宏观的视角和多维度的产业信息为基础,为体育产业提供综合性的行业洞察和趋势分析。此后,普华永道在每年第四季度,都会定期制作并发布体育行业的调查报告。《2021年普华永道体育行业调查报告》于北京冬奥会倒计时50天之际发布,对全球近800名体育产业高管进行了问卷调查,展示了过去一年在体育领域发生的种种新变化和新趋势,同时对体育行业的大前景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2018年普华永道中国作为唯一专业服务机构入选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产业研究基地”,是全国16家体育产业研究基地中唯一的专业服务机构。

此外,普华永道和首都体育学院联合举办“体育风云科技奖”,倡导体育行业科技创新理念,构建体育科技创新展示和推动平台,赋能体育科技创新发展,打造产学研行业新标杆。

(普华永道中国体育行业主管合伙人周星 资料图片)

《21世纪》:有观点认为世界夸大了奥运会的效益。德国体育经济学家沃夫冈·曼宁(Wolfgang Maennig)认为,奥运效益只是体现在东道主利用主场优势赢得更多奖牌、修建起一批新的体育设施、提高国际知名度等方面。“奥运会对一个国家的收入、就业、税收、旅游等没有产生重大的积极影响”。您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梁伟坚:体育是人类社会中无声胜有声的通用语言,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它以发掘人类身体潜能的肢体运动和竞技活动连接着各国各地人民的精神世界。在疫情的冲击下, 2021年国际奥委会历史首次更新奥林匹克格言,将“更团结”加入其中,意欲通过奥林匹克将世界人民连接在一起。因此,奥林匹克是人类社会跨国跨地区不可多得的一项共有的财富和杰作,其影响力已经超出了运动会本身,它承载了许多社会功能,奥林匹克精神在人类命运意识层面上对世界和各民族都具有引领意义。

作为奥林匹克精神的盛会,奥运会承载着团结、公平和相互理解的重大意义,最终目的是以体育运动的方式来促进人类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道德层面上的全面发展。同时,奥林匹克精神也承载了各国家各民族团结友爱、摒弃歧视、相互理解、公平竞争的理念,对于所有参赛的国家都有重大的指引意义,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力量源泉。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提出“一起向未来”的口号,诠释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的中国方案,表达了世界需要携手走向美好未来的共同愿望,是北京作为“双奥之城”,给奥林匹克精神和理念留下的又一中国印记。这也与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脉相承,展现出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担当。相信这一届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将成为无惧挑战、消除隔阂、凝聚世界的团结盛会。

(作者:吴斌 编辑:李艳霞)

吴斌

海外版记者

关注外资机构,探索国际资本市场,聚焦有价值的信息。微信号:HarryWu95,邮箱:wubin@21jingji.com,欢迎交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