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广东省委会建言:广东探索设立制造业绿色低碳基金,加快推动风能氢能发展

大湾区观察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黄浩博,实习生吴泽钜 2022-01-18 19:59

建议广东抓住“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期,推动广东制造业绿色发展,迈向中高端。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黄浩博 实习生吴泽钜 广州报道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作为我国制造业发展排头兵,广东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企业数量已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正加速实现从制造大省到制造强省的历史性转变。

然而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广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仍面临用能结构有待优化、产业链供应链亟须转型等问题,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这进一步要求广东提前做好应对新风险和挑战的准备。

民盟广东省委会拟在2022年广东省两会上以集体提案的方式提交《践行碳达峰、碳中和,推动广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案,建议广东抓住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期,推动广东制造业绿色发展,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

制造业用能结构亟待优化

2021年12月,工信部正印发《“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明确“十四五”期间工业绿色发展的总体规划,也为各省市落实部署提供指引。

根据规划目标,到2025年,我国工业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绿色低碳技术装备广泛应用,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绿色制造水平全面提升。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广东在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产业绿化转型上已取得明显成绩。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广东省碳排放强度下降22.35%,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2020年,广东省碳排放强度为0.57吨/万元,全国第二低;能耗强度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3。

但当前广东能源消费结构仍以化石能源为主,煤炭、石油约占六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对此,民盟广东省委员会提案提出,当前广东碳排放总量和能耗强度,特别是珠三角地区保持在全国最先进行列,但也已接近极限,在现有的重点耗能企业产品能耗和设备已达较先进水平,在节能技术未有重大突破情况下,继续大幅度降低能耗并非易事。因此,应加快构建广东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有效应对“双碳”目标对制造业的影响。

具体包括:一是逐步减少传统石化能源供给,合理推动风电、光伏、核电、氢能等清洁能源的发展,有序推动制造业企业用能结构调整。同时优先保障居民用电和重点制造业企业合理生产用能,降低经济社会运行风险,不搞“碳冲锋”。二是积极引入省外绿色低碳能源,推动与绿电富余省区签订购电协议,特别是探索与广东对口帮扶省区形成以合理价格长期优先给广东绿电保供机制。三是加快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关键技术突破,推进泛在电力物联网、规模化储能、先进输配电等技术建设应用,提升电网的新能源消纳水平。

绿色转型推动广东制造业迈向中高端

“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广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危与机并存。

加快绿色转型是广东制造业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该提案提及,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上升,发达国家在关键核心领域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的限制不断升级,意图促使产业链供应链流出中国,并往往以“绿色技术壁垒”为借口抑制我国制造业出口,导致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稳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针对如何应对国际贸易绿色壁垒,提升制造业竞争力,民盟广东省委会建言,首先要对标发达经济体,将设计、材料、制造、物流、营销、产品到回收的全流程纳入绿色环保监管,贯穿于产品全生命周期,推动全产业链供应链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其次应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鼓励其对产业链供应链相关企业提出减碳要求,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减碳模式,从严控制高污染、高耗能产品出口。

 “广东要抓住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期,促进广东制造业迈向中高端。” 民盟广东省委会对此建言,要从源头控制,严格管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

民盟广东省委会还提出,广东要支持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大力研发和推广先进的高效节能设备和工艺,重点加快石化、化工、钢铁、有色、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绿色升级改造,实现能效水平对标行业先进值或国际先进水平。

此外,广东要推动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推进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芯片、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培育一批绿色产业链条完善、辐射带动力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战略性产业集群。

实现广东制造业绿色发展离不开金融赋能。该提案还建言,尽管目前广东绿色贷款余额已突破万亿元大关,但这与牵引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所需投融资规模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对此,民盟广东省委会建议,要找准绿色金融发展着力点,深度服务广东制造业绿色发展。

具体来说,一是探索设立制造业绿色低碳基金,完善绿色金融评价、信息披露和激励约束机制,撬动金融资源向低碳绿色项目倾斜,助力广东制造产业体系绿色转型发展。二是以碳中和为导向设定绿色融资项目标准,积极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碳市场,深化广州、深圳碳交易试点,进一步扩大碳交易控排行业范围和降低控排企业门槛,加快推进重点碳金融产品和衍生品上线,有效衔接企业碳配额分配方法和“双碳”目标要求。

(作者: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黄浩博,实习生吴泽钜 编辑: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