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专访|张书彦:打造大湾区轨道交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AI赋能轨道智能化转型

大湾区观察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郑玮 2022-01-18 19:58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郑玮 广州报道 1月20日,广东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即将在广州开幕。为期三天半的会议将汇集各领域代表,共议2022年广东发展路径。

聚焦广东轨道交通建设,广东省人大代表、东莞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张书彦建议,未来应积极打造“大湾区轨道交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强化科技赋能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产业发展。

2020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首次提出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截至2020年底,广东省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已达5867公里,其中,铁路运营总里程4888公里,城市轨道交通里程979公里,“12312”出行交通圈和“123”快货物流圈已初具雏形。

“当前广东省轨道交通行业正在朝着安全、高效、健全的方向快速发展,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张书彦表示,但全省轨道交通发展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例如湾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集群规模小、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等,亟待进一步解决。

据悉,目前广东已形成以江门、广州等地市为中心,涵盖城际动车组、地铁车辆等轨道交通车辆装备造修及相关领域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布局。

“但受制于轨道交通产业基础较弱,配套能力不足,广东尚未形成上下游产业链贯通的大规模产业集群,在同国内传统交通强省竞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张书彦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因此,她建议,通过积极打造“大湾区轨道交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再结合区域城市传统制造业优势,推动形成更大规模轨道交通产业集群。

她表示,相关部门应加强引导,依托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集群、珠江东岸先进电子信息制造业集群、广深两市强大的互联网产业、港穗深强劲的高端服务业以及众多知名高校和创新研发机构,重点扶持广东省轨道交通装备龙头企业,积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此外,为尽快实现智能制造各关键技术领域的攻关与突破,粤港澳大湾区各地政府应围绕新一轮智能制造基础共性技术、关键核心技术、工业互联网标准等领域,召集、推动或扶持“产学研金”联合组建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智能制造联盟。充分利用各智能制造联盟的技术外溢效应,推动大湾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行业的智能化转型升级。

当前,全球正出现以信息网络、智能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创新浪潮,轨道交通装备领域也孕育着新一轮全方位变革。

“未来轨道交通行业发展一定要依托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平台,广泛应用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重点研制安全可靠、先进成熟、节能环保的绿色智能谱系化产品,面向全球化经营,建立世界领先的轨道交通装备绿色产业创新体系。”张书彦说。

为抓住新一轮变革机遇,张书彦建议,粤港澳大湾区应更充分发挥区域内的技术领先优势,深入开展轨道交通新材料基础科学与应用研究,促进原创成果出现。

具体措施包括,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创新企业研发活力,形成从上游成分开发、中游加工制备到下游材料应用的轨道交通新材料研发体系,并加强产业培育和建立一批研发生产基地,保障“有材可用、材质领先”、支持迭代应用。

同时,推动AI技术全面赋能湾区轨道交通体系建设,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卫星通信、区块链等新兴信息技术与轨道交通业务深度融合,实现大范围、全方位、高效率的运行控制与管理,推进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向网联化、协同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作者: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郑玮 编辑: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