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平稳收官,“降息”到位了吗? | 国海固收

靳毅2022-01-18 14:31

事件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我国去年12月份经济数据。2021年全国不变价GDP同比增长8.1%,两年复合增长5.1%;去年1-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加4.9%,两年复合增长3.9%;去年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际增长4.3%,两年复合增长5.8%;去年12月份社消同比名义增长1.7%,两年复合增长3.14%。

1、点评

1.1

静候基建发力

去年1-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三大项中,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3.50%,较上月降低0.20个百分点;基建投资同比增长0.40%,较上月增加0.57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4.4%,较上月降低1.9个百分点。

制造业投资持续高位运行,具有相当韧性。其中,高新制造业投资继续保持高增速。与此同时,随着欧美国家持续地开展复工复产,通用设备和专用设备制造投资均受到一定程度的提振。

展望未来,我们认为,制造业投资回落趋势不变,节奏上将继续保持温和的回落速率:一方面,Omicron疫情在多国有蔓延趋势,虽然疫苗逐渐普及,但是有效性有待进一步证实,感染率的上升对医疗体系的挤兑不可避免,以东南亚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仍有结构性“停工罢工”风险存在,订单回流逻辑短期内仍将边际支撑制造业投资;另一方面,历史上工业企业利润向制造业投资传导时滞约为1年左右,2021年工业企业利润展现出一定韧性,对2022年制造业投资也将产生相应支撑。

基建发力仍需静待时日。继去年12月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适当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后,今年1月份国常会上再度强调“部署加快推进‘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扩大有效投资”。去年10月份以来,地方专项债融资不断加码,2021年全年专项债发行净融资额达全年计划的109.3%。

因此,2021年专项债发行已经到位,然而去年12月基建投资增速改善并不显著,一方面,冬季停工和疫情散发对基建开工产生了一定的扰动,高频数据上来看,去年12月高炉开工率和石油沥青开工率数据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另一方面,从财政支出到实际项目落地需要一定的时间传导,而今年尤为如此,我们在《2022年,基建将如何发力?》中指出,当前制约基建项目落地主要由三大因素:(1)中央加强地方债务问题问责,降低政府对基建的诉求;(2)减税降费与民生开支增加挤压基建支出空间;(3)地方党委换届,基建落地节奏滞后。

展望未来,今年一季度起,基建投资增速有望进一步发力,地方政府换届完成后,叠加专项债款项的逐渐落地,今年二三季度将可能是全年基建投资的高峰。

房地产投资继续回落。今年经济整体有“稳增长”的政策导向,银保监会在去年12月强调要“在落实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的前提下,指导银行保险机构做好对房地产和建筑业的金融服务”,我们认为,未来地产调控或将出现边际放宽,以“稳”为主。

从去年12月地产资金来源上来看,地产企业各项资金来源同比较2020年同期均存在较大幅度收缩,而历史上从政策出台至地产投资数据探底又需一定时间传导,因此,我们认为未来地产投资仍有继续走弱空间,但在政策对冲下,趋势上将逐步趋稳。

1.2

“价稳需旺”下,生产表现不俗

去年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当月同比增速继续上升。按三大项来看,采矿业受“保供稳价”政策影响,两年复合增长6.1%,较上月增加2.0个百分点;制造业在“外需不弱”的格局下,两年复合增长5.7%,较上月增加0.5个百分点;电力及燃气供应两年复合增长6.6%,较上月下降1.6个百分点。

整体来看,生产端的韧性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1)“保供稳价”政策初具成效,价格“隐忧”边际消退。去年12月PPI同比增长10.3%,较上月大幅下行2.6个百分点。在国际油价下行和国内煤炭供给改善的格局下,PPI未来将进入快速下行期,进而纾解制造业的成本“困境”,对生产有一定促进作用;

2)外需“不弱”叠加补库需求,边际支撑国内生产。外需“退潮”基本已是普遍共识,但整体需求不弱的格局下,对我国出口仍有边际上的支撑,进而带动生产。与此同时,美国制造商库存在剔除价格因素后,仍处于历史低位,补库需求也将继续支撑国内生产活动的开展。

除此之外,正如上文所提及,Omicron的蔓延可能会让“出口替代”的逻辑再度上演,生产端在国内“防疫红利”下或将再度受益。因此,我们认为,工业生产在未来的回落趋势不变,但整体斜率将趋于平缓。

1.3

消费疲软的背后是疫情和就业

去年12月份,消费表现不及预期,背后除了折射出疫情对经济产生的潜在影响外,同样也反映了居民消费的底子本身偏弱,“稳经济”导向下,或许同样需要政策端的发力。

按消费类型来看,去年12月餐饮收入增速略有收窄,但依旧受疫情影响,两年复合增长-0.9%,较上月增加0.7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两年复合增长3.7%,较上月下降1.6个百分点,商品消费的大幅下降恐怕难以由疫情扰动完全解释。

拆分具体商品消费来看,去年12月份消费增速下降的主要品类集中在“可选”消费板块,如化妆品、金银珠宝、家电音响、家具以及通讯设备等。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三:

1)“双十一”透支消费。近几年来“网上”消费占比越来越高,在此格局下,“双十一”的消费前置效应越发显著,化妆品、通讯设备均为“双十一”的大头,去年10月、11月对应的偏强数据对应去年12月数据的稍显疲软。

2)地产转向后周期后,相关产品消费下降。下半年开始,地产的持续降温下,我们看到的是销售数据的不断下滑。随着地产逐渐迈入后周期阶段,前期对家电、家具类商品的消费需求也将逐渐减弱。

3)消费疲软的背后是若隐若现的就业压力。四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略有下降,具体拆分来看,工资性收入的拉动作用下降是可支配收入增速下滑的主要因素。我们认为,这背后依旧反映了目前存在的一定就业压力。

展望未来,我们认为2022年消费改善的方向不变,但是短期内,需要警惕Omicron对消费产生的潜在影响。与此同时,1月16日,发改委发布《关于做好近期促进消费工作的通知》,“稳经济”导向下,后续可能出台相应的扶持消费政策,同样值得关注。

2、经济平稳收官,“稳增长”压力犹存

2021年经济整体平稳收官,展望2022年,我们的观点依旧是,经济“下限看地产,上限靠基建”,基建仍是2022年经济的主要抓手。在静候基建发力的同时,如何做好“稳地产”、“稳就业”以及“稳消费”同样是短期内值得关注的问题。

我们认为,央行本次超量续作7000亿MLF,同时下调10BP利率是“稳增长”的开端,但后续继续降息的空间或相对有限。本次央行降息无论在量还是价上的操作幅度上都超越了市场预期,一方面,涵盖了刺激经济的意图,达到“稳增长”的目的;另一方面,目前美联储3月份加息预期强烈,无疑会压缩央行的降息窗口期,因此,央行此次降息可能也暗含了“宜早不宜晚”和“一步到位”的意图,后续“稳增长”更有可能以推出结构性支持政策为主。

风险提示:疫情超预期影响经济活动开展,政策支持力度不及预期。

相关声明

证券研究报告《经济平稳收官,“降息”到位了吗?——2021年12月经济数据点评》

对外发布时间:2022年1月18日

发布机构:国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本报告分析师:

靳 毅 SAC编号:S0350517100001

周子凡 SAC编号:S0350121010075

本公众号推送观点和信息仅供国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国海证券”)研究服务客户参考,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国海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若您非国海证券研究服务客户,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订阅、接受或使用本公众号中的任何信息。本公众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国海证券不会因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或者收到、阅读本公众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

本公众号不是国海证券的研究报告发布平台,只是转发国海证券已发布研究报告的部分观点,订阅者有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或缺乏相关的解读而对资料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应以国海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且须寻求专业人士的指导及解读。

本公众号及国海证券研究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国海证券认为可靠,但国海证券不对其可靠性、准确性、时效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反映国海证券研究人员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的判断,本公众号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有可能因发布日后的各种因素变化而不再准确或失效,国海证券不承担更新不准确或过时的资料、意见及推测的义务,在对相关信息进行更新时亦不会另行通知。

在任何情况下,本公众号所载信息、意见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所述证券或金融工具买卖的出价或征价,评级、目标价、估值、盈利预测等分析判断亦不构成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投资建议。对任何直接或间接使用本公众号所载信息和内容或者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任何一切后果或损失,国海证券及/或其关联人员均不承担任何形式的法律责任。

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国海证券所有,国海证券对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国海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翻版、复制、刊登、发表、修改、仿制或引用本订阅号中的内容,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国海证券就此保留一切法律权利。

本报告的风险等级定级为R3,仅供符合国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本公司”)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要求的的客户(简称“客户”)使用。本公司不会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客户。客户及/或投资者应当认识到有关本报告的短信提示、电话推荐等只是研究观点的简要沟通,需以本公司的完整报告为准,本公司接受客户的后续问询。

本公司具有中国证监会许可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本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及合法获得的相关内部外部报告资料,本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不保证其中的信息已做最新变更,也不保证相关的建议不会发生任何变更。本报告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仅反映本公司于发布本报告当日的判断,本报告所指的证券或投资标的的价格、价值及投资收入可能会波动。在不同时期,本公司可发出与本报告所载资料、意见及推测不一致的报告。报告中的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所表达的意见并不构成对所述证券买卖的出价和征价。本公司及其本公司员工对使用本报告及其内容所引发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概不负责。本公司或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所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头寸并进行交易,还可能为这些公司提供或争取提供投资银行、财务顾问或者金融产品等服务。本公司在知晓范围内依法合规地履行披露义务。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投资者不应将本报告为作出投资决策的唯一参考因素,亦不应认为本报告可以取代自己的判断。在决定投资前,如有需要,投资者务必向本公司或其他专业人士咨询并谨慎决策。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投资者务必注意,其据此做出的任何投资决策与本公司、本公司员工或者关联机构无关。

若本公司以外的其他机构(以下简称“该机构”)发送本报告,则由该机构独自为此发送行为负责。通过此途径获得本报告的投资者应自行联系该机构以要求获悉更详细信息。本报告不构成本公司向该机构之客户提供的投资建议。

任何形式的分享证券投资收益或者分担证券投资损失的书面或口头承诺均为无效。本公司、本公司员工或者关联机构亦不为该机构之客户因使用本报告或报告所载内容引起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本报告版权归国海证券所有。未经本公司的明确书面特别授权或协议约定,除法律规定的情况外,任何人不得对本报告的任何内容进行发布、复制、编辑、改编、转载、播放、展示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非法使用本报告的部分或者全部内容,否则均构成对本公司版权的侵害,本公司有权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作者:靳毅 )

靳毅

国海证券首席债券分析师

分享对经济、楼市、股市、债市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