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丨持续推动国企改革,不断提高国企效率与竞争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2-01-19 05:00

需要推进董事会建设,形成差异化薪酬分配办法和市场化的激励政策,落实混合所有制改革,并实现从管企业到管资本的监管转型。

△音频来源:南财音频

2022年是决战决胜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根据国资委的部署,今年将继续在激励政策、专业整合以及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方面推动国企改革,不断提高国企效率与竞争力。

国企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让国企成为市场经济中具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因此,必须推进董事会建设,形成差异化薪酬分配办法和市场化的激励政策,落实混合所有制改革,并实现从管企业到管资本的监管转型。党的十八大以来,国企改革围绕这些目标持续推进,据悉,去年已经实现三年改革任务70%的年度目标,今年将胜利收官。

在激励方面,据统计,截至2021年中央企业已开展过中长期激励的子企业占具备条件子企业的85.9%,惠及27.6万人,并计划2022年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要实现全覆盖,在各层级企业大力推行管理人员竞争上岗、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等政策。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为了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国有企业要勇当技术创新主力军、排头兵。为此,必须发挥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国有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超额利润分享等中长期激励政策的作用,对关键核心科技人才用好科技创新薪酬激励机制,用好用活工资总额单列、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享等政策。

在混改方面,数据显示,2021年,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中,分别有13户和25户新引入了持股比例5%以上的战略投资者。根据国资委的安排,2022年推进更多国有持股超过50%的上市公司引进积极股东持股5%以上。将国有股权比例低于50%,特别是低于三分之一的国有相对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作为重点,推动更多企业探索实施差异化管控,在混改中激发各类生产要素活力,最终提高国企的竞争力。

2021年,中国星网、中国电气装备、中国物流集团、中国稀土集团挂牌成立,中化集团和中国化工联合重组,中国电科重组中国普天,鞍钢重组本钢,国家管网集团资产重组顺利完成,煤炭、医疗等专业化整合深入实施。在专业化整合、布局优化、结构调整等方面,去年国企进行了大量工作,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的新格局也日益明显。

结构调整和瘦身健体是国企改革的重要目标,即推动各类企业间与企业内部专业化整合,清除小散弱的业务领域,提高主业清晰的大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过去几年的工作看,主要是通过合并重组瘦身健体,尤其是央企之间的合并全面铺开。

与此同时,继续压减国企数量。数据显示,2021年,中央企业全年共“压减”法人户数2906户,管理层级控制在5级以内。全国范围内纳入名单的“僵尸企业”已处置完成2.5万家,处置率超过95%。中央企业“两非”(非主业、非优势)剥离完成率达86.9%,地方“两非”“两资”(低效资产、无效资产)清理退出完成率达87.9%。中央企业重点亏损子企业三年减亏83.8%,圆满完成专项治理任务,地方重点亏损子企业专项治理完成率达90.1%。

但是,仍然有舆论认为目前存在国进民退现象。事实上,在中央层面目前全力推进央企退出竞争性领域,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了攻克某项重大项目或完成某项重要任务为主要目标,提出了新型举国体制。因为某些科研攻关领域是资本密集与人力密集行业,民企目前还没有能力组织这么多资源和成本,因此,必须通过举国体制集中全国各方面人力、物力、财力攻关。

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在清理僵尸企业的同时,地方国企也在业务扩张。比如在环保产业、城市更新、信息服务等领域,越来越多的国企参与市场竞争。还有一些地方国资部门成为科技企业投资者,参与到高风险的产业竞争活动中。应当说,我们国企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也要警惕地方国企的扩张现象,避免对市场的公平竞争与经济效率产生冲击,尤其是当前处于政策宽松期,各地都有保增长压力,更要防范国企无序扩张,重蹈上个周期的覆辙。

(编辑:陆跃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