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首批碳减排支持工具花落谁家?国有大行纷纷披露

21低碳李德尚玉 2022-01-19 10:08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李德尚玉 北京报道 央行的碳减排支持工具堪称2021年绿色金融领域的大事记,其首批资金落地情况受业内瞩目。

2022年初,国有大行陆续披露获得央行首批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情况。近日,据媒体报道,农业银行获得央行首批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113.68亿元,国家开发银行获得资金102.67亿元,两家银行所获专项资金并均已下发至碳减排领域项目。

上述两笔专项资金都属于央行向全国金融机构发放的首批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的一部分。早在2021年12月30日,在央行举行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和绿色金融”新闻发布会上,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曾透露,央行向有关金融机构发放第一批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855亿元,支持金融机构已发放符合要求的碳减排贷款1425亿元,共2817家企业,带动减少排碳约2876万吨。

2021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设立支持碳减排工具。同年11月8日,央行即官宣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通过“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发放对象暂定为全国性金融机构,按贷款本金的60%提供资金支持,利率为1.75%。央行明确,该工具重点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碳减排技术三个碳减排领域。

多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的业内人士称,央行碳减排支持新工具首次采取了“先贷后借”机制,既能发挥撬动银行资金的杠杆作用,又一定程度避免银行出现道德风险。这一工具利率仅为1.75%,低于1年期再贷款利率,为金融机构提供了优惠。

资金均已下发至碳减排领域项目

国有大行主动披露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情况“事出有因”。央行要求金融机构公开披露发放碳减排贷款的情况,以及贷款带动的碳减排数量等信息,并由第三方专业机构对信息进行核实验证,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具体来看,农业银行获得的首批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对应前期已发放的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碳减排重点领域贷款189.46亿元,支持国家电投张北“互联网+智慧能源”800MW风光电示范项目、大唐象山渔光互补太阳能发电、山西垣曲抽水蓄能等项目263个,支持企业197家,可带动碳减排382.56万吨,占央行首批碳减排支持工具带动碳减排量的13.3%。

农业银行表示,后续将充分利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等专项政策,围绕三个重点领域,持续加大信贷投放,助力煤炭、火电等涉煤传统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加大碳金融产品创新推广力度,进一步扩大绿色金融产品的覆盖面和市场影响力,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国家开发银行获得的首批碳减排支持工具资金对应其2021年7月至11月已实际发放的湛江徐闻海上风电场项目、山东文登抽水蓄能电站项目、青海海南州塔拉滩光伏电站项目等一批以清洁能源为主的碳减排领域中长期项目贷款,贷款总金额171.11亿元,可带动年度碳减排量343万吨。

其中,湛江徐闻600MW海上风电场项目是亚洲在运单体容量最大的海上风电项目,刷新国内海上风电投产项目单体装机容量纪录;山东文登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是山东省电网调峰填谷重要工程项目,对于稳定系统频率、缓解事故、提高电力系统动态效益具有重要作用;海南州塔拉滩一标段1000MW光伏电站项目是青海—河南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电源端的供给项目,助力绿电“西电东送”。

国家开发银行明确要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将碳排放因素纳入信贷全流程,建立信贷碳核算信息系统,逐步更新建立行业核算模型等,正在探索为全行推进碳减排贷款有关工作提供制度基础和信息化保障。

碳金融发展按下“加速键” 

多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碳金融也将成为2022年绿色金融的关键词。

2021年12月14日,生态环境部、央行等九部门编制的《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方案》明确,在碳金融领域,鼓励试点地方金融机构探索开展包括碳基金、碳资产质押贷款、碳保险等碳金融服务。

不久前,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要推动金融市场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合作与联动发展,促进以碳排放权为基础的各类场外和场内衍生产品创新。推动金融机构积极稳妥参与碳金融市场建设,丰富碳金融市场参与主体。发展碳排放权质押、碳回购、碳基金、碳信托等碳金融业务,增强碳金融市场活力。

近日,农业银行与中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碳登”)合作并上线运行“农银碳服”系统,成为首家与对接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

“中碳登”是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机构,对全国碳排放权的持有、变更、清缴和注销等实施集中统一登记。“农银碳服”与“中碳登”系统对接,为全国碳市场会员单位碳排放权交易提供综合资金结算服务。“农银碳服”系统采用银企直联、企业网银、后台管理的服务输出模式,具有线上签约、交易便捷、合规安全的特征。

据媒体报道,截至2021年底,“农银碳服”助力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配额清缴工作顺利完成。该系统上线以来,运行稳定,客户体验良好,获得市场认可。

实际上,2021年全国碳市场线上交易正式启动后,碳排放权交易配额质押贷款破冰落地。

2021年7月16日,兴业银行为浙江某环保能源公司成功办理碳排放配额质押贷款业务,金额1000万元。这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上线日的全国首单碳排放配额质押贷款,也是在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进行质押登记和公示的首单碳排放配额质押贷款。

创新碳金融产品“在路上”

多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我国需探索符合国情的碳市场金融化路径,金融机构创新碳金融产品仍“在路上”。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现在的所谓的碳金融,更多是围绕着碳交易市场提供的一些很基础的服务,比如说碳账户的管理、碳资产的抵质押等。从中长期看,真正的金融市场,机构投资者应该可以作为直接投资的对象购买这种资产,而且在这个资产之上可以进行资产证券化,包括远期的交易、衍生品等金融产品的类型,基于碳资产的这种金融产品的类型也会进一步丰富。

“碳市场金融化不是简单地将金融市场的经验套用到碳市场,而是要基于碳排放权的特殊性,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设计出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碳市场金融化路径。”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饶淑玲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

“碳市场排放数据要对金融部门进行开放。”饶淑玲建议,碳市场主管部门要将控排企业的碳排放数据逐渐对金融机构开放,在现有的碳排放数据平台上开设金融机构查询的专属通道,金融机构可以利用这些数据信息作为提供融资服务的判断依据。这样同时可以形成金融机构对控排企业碳排放数据的有效监督,促使碳市场排放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断提高。

(作者:李德尚玉 编辑:曾芳)

李德尚玉

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