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新汽车研究院联合慧科讯业发布《中国新能源汽车舆情报告2021》 :特斯拉“车顶维权”占据年度十大舆情事件之首

21世纪新汽车研究院杜巧梅 2022-01-19 08:00

报告聚焦大众最关注的十大舆情事件,梳理根源、关注焦点、事件走向以及业界观点。

21世纪新汽车研究院 杜巧梅 北京报道  新能源汽车的全面爆发,是汽车行业2021年的最大亮点,然而,在爆发式增长的背后,新能源汽车的补能,智能电动汽车的信息安全、数据合规以及辅助驾驶功能的安全性等方面,问题依然不少。其中部分事件频频冲上热搜,引发舆情扰动,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

21世纪经济报道旗下21世纪新汽车研究院联合慧科讯业,共同推出《中国新能源汽车舆情报告2021》。本报告依托南财大湾区数据中心、慧科全媒体数据平台(客户端、网站、微信、互动论坛、微博、视频平台),采集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各类舆情事件数据,并根据传播总声量,筛选出大众最关注的十大舆情事件,梳理十大事件产生根源、关注焦点、事件走向以及业界观点。

2021年新能源汽车十大舆情事件盘点

依据事件发生后两周内全网主要平台传播数据,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最受大众关注的十大舆情事件依次为:特斯拉女车主上海车展车顶维权、特斯拉因质量缺陷引五部门约谈、理想汽车“水银门”、 哪吒汽车高管借劣迹艺人炒作、蔚来车主疑因辅助驾驶功能致车祸身亡、上海绿牌政策悬而未决、欧拉好猫“换芯门”、福特中国“指牛为马”、十一期间高速公路电动汽车充电难以及小鹏汽车违规采集人脸信息。

这十大事件涵盖了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基础设施、产品安全及质量、品牌传播等多个领域。其中,涉及产品安全以及质量问题事件占比最高,是消费者关注的重点领域。

NO 1.特斯拉女车主上海车展车顶维权

事件回顾:

2021年,新能源汽车行业中,特斯拉女车主上海车展车顶维权事件以超过103万的总声量成为全网最关注的事件,微博热搜42个,阅读量达到23.6亿。

而本质上,这是由疑似“特斯拉刹车失灵”引发的社会性事件。

2021年3月,一则短视频在网络上流传:一名女子在特斯拉门店门口,坐在车身用黑漆喷着“特斯拉刹车失灵”的事故车上,手持喇叭反复播放着“特斯拉Model 3春节期间刹车失灵,引发严重交通事故,一家四口险些丧命。”

4月19日上午11时30分左右,特斯拉女车主身穿印有“刹车失灵” T 恤,站在展车车顶高喊“特斯拉刹车失灵”,引起现场围观。

当天下午,特斯拉官方对此事做出回应表示,4月19日上午,该车主此前曾因超速违章发生碰撞事故,而后以产品质量为由坚持要求退车。近两月以来特斯拉始终保持与车主积极协商,表示愿意协助完成检测、维修或保险理赔事宜,同时提出多种解决方案,但是由于车主不接受任何形式的第三方检测,并强烈拒绝特斯拉提出的所有方案,所以相关事宜只能持续沟通。

当天下午,特斯拉全球副总裁陶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决不妥协”,其态度引发全网讨论并在4月21日特斯拉发布官方致歉声明后达到传播高峰。

行业观点:

随着在中国业务规模的扩大,特斯拉中国将在特斯拉全球的整个框架中承担更加重要的作用,不是简单地将车型导入中国、在中国出售,而是将中国作为除了美国之外的另一个中心,开展更多业务。

在这种背景下,特斯拉必须在中国赢回更多消费者的信任,这种信任不仅仅是产品的认可,更要建立一家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所应有的形象和社会影响。

公关发声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企业面临的负面危机,而不应该简单地表现自己的姿态。特斯拉眼下在中国面临的这场舆论危机,似乎比以往的每一次都更为严重。

这起维权事件还在持续,双方各执一词,都表现出“绝不妥协”的态度。特斯拉中国区的应对态度绝不应该仅仅是一句“绝不妥协”就完事了,他们需要用更加合理的解决方案,来消除公众的疑虑,尽可能地还原事件的真实情况。

处理纠纷,无论是企业还是消费者,都离不开“法理”二字,双方只有合理合法地去沟通和解决,才是真正对消费者和企业都适用的一种公正和公平。特斯拉与客户,始终是一体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方式,是提供优秀的产品,提供良好的服务,创造更好的社会导向和价值。

NO.2 特斯拉因质量缺陷引五部门约谈

事件回顾:

2021年消费者最关注的新能源汽车十大舆情事件中,特斯拉因质量问题引五部门约谈以全网5.4万的总声量排名第二。

2021年2月8日晚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官网发布消息称与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以及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等五部门共同约谈了特斯拉公司。约谈的原因主要为消费者反映的特斯拉车辆出现的异常加速、电池起火、车辆远程升级(OTA)等问题。五部门要求,特斯拉严格遵守中国法律法规,加强内部管理,落实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对此,特斯拉回应称,诚恳接受政府部门的指导,并深刻反思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全面加强自检自查。对于消费者集中反映的问题将进行系统排查。目前公司正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强化内部工作机制和流程,全方位加强内部管理。

不过,特斯拉在回应中并未提及对于监管部门约谈内容的具体解决方案。

事实上,虽然特斯拉在中国市场一路高歌猛进,但是其产品质量问题饱受诟病。自2020年以来,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深圳、南昌等多地发生过十余起因车辆“异常加速”或“刹车失效”引发的严重交通事故。特斯拉与部分消费者陷入关于车辆质量、自动驾驶安全等争议之中。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J.D. Power于2020年6月发布的新车质量研究报告,每100辆特斯拉汽车就会有250个问题,特斯拉在质量调研的30个品牌中排名垫底。

行业观点:

新能源汽车异常加速、电池起火、车辆远程升级等问题,威胁的不仅是消费者财产安全,更关乎消费者的生命安全。不仅关乎消费者的生命,产品质量也是每一个企业的“生命线”。

一段时间以来,特斯拉频频出现质量问题,产品安全隐患堪忧,还存在“甩锅”推责等问题,依法对其加强监管势在必行。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无论什么企业,在华经营都必须遵守中国法律法规,谁也没有“高人一等”的特权,谁也没有自外于法的“优势”。扎扎实实尽到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老老实实做好产品和服务,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才是企业行稳致远的发展之道。

NO.3理想汽车“水银门”

事件回顾:

2021年7月4日,一位理想车主在社交平台晒出多条视频,指出自己的理想ONE车中座椅出现大量不明物质,疑似水银。

该车主于当年4月提车,6月时就曾在座椅缝隙中发现不明物质,但当时并没有引起注意,直到7月又再次发现,于是将车辆开赴理想交付中心拆解查看,结果发现座椅的支架缝隙、板材以及座椅皮座间等处,均有水银残留物,超过10个水银温度计的含量。 

7月5日,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突然发布微博称,“造谣我们用水银的人和媒体,祝愿你们身体里流动着水银,脑子里装满了水银。”随后李想删除了相关微博。

对于李想的回应,当事车主表示:“结果还没出来,他就先骂上了,这种企业早晚做不大。”这名车主表示,自己原本是理想的粉丝,购车时放弃了奔驰E而选择了理想ONE。

7月6日,理想汽车发布声明,确认座椅上含有水银将话题热度推至高点。不过,理想汽车也在声明中表示,理想ONE在产品设计、原材料、生产制造、运输以及交付环节均未使用到水银,且符合《汽车禁用物质要求》(GB/T 30512-2014)及欧盟ELV等有害物质相关要求,请其他用户放心。

行业观点:

作为造车新势力的第一梯队,2021年理想汽车在港交所上市,实现美股、港股的双重上市,并在2021年全年销量突破9万辆。

一直以来,伴随造车新势力的发展,质疑声音不断。与传统企业相比,新势力发展的过程中,更应该关注产品的质量问题,解决消费者问题,珍惜羽毛。

同时,作为品牌创始人的李想具备丰富的引发话题、引导流量的经验,但依靠社交平台的过激言论所带来的流量与关注度对理想汽车来说,短期有效,长期来看,对品牌美誉度并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NO.4哪吒汽车高管借劣迹艺人炒作

事件回顾:

2021年7月31日,劣迹艺人吴亦凡被刑拘冲上热搜。8月3日晚间,在哪吒品牌中心管理群里,哪吒汽车高管彭刚提出:“是不是要给吴亦凡一个机会,官宣请他做代言人,告诉大家还是要给他一个机会?”并表示“哪吒精神就是给所有人重新做人的机会”,而这种营销事件“五分钟出圈”。

这一想法得到部分员工的认可,并表示“做错了也可以成为热点”。很快,这一微信群里的聊天对话截图被曝光,在业内快速出圈,官方道歉,相关人员被开除。

8月4日,哪吒汽车官方回应称:在品牌工作群讨论内容时,哪吒汽车个别人员相关言论严重挑战社会价值观,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违背公司原则和宗旨,现决定立刻开除市场负责人彭钢,群里所有发表不当言论的人员同时开除。当天,这一话题声量冲至最高点。

行业观点:

作为造车新势力的第二梯队成员,2021年全年,哪吒汽车累计交付69174辆,同比增长361.7%,并多次以“黑马”之姿闯入造车新势力单月销量前三。

但与处于第一梯队的蔚小理相比,哪吒汽车无论是在资本市场还是在产品定位上,都存在一定差距。业内认为,“哪吒汽车高管借劣迹艺人炒作”背后是其在提升品牌知名度的急迫性和功利性。

不过,企业寻求知名度无可厚非,但盲目地蹭热点很可能被热度反噬,衡量商业价值除了知名度,还有美誉度。新造车企业更应该以产品力塑造品牌力,真正成为国民汽车品牌。

NO.5 蔚来车主疑因辅助驾驶功能致车祸身亡

事件回顾:

2021年8月14日晚,一个名为“美一好”的个人公众号发布讣告称:2021年8月12日下午2时,上善若水投资管理公司创始人、意统天下餐饮管理公司创始人、美一好品牌管理公司创始人林文钦先生,驾驶蔚来ES8汽车启用自动驾驶功能(NOP领航状态)后,在沈海高速涵江段发生交通事故,不幸逝世。

15日深夜,蔚来厦门区域公司总经理张波在蔚来APP上发文称,12日晚林文钦驾驶车辆在沈海高速涵江段撞到了作业中的工程车。对此,蔚来表示非常难过,正配合当地交警等有关部门进行事故调查,并将协助用户家属做好善后工作。

尽管事故还在调查中,但这起事故也将蔚来及其领航辅助系统NOP推向了风口浪尖。蔚来NOP,全称为Navigate On Pilot(领航辅助)。蔚来NOP与特斯拉2018年推出的NOA(自动驾驶辅助系统)功能相类似,可以使车辆在高精地图覆盖范围内的大部分高速公路及城市高架路段内,根据预定的导航路线实现自适应巡航、变道、超车、自动驶入或驶出主路等功能。

此前,蔚来在介绍NOP功能时,对外的语调一直是“NOP不等于自动驾驶,而是辅助驾驶功能”。使用这一功能时,驾驶员仍然需要时刻保持对交通环境的关注,在关键时刻需要人为干预。

行业观点:

警惕过度宣传自动驾驶。

自动驾驶是下一代汽车的形态,而现在的自动驾驶更像是一个“陷阱”。大多数车企都采用了渐进式的技术发展路线,即不断叠加各种各样的功能,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使用,通过大数据不断完善算法,从而最终实现自动驾驶。

在过去的几年,以特斯拉为代表的部分车企存在不少过度宣传自动驾驶功能的做法,一味地鼓吹技术的领先性从而吸引消费者,而对于暗藏的风险概念并没有做出过多警示。但这也会让消费者误解,对技术过于信任。

自动驾驶并非“一蹴而就”,自动驾驶的最终目的是让汽车与道路更加安全。一次次的事故需要全行业和所有车企紧绷神经,时刻保持技术探索与安全之间的平衡。

NO.6 上海绿牌政策悬而未决

事件回顾:

2021年5月7日,有媒体曝出,“五一”假期后10万元以下或车长4.6米以内的上海新能源车都不再附送牌照,并表示新政最快于5月10日出。这也意味着,上海免费为新能源汽车发放绿牌的政策即将更改。同时,一些已经购买了微型电动汽车的消费者陷入尴尬:既无法上牌,又不能退订。

尽管传闻中的绿牌新政并未“落地”,但上海市针对新能源汽车的政策在不断调整。2021年2月,上海市发改委发布的《上海市鼓励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实施办法》中明确,自2023年1月1日起,上海地区消费者购买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将不再发放专用牌照额度。

与此同时,上海市还出台了新的外牌限行措施,即2021年5月1日小长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起,每日7时至10时、16时至19时,内环内地面道路(不含边界道路)禁止悬挂外省市机动车号牌的小客车通行。

这两项政策一方面减弱了混动车型的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也直接刺激了上海市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数据显示,在新能源汽车月度销量榜上,上海已经连续数月位居第一,并且销量规模已经超过第二名和第三名之和。 

行业观点:

在国家“3060”目标下,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成为拉动城市发展的重要产业,推动新能源汽车消费对于汽车行业节能减排意义重大。

但在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应用方面,地方政府更应从实际出发,给予消费者政策支持,提供便利的新能源汽车使用环境。

NO.7 欧拉好猫“换芯门”

事件回顾:

2021年11月,有消费者指出长城汽车欧拉好猫使用的芯片不是其一直宣称的高通八核芯片,而是2016年的英特尔四核芯片,这导致车机反应速度慢,运行卡顿,而且很多主流App无法在车机上安装使用。

12月6日,欧拉好猫“车机系统芯片与宣传不符”经央视财经报道后,12月7日“欧拉汽车被曝涉嫌欺诈消费者”登上热搜。

面对“欧拉好猫涉嫌欺诈消费者”的话题持续发酵,12月7日晚间,欧拉汽车总经理董玉东在接受央视财经采访时表示,针对欧拉好猫芯片问题给广大用户带来的困扰,深表歉意,并承诺将认真调查来龙去脉,妥善处理相关事宜,给消费者满意答复。

随后,欧拉品牌方数次发布声明,并提出多个补偿方案。

行业观点:

作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一匹“黑马”,欧拉品牌曾经以“全球最爱女人的汽车品牌”定位和独特的设计风格吸引消费者,欧拉好猫也成为欧拉品牌的支柱车型。

不过,品牌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坚守底线,警惕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避免“虚假宣传”和“欺诈消费者”。

欧拉好猫“换芯门”也给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敲响警钟,做好产品和服务,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才是企业行稳致远的发展之道。

NO.8 福特中国“指牛为马”

事件回顾:

2021年1月28日,福特汽车宣布旗下首款纯电动SUV——Mustang Mach-E将在中国生产。福特中国官方微博也借机发布消息,宣告纯电Mustang的到来,不过在微博的配图上,赫然写着“中国·马年”四个字。

有网友指出,2021年明明是中国农历的牛年,福特中国混淆了“牛年”和“马年”,但福特中国却迟迟未予以更正。于是,网友们纷纷在微博下方留言批评福特中国“牛马不分”。#福特中国广告错把牛年当马年#也上了微博热搜,阅读量达到1亿,讨论超过1.4万。

 “对于福特和粉丝们来说,今年就是全新的电马之年。”福特中国称今年是Mustang Mach-E国产元年,简称“中国马年”。

然而,福特中国这波“指牛为马”的营销似乎并未取得正面效果。

2月1日,在众多的批评声中,福特中国发布微博致歉,称此前关于Mustang Mach-E国产的推文创意表述不严谨,言辞欠精准,在传播过程中引起了误解和困扰,并虚心接受批评和建议。

行业观点:

“指牛为马”的操作看似无伤大雅,折射的却是福特缺乏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敬畏。

企业借势营销更须秉持着更谨慎的态度,更需把握文化元素的内涵。

NO.9 十一期间高速公路电动汽车充电难

事件回顾:

2021年10月1日,一位新能源车主排队4小时充电1小时的遭遇被广泛关注。

据悉,这位从深圳回湖南的新能源车主查导航发现路上不堵车,就临时决定从深圳回湖南老家。他本来8小时就能到,可是因为要给车充电,时间竟然翻了一倍。

此外,广东一位新能源车主在遇到高速堵车时不敢开空调、两位车主在高速服务区为了抢充电桩大打出手等新闻,也刷爆社交媒体。

国家电网智慧车联网平台高速公路充电热力图显示,国庆假期有409个充电站出现了排队,占全部高速公路站点的18%,与2020年国庆假期相比,数量增长了60%。也即差不多每5个高速充电站就有一个在排队。业内人士表示,南方地区电动车销量比较大,因此充电排队现象可能更为突出。

国家电网数据则显示,10月1日-3日,国家电网充换电服务网络总充电量同比增长59%。其中,10月1日国内高速公路充电设施充电量达到142.92万千瓦时,接近日常充电量的4倍,创历史新高。

有关专家指出,“十一”假期期间不少高速服务区的充电桩都“一桩难求”,是因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太快而充电桩的建设速度没跟上。

行业观点:

高速公路充电难题背后,折射出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快速增长与充电基础设施建设速度之间的矛盾。

电动汽车“充电难”并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但此轮热潮与以往不同的是,过去舆论关注的主要是代步、通勤等市区场景,而此次舆论目光聚焦于高速路场景,这被认为体现出越来越多车主敢于驾驶电动汽车跑中远途。

按照国家相关5年规划,充电基础设施的整体增速其实是快于电动汽车增速的,只不过空间上,高速服务区的充电桩增长相对缓慢,而且时间上,2021年电动汽车出现超预期的爆发式增长,而2022年后充电桩数量才会实现快速增长,这就造成了电动汽车与充电基础设施的增长产生了一个时间差。

电动汽车充电便利与否,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一是充电设施的数量多寡,二是充电效率的高低。除了加快建设充电基础设施,也有越来越多企业谋求通过提升充电效率,来解决充电难问题,更有一部分车企选择换电路线。

NO.10 小鹏汽车违规采集人脸信息

事件回顾:

2021年12月14日,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官网公示的一则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近日,上海小鹏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被徐汇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10万元。

2021年1月至6月期间,上海小鹏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在未经消费者同意的情况下,共采集上传人脸照片431623张。小鹏汽车也没有明示、告知消费者照片收集、使用的目的,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小鹏汽车对此回应,人脸数据由第三方软件提供商收集和分析,数据已经全部删除。小鹏汽车不存在泄露或违法使用个人信息的情况,仅通过客流到访量等非个人关联的数字数据作为经营状况的参考。

行业观点:

人脸识别是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商用场景落定的重要成果,然而人脸识别数据被违规采集及滥用的情况曾被多次曝出,也成为是社会关注的争议话题。

人脸信息是生物识别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11月1日生效的《个人信息保护法》,生物识别信息属于敏感个人信息,立法并进一步强调在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个人身份识别设备的要求,相关信息只能用于维护公共安全的目的,取得个人单独同意的除外。

消费者隐私不容侵犯,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深入发展,汽车领域的个人信息保护工作也应及时跟上,更应该引起企业的重视。

十大舆情事件的归纳与启示

从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十大舆情事件来看,消费者关注的问题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

一是关于产品质量和安全,主要包括特斯拉因质量问题引五部门约谈、蔚来车主疑因辅助驾驶功能致车祸身亡、小鹏违规采集人脸信息、理想汽车“水银门”、欧拉好猫“换芯门”,此类事件占比最高;

二是关于品牌传播和营销事件,主要包括哪吒汽车高管借劣迹艺人炒作、福特中国“指牛为马”以及车企对辅助驾驶功能的过度宣传,反映了车企在品牌传播方面的诸多误区;

三是社会性事件,主要是因产品问题引发的特斯拉女车主上海车展车顶维权;

四是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带来的影响,主要是上海绿牌新政悬而未决、新能源车主十一期间高速公路上演“车在囧途”。

基于以上分析,21世纪新汽车研究院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做出如下判断:

1.产品质量不容忽视,数据合规至关重要

2021年,有关新能源汽车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事件占比最高。事实上,无论在燃油车时代还是新能源汽车时代,汽车产品质量安全事关消费者生命安全,也始终是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

在我国,新能源汽车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之后,在“三电”技术上已经逐渐成熟,较前几年来看,2021年自燃事件逐步减少;但随着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远程OTA、辅助驾驶故障等威胁消费者生命安全的新问题层出不穷;此外,特斯拉疑似“刹车失灵”以及小鹏汽车违规采集人脸信息,也让消费者的部分视线聚焦于行车数据与个人隐私上,成为加快智能汽车数据安全监管的催化剂。

作为汽车、电子、信息通信等深度融合的新兴产业生态,智能网联汽车已成为继手机后又一个互联网入口。数据安全及隐私保护也正蔓延到掌握着大量用户隐私数据、业务与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关联的智能网联汽车行业,随着《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先后落地,数据合规或将成为新一年智能网联汽车的监管重点之一。

21世纪新汽车研究院与南财合规科技研究院致力于智能汽车数据合规研究,并已推出相关调研报告: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合规①:今年监管文件密集出台,数据安全保护元年开启

2.企业品牌传播应回归本质,坚守底线

自2020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新能源车市不断升温。不仅仅是特斯拉、蔚来等造车新势力的销量和市值持续攀升,传统车企新能源业务同样得到迅速发展。

这很难简单归结为市场在疫情后的自然反弹和向好。智能电动化时代,车企在营销领域不断推陈出新的营销演进也是重要因素。

借“魔童哪吒”、“变形金刚”概念营销的合众、“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的五菱等企业的跨界营销可谓风生水起,欧拉的女性营销正赢得市场青睐……在新能源汽车营销上,众多企业基于自身定位和用户角度,正进行大量探索和实践。

时代变迁、消费趋势变化、产品形态变化,这都使得新能源汽车的销售正向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消费模式无限靠近。

不过,车企营销在全方面适应改变的同时,更应该坚守社会责任和道德底线、尊重文化和消费者,避免出现品牌传播为求出圈而不顾底线的事件的发生。

此外,从“与用户共创”到“用户定义”,新能源汽车多种营销新玩法背后,车企和品牌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在未来销量数量级增长后仍保持与用户有效沟通,如何通过社交平台正确发声维护品牌形象。 

3.产业政策及基建水平仍是影响新能源车市场接受度的重要因素

一直以来,相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在我国新能源汽车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实施对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和推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今,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驱动逐渐向市场驱动转向。

不过,随着一线城市交通拥堵的日益严重、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限购政策或将影响新能源汽车消费的重要因素。而“上海绿牌新政悬而未决”引发关注的本质也是城市巨大交通压力下地方政府对路权的收紧和对产业结构的调整。

除了政策之外,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是消费者和整个行业关注的焦点。充电桩利用率低、用户找桩难、充电桩分布不均衡、标准不统一等充电难题继续困扰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速度。统计数据显示,56%的调查用户反映不方便和充电慢是阻碍他们购买电动车的最大原因。

继国庆长假期间新能源汽车“充电一小时、排队四小时”的话题多次登上微博热搜后,随着北方地区寒潮来临,低温下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缩水”、电池充不满电、用户不敢开暖风等“里程焦虑”问题再次被放大。

如何解决新能源汽车购买、使用过程中的难点,将是未来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注:本报告数据来源于南财大湾区数据中心、慧科全媒体数据平台(客户端、网站、微信、互动论坛、微博、视频平台);事件分析根据事件关键词进行数据采集,采集时间基于事件发生后两周;品牌词云抓取了TOP100高频提及词,已经剔除干扰词汇;微博原转载、微博热搜数据来源于微博公开数据,选取用户互动相对活跃的平台进行大数据分析,供研究参考。

(作者:杜巧梅 编辑:张若思)

杜巧梅

汽车版记者

长期追踪全球汽车行业发展,聚焦车企改革及未来出行领域。记者微信:dxndmw,欢迎爆料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