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英国驻华贸易使节吴侨文:中英氢燃料电池产业高度互补

21汽车彭苏平 2022-01-20 19:35

尽管在部分核心零部件上,英国的一些企业具备技术优势和经验积累,但整体而言,中国的产业推广应用环境更优。

氢能站上产业风口 燃料电池汽车明年将迎第一波拐点?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彭苏平 上海报道  实现车辆“零排放”,是多个国家的长期愿景,也给各国间汽车产业合作带来了新的课题。

近日,英国驻华贸易使节吴侨文(John Edwards)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中英在汽车领域的合作,未来最大的趋势便在于加速交通产业升级转型。

“实现车辆的‘零排放’,是交通领域碳中和的重点和难点,因此也成为中英两国发展交通产业的一个着力点,以及两国企业合作交流新的聚焦点。”吴侨文说道。

在推进中英合作方面,吴侨文经验丰富。2012年开始,他在北京的英国驻华使馆担任参赞,负责中英两国在气候变化、城市化、能源和医疗健康等方面的事务;2015年6月开始,他转到上海担任英国驻上海总领事,并代表英国政府参与和华东地区的交流合作事务。

近两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局势严峻、各国加速制定碳达峰和碳中和规划,吴侨文的工作重心也放在了推动中英两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合作上。1月18日,英国国际贸易部(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Trade)在线上召开了“中英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创新合作论坛”,通过邀请中英两国部分氢燃料电池产业链企业分享他们各自的技术和产品,来促进产业的跨国交流与合作。

作为未来实现车辆零排放的重要载体,氢燃料电池汽车已经成为中英两国都颇为重视的新兴领域。吴侨文介绍,英国在氢能和燃料电池领域布局较早,在该领域拥有超过百家企业和40家研发机构,而中国氢燃料电池市场体量庞大,在产业政策上也有强有力的支持,双方高度互补,为中英两国的产业合作带来了新的契机。

“中国在氢燃料电池领域不断推出政策支持——尤其是氢燃料电池汽车城市示范群项目的推进,将持续带动中国氢燃料电池产业走向高速发展,中英两国的合作空间也将不断扩大。”吴侨文表示。

 英国驻华贸易使节吴侨文(John Edwards)

中英燃料电池产业合作起步

在燃料电池产业,中英双方已有合作。

吴侨文介绍,氢能汽车已经成为中英两国汽车领域合作的重要方面,举例来说,庄信万丰已经在上海开始运营其最先进的生产设施,生产氢燃料电池的关键组成部分——膜电极组件(MEA);Ceres也已与潍柴动力合作开发清洁能源巴士的燃料电池增程器……

庄信万丰(Johnson Matthey)是一家总部位于伦敦的全球性专用化学品公司,在燃料电池领域,其业务范围涵盖催化剂、催化剂涂层膜(CCM)和膜电极组件(MEA)等方面。2020年10月,庄信万丰在上海建成了一座膜电极组件(MEA)工厂,年产能达400万片,能够为10000多辆公交车和商用车提供动力。

Ceres与潍柴动力的合作则可追溯到2018年。公开资料显示,2018年5月,潍柴动力与英国锡里斯动力控股有限公司(Ceres Power)在山东潍坊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潍柴动力收购Ceres20%股份,并且双方成立合资公司,在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领域展开全面合作。2019年9月,双方宣布已经为中国的燃料电池巴士完后了第一个原型增程器,迈出了合作的第一步。

英国企业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同时,中国氢燃料电池企业同样也走进了英国。2019年11月,长安新能源汽车英国氢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在英国伯明翰成立,根据资料,该中心将携手英国燃料电池企业Intelligent Energy共同研发全功率型燃料电池汽车。

而如果不局限于氢燃料电池,将目光放在更广泛的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企业深入英国的案例则更多。吉利控股集团于2017年收购了英国跑车路特斯51%的股权,去年成立路特斯科技公司,以此开启豪华跑车的电气化转型;智能电池科技公司远景动力也在去年宣布,将在英国桑德兰市(Sunderland)建设动力电池超级工厂,生产最新一代动力电池产品——该公司的合作伙伴包括日产、雷诺等国外车企。

“英国和中国都在实现全球零排放车辆的转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两国在汽车行业已经展开了紧密的合作。我们期待继续深化合作,切实推动清洁能源汽车的发展和应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这将是一个长期且需要全球通力合作的过程。”吴侨文表示。

双方产业优势互补

中英双方在氢燃料电池汽车领域的合作基础是双方产业优势互补。在吴侨文看来,英国的产业优势是布局较早,且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链,而中国的产业优势则是市场规模大,政府的推广政策也相当有力。

在燃料电池产业链上,部分英国企业的确占据一定的先发优势。以建立膜电极生产工厂的庄信万丰为例,吴侨文介绍,其每年的燃料电池和氢能生产业务销售额已超过1亿美元,且在过去十年内年增幅达到38%。

膜电极是燃料电池系统的核心部件。和锂电池类似,燃料电池单体需要堆叠组合成电堆,再通过电压转换器升压去驱动电机。而电池单体就是由膜电极和双极极板组成,其中双极极板相当于“骨架”,是国内较早实现国产化的零部件,膜电极则是“心脏”,近两年才开始具备初步的国产化能力。

庄信万丰这样的外企,在膜电极等核心零部件方面具有较早的技术积累,在膜电极的重要组成部分——催化剂等方面更是具有领先优势。高工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指出,国内燃料电池催化剂主要使用日本田中贵金属和英国庄信万丰的催化剂,二者约占市场约80%的份额。

国联证券一份最新研报指出,2020年氢燃料电池产业链国产化程度已提升至60-70%,电堆、膜电极等核心部件已可自主控制,而催化层、质子交换膜等核心材料则还在加速研发中,普遍处于送样测试验证阶段。

尽管在部分核心零部件上,英国的一些企业具备技术优势和经验积累,但整体而言,中国的产业推广应用环境更优。

吴侨文表示,中国氢燃料电池市场体量庞大,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一份报告,2023年中国氢燃料电池产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230亿元。并且,中国正积极致力于汽车产业升级,对氢燃料电池领域的关注也是前所未有——2021年,京津冀、上海、广东城市群正式获批为首批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将带动中国氢燃料电池产业走向高速发展的新阶段。

近两年,国内对燃料电池汽车的鼓励政策趋于细化。2020年9月,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通知,取消了“国补+地补”的补贴模式,转为由中央政府将政策奖励下发给城市示范群所在的地方政府,由地方自主制定并实施产业发展奖励政策,因地制宜发展氢燃料电池产业。业内普遍认为,新政避免了以往“大水漫灌”式补贴,将促进上游技术突破、驱动下游应用及基础设施发展,真正惠及产业链上下游玩家。 

在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指引下,2021年国内氢燃料电池产业迎来了可观的突破,独角兽智库此前预测,去年全年国内燃料电池装机量会达到2000、3000台的量级,而过去几年均是1000台左右。有数据显示,国内目前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约为9000台。

相比较而言,英国的燃料电池汽车应用更是刚刚起步,市场保有量仅超过300台。

不过,英国在发展清洁交通方面也颇为积极。吴侨文介绍,英国是全球首个立法承诺 2050 年实现净零排放(Net Zero)的主要经济体,近年来,政府也持续推出了多项政策,以推进交通产业革新,大规模减少交通领域排放。 

2020年,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Boris Johnson)提出“绿色工业革命十点计划”,宣布将“禁燃”时间提前5年至2030年,并且2035年以后禁止销售混合动力汽车——这意味着,2035年后,英国将只销售氢燃料电池汽车、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

“氢能汽车商业化的道路上还是有不少的难题需要攻克,比如清洁氢能的获取以及成本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法律标准等方面的进一步完善。”吴侨文表示,相信中国和英国政府在氢能以及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上都非常重视并给予很多的政策倾斜,这些都将对产业的商业化提供非常好的条件。

(作者:彭苏平 编辑:张若思)

彭苏平

汽车版记者

21世纪经济报道汽车版记者,长期关注汽车及出行领域,致力于在记录公司动态及商业故事中发现价值。欢迎爆料或交流,记者微信:psp2624734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