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实施十年“卓粤”计划攻坚基础研究,1/3以上省级科创战略专项资金倾斜聚力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柳宁馨 广州报道 科技创新是广东发展的重要命题,而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是其中焦点。1月20日,广东省第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开幕,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加快建设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强省。
其中,围绕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广东将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广东路径”,实施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将1/3以上的省级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加快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建设,提升“从0到1”的基础研究能力。此外,广东继续强调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对此,多位受访专家分析,以往科技创新更关注“从1到100”的应用层面,但近几年“卡脖子”问题的核心根源在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不足、积累不够。对此,广东大力推动基础研究发展,这一思路体现出对科技创新工作更深刻的理解,这一布局将更好地为广东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广东基础研究再“加码”
广东省科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郑庆顺表示,广东加大基础研究是抓住了“卡脖子”的根源问题,未来要下大力气去突破,支撑自身发展并在加强基础研究、巩固国家可持续发展创新能力方面承担起更大责任。
今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直指原始创新的痛点问题,并从资金投入、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聚集等方面给出了解决思路。例如,今年广东将实施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将1/3以上的省级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投向基础研究,加快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建设等。
“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投入和产出花费时间相当长,考虑到投入产出比,研究经常因得不到持续支持不得不中断,因而造成研究能力、成果和积累不能支撑现有的产业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导致现在经常出现技术和产品‘卡脖子’问题。” 广东省政协委员、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计算机学院教授赵淦森分析,这次广东大力度布局基础研究就是引导科学家更加专心地做基础研究,让科研工作者不用坐“冷板凳”,而是坐“稳妥的板凳”。
面对基础研究投入偏低、原始创新能力不强问题,近年广东极力补短板。“十三五”期间,广东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增长近两倍,从2015年末的54.21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41.86亿元,涌现出一批重大基础研究成果。
例如,南方科技大学理学院院长杨学明院士团队牵头的“实验观测到化学反应中的量子干涉现象”项目成果和钟南山院士团队参与的“我国科学家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取得突出进展”入选2020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2021年,预计广东全省研发经费支出超过38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14%。若按《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十四五”期间广东将推动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比重达到10%。
除了资金投入,广东还将大力推进科研基础设施建设,2022年将全面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深港河套、珠海横琴、广州三个创新合作区和光明、松山湖、南沙三大科学城建设。
同时,广东将推进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建设,加快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江门中微子实验站建设,开工建设散裂中子源二期、人类细胞谱系项目,打造学科集中、区域集聚的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
人才方面,今年广东将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深化科技人才分类评价改革,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同时,广东还将推动产业与人才融合发展,实施制造业人才专项行动和人才计划。
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广东路径”
如何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广东路径”?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谢来风认为,新型举国体制关键要在科技资源统筹、科研项目管理改革、国际科技合作等方面进行精准改革以及加快与国际科技规则标准对接,实现科技要素高效流动。
广东的科创企业身处创新环境之中,对科技自立自强和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广东路径”理解深刻、作用突出。
例如,围绕智能机器人领域,广东省人大代表、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EO周剑认为,广东有很好的智能机器人产业基础,在核心技术的研发上,广东要大力支持企业实现智能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和共性技术自主可控,围绕伺服驱动器、运动控制算法、机器视觉等关键技术领域开展攻关。“政府还可以从资金、资源等各方面支持龙头企业建设技术研发中心、研究院等研发机构,鼓励龙头企业与国内外机器人领军企业合作,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和竞争力,建设机器人产业创新、研发和生产基地,打造机器人创新生态系统。”
对此,广东强调将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大企业创新普惠性支持力度,落实首台(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推动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这将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研发突破对产业发展的赋能。2021年,广东实施“广东强芯”工程、核心软件攻关工程,组建湾区半导体等百亿级产业集团,打造我国集成电路第三极。
“创新和研发不同。基础研究需要兴趣驱动人们发现科学规律,商业不能过早介入。而创新的主体在企业,创新最终要把技术转变成商业收益,因此要鼓励企业去进行技术和产品创新,也需要社会资本投入。” 广东省政协委员、中国电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秦汉军表示。
谢来风认为,广东未来还可建立大湾区科学设施网,扩大向企业和市场开放,同时要提升企业科技创新层级,适度调整市场导向型研发和创新,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基础研究,注重深入推进与港澳科创协同。
“对广东而言,一方面要统筹好现有大科学设置的建设和使用,另一方面要在前沿和未知领域谋划建设大科学设施和大科学项目,通过制度和规则创新在科学无人区探索,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关键支撑。”谢来风表示。
(作者: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柳宁馨 编辑:杜弘禹)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